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5 02:16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最常见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患病率约为1%,主要特征为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过对家系、同胞对和寄养子的研究已经证明了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致病机理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确切的致病基因和遗传位点一直未能找到。全基因组遗传连锁分析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并不是单基因遗传病,而可能是由多个微效或中效基因共同作用,并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遗传学上将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复杂遗传疾病纳入研究范畴。本论文基于连锁不平衡原理对候选基因CHL1、DISC1和BDNF基因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进行了鉴定。CHL1(the close homologue of L1)在加速神经突的延伸和维持神经元的存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生化和神经生理研究证据表明CHL1可能参与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我们利用来自中国汉族的560例病人和576例正常人为样本进行了CHL1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分析,并发现位于基因1号外显子的SNPrs2272522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的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烟酸皮肤过敏检测
2.1 生物学因素迄今为止,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但是尚没有能完美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的学说。各学科的证据让人们得到的共识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极其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遗传因素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精神分裂症被遗传学家作为一种复杂的遗传疾病列入研究范畴。2.1.1 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及亲属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很高的遗传性,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比例估计为 80%[25]。早在 1916 年,EmilKraepelin 的学生 Rudin 就报道了精神分裂症的家族遗传的现象。
图 3: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因素1 家庭因素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能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因。2 社会环境体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心理素质、自我期望、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J]. 张勤峰,李小鹏. 四川精神卫生. 2001(04)
[2]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崔东红,姚华,刘开泰.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06)
[3]非参数连锁分析[J]. 倪鹏生,崔静,沈福民. 遗传. 2001(04)
[4]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J]. 刘广敬,张国平,闫丹忠,孙玉凤,于春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02)
[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研究[J]. 余海鹰,刘龙林,高志勤,张书友,汪广剑,薛蕴庄,陈方斌,范庆祝,高柏良.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01)
[6]精神分裂症病因新探[J]. 周正猷.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01)
本文编号:3322861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3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烟酸皮肤过敏检测
2.1 生物学因素迄今为止,对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仍旧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一百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但是尚没有能完美地解释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理的学说。各学科的证据让人们得到的共识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极其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中遗传因素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精神分裂症被遗传学家作为一种复杂的遗传疾病列入研究范畴。2.1.1 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及亲属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很高的遗传性,遗传因素在发病机制中的比例估计为 80%[25]。早在 1916 年,EmilKraepelin 的学生 Rudin 就报道了精神分裂症的家族遗传的现象。
图 3: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因素1 家庭因素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能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因。2 社会环境体的生活水平、教育程度、性格特征、心理素质、自我期望、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神分裂症遗传流行病学30年比较分析[J]. 张勤峰,李小鹏. 四川精神卫生. 2001(04)
[2]精神分裂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 崔东红,姚华,刘开泰.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06)
[3]非参数连锁分析[J]. 倪鹏生,崔静,沈福民. 遗传. 2001(04)
[4]精神分裂症的性别差异[J]. 刘广敬,张国平,闫丹忠,孙玉凤,于春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1(02)
[5]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研究[J]. 余海鹰,刘龙林,高志勤,张书友,汪广剑,薛蕴庄,陈方斌,范庆祝,高柏良.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1(01)
[6]精神分裂症病因新探[J]. 周正猷. 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1(01)
本文编号:332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322861.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