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缬沙坦联合川芎嗪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15:13
  目的:研究缬沙坦联合川芎嗪对大鼠VD的治疗效果;初步探讨缬沙坦联合川芎嗪治疗大鼠VD的作用机制。方法:Morris水迷宫筛选学习记忆功能正常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法对大鼠进行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川芎嗪组和缬沙坦联合川芎嗪组);采用2-VO+硝普钠降压法建立大鼠VD模型;每天1次连续灌胃给药,共15天;Morris水迷宫测试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腹主动脉取血,冰上匀浆,1500转/分转速离心5分钟制备血浆及海马组织匀浆上清液,化学比色法测定海马组织SOD、iNOS和GSH-Px活性及MDA和NO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中AngII、AVP、TXB2和6-keto-PGF1α的含量。RT-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测定海马组织IL-1βmRNA的表达;4%多聚甲醛灌注固定,脑组织石蜡包埋,连续冠状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光镜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程度和TNF-α、Bcl-2、Bax的阳性表达,Image pro plus 6.0软件测定TNF-α、Bcl-2、Bax平均光密度。结果:①定位航行实验:模型组大鼠从第三天开始逃避潜伏期由假手术组(32.45... 

【文章来源】:西南医科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8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缬沙坦联合川芎嗪治疗大鼠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缬沙坦与川芎嗪联合用药对海马组织IL-11βmRNA的影响

缬沙坦,联合用药,川芎嗪,海马


I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group(×100) J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group(×400)图 7 缬沙坦与川芎嗪联合用药对海马组织病理组织学改变的影响Fig 7 Effect of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treatment on pathohistology inhippocampus5 缬沙坦与川芎嗪联合用药对 VD 大鼠在海马 CA1 区 TNF-α、Bcl-2、Bax 蛋白表达5.1 海马 CA1 区 TNF-α 蛋白表达情况TNF-α 表达的强弱可反映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炎性损伤程度的强弱。阳性细胞的判断标准:阳性表达为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在海马各区、神经元、胶质细胞均见表达阳性表达。细胞呈棕黄色,为卵

缬沙坦,联合用药,川芎嗪


I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group(×100) J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group(×400)图 8 缬沙坦与川芎嗪联合用药对海马组织 TNF-α 表达的影响Fig8 Effect of Valsartan united Ligustrazine treatment on TNF-α in rat hippocampal5.2 海马 CA1 区 Bcl-2 和 Bax 蛋白表达情况从图 9、10 可见,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各组大鼠海马 Bcl-2、Bax阳性神经元染色均以胞浆有棕黄色物质沉积为主,也有部分胞膜及核26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J]. 李涵,陈萌,孔祥玉,赵淑敏.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04)
[2]厄贝沙坦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的影响[J]. 董靖德,石静萍,林兴建,时进,陆杰,张巧全,朱海青.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7(04)
[3]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对胰腺癌细胞的抑制作用[J]. 江华,李兆申,许国铭.  中华消化杂志. 2007(08)
[4]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进展[J]. 张忠辉.  重庆医学. 2007(10)
[5]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并高血压AT1自身抗体阳性患者血压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J]. 赵林双,孙慧伶,廖玉华,向光大,王敏,侯洁,乐岭,周子华.  医学临床研究. 2007(05)
[6]血管紧张素-Ⅱ及其1型受体拮抗剂对人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J]. 张会娟,张志宇,李建生,段艳峰,曹静,李海梅.  中华消化杂志. 2007(05)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的保护作用[J]. 何新霞,韩卫红,薛燕,王红燕,王乐.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7(01)
[8]学习和记忆研究的行为学方法论述[J]. 薛承景,李建民.  河北医药. 2007(01)
[9]缬沙坦恢复哮喘大鼠气道肝细胞生长因子的生成及其意义[J]. 栾斌,宋丽.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06(06)
[10]缬沙坦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微管相关蛋白-2的影响[J]. 王焕荣.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11)



本文编号:3422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422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