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引发转相与人格特质相关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1 19:03
背景:抗抑郁药引发转相(AIS)是抑郁症治疗的难点之一,引发转相的原因与抗抑郁药物的种类、家族史、病前人格特质的特点等有着密切关系。国内外在人格特质方面有一定研究,但仅是单纯对性格特点进行描述而未采用标准化的量表进行系统化评定。我们试图通过较完善的气质量表反映转相与人格特质特点的相关性。方法:我们对103例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气质量表的评定,之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比较出现转相患者和未转相患者在气质特征上的差异。结果:在3个月治疗过程中,共有27例患者在不同时期出现了转相,占所有患者的26.2%。转相患者在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得分明显低于未转相患者,相关分析发现,粘液质和抑郁质的Young氏躁狂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得分变化也呈显著负相关,转相患者胆汁质与抑郁质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我们的研究证实气质特征在抗抑郁药物转相过程中可能有一定预测作用,气质为抑郁质和粘液质的抑郁症患者接受抗抑郁治疗时相对不易发生转相。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AIS)
1.2 药物对AIS的影响
1.3 引发AIS的其他因素
1.4 人格特质对AIS的影响
1.5 人格特质的评定
1.6 目的
1.7 策略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2.2 材料
2.3 程序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转相率
3.2 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的气质特征差异
3.3 不同气质患者抑郁躁狂的倾向性
3.4 各气质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气质与药物转相患者的关系
4.2 气质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4.3 转相患者气质特征的内部关系
4.4 抗抑郁治疗的转相率
5 创新性和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抑郁药引发转相[J]. 金卫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03)
[2]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 范娟,王立伟,禹顺英,吴艳茹,汪栋祥,杜亚松. 上海精神医学. 2007(02)
[3]非典型抑郁:双相还是单相?[J]. 甘景梨,金卫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6(04)
[4]双相与单相抑郁个性特征Meta分析[J]. 邢葆平,金卫东,陈炯,唐贤祥,王鹤秋,马永春,陈虹,陈震.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1)
[5]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焦虑症的关联研究[J]. 邹政,李春波,方芳,汪栋祥,吴文源,江三多. 上海精神医学. 2005(03)
[6]双相障碍的快速循环:药物的产物还是独立亚型[J]. 金卫东,王鹤秋,倪建良. 上海精神医学. 2004(01)
[7]双相障碍在新世纪的挑战(上)[J]. 王祖新.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01)
[8]软双相心境障碍建议性诊断标准的建立与评价[J]. 金卫东,陈炯,邢葆平,陈振华,刘建勋,毛富强,徐乐平,王鹤秋,唐贤祥,陈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7 (09)
[9]抗抑郁药引发抑郁发作患者转相的观察[J]. 金卫东,王乃信,王鹤秋,马永春,童振华.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9 (02)
本文编号:351006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浙江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抗抑郁药引发转相(AIS)
1.2 药物对AIS的影响
1.3 引发AIS的其他因素
1.4 人格特质对AIS的影响
1.5 人格特质的评定
1.6 目的
1.7 策略
2 材料与方法
2.1 被试
2.2 材料
2.3 程序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转相率
3.2 转相与未转相患者的气质特征差异
3.3 不同气质患者抑郁躁狂的倾向性
3.4 各气质量表得分的相关性
4 讨论
4.1 气质与药物转相患者的关系
4.2 气质与精神病理学的关系
4.3 转相患者气质特征的内部关系
4.4 抗抑郁治疗的转相率
5 创新性和局限性
5.1 创新性
5.2 局限性
6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抗抑郁药引发转相[J]. 金卫东.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7(03)
[2]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青少年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 范娟,王立伟,禹顺英,吴艳茹,汪栋祥,杜亚松. 上海精神医学. 2007(02)
[3]非典型抑郁:双相还是单相?[J]. 甘景梨,金卫东.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06(04)
[4]双相与单相抑郁个性特征Meta分析[J]. 邢葆平,金卫东,陈炯,唐贤祥,王鹤秋,马永春,陈虹,陈震.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11)
[5]儿茶酚邻甲基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焦虑症的关联研究[J]. 邹政,李春波,方芳,汪栋祥,吴文源,江三多. 上海精神医学. 2005(03)
[6]双相障碍的快速循环:药物的产物还是独立亚型[J]. 金卫东,王鹤秋,倪建良. 上海精神医学. 2004(01)
[7]双相障碍在新世纪的挑战(上)[J]. 王祖新.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2(01)
[8]软双相心境障碍建议性诊断标准的建立与评价[J]. 金卫东,陈炯,邢葆平,陈振华,刘建勋,毛富强,徐乐平,王鹤秋,唐贤祥,陈震.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07 (09)
[9]抗抑郁药引发抑郁发作患者转相的观察[J]. 金卫东,王乃信,王鹤秋,马永春,童振华.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9 (02)
本文编号:351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351006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