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云南某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网络特征与风险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5 07:06

  本文关键词:云南某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网络特征与风险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 社会网络特征 风险行为 研究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阐述社会网络的概念,交流方式、毒友间的亲密关系(信任度)、交往密度及“核心人物”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的作用,将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理论,认识这一特殊人群的社会网络特征,探索美沙酮治疗门诊受治人群的风险行为及社会网络特征,探索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因素,为有关部门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依从性提供理论依据,最终达到控制艾滋病的传播。 方法 调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非概率方便抽样方法抽取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144人纳入研究样本。第二阶段,在144名受治者目标人群的基础上,非随机抽取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受治者20人,采用社会网络提名方法进行个人网络提名的调查。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变量的卡方检验和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采用Ucinet6.0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个人中心网络分析。 结果 1、调查的144名受治者中,主要以男性为主,123人(85.4%),女性21人(14.6%),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5.9:1,但女性吸毒人员比例近年来呈现出上升趋势。未婚者50人(34.7%);已婚者81人(56.3%)。吸毒人员低龄化趋势明显,30岁以下的约占21.5%。30岁、40岁的占61.8%,第一次使用毒品的平均年龄为(20.57±5.27)岁,青壮年依然是吸毒的高发人群。HIV感染者占为69.4%,HCV病毒感染阳性117人,占81.2%,比其他省份的HIV感染情况严重。主要以海洛因为主,占69.4%,海洛因仍是注射吸毒的主要品种。艾滋病知识调查表明,HIV阳性与阴性受治者的知识得分正确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2、被调查者第一次发生性行为年龄最小为12岁,最近3次性行为和最近1次性行为是否使用安全套与HIV感染情况之间存在差异。尽管67.9%的人有固定性伴,但仍有77人(53.5%)有过商业性服务经历;而为筹集毒资而从事过性服务的有7人(4.9%)。未婚与已婚相比较结果为z2=9.242,P0.017,有统计学差异,最近3次性行为的安全套使用中已婚和未婚之间存在差异。吸毒者在初始吸毒时一般以烫吸方式为主,72.9%的人以最初烫吸方式转为主要采用注射方式,注射的平均时间为12.68年。注射器重复使用是感染HIV的原因之一(P0.01)。药物滥用加之危险的性行为,使吸毒者成为HIV感染和传播的高危人群。 3、网络中人群注射器是否重复利用、注射器清洗情况和共针行为与感染HIV病毒,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1)。144个样本的吸毒网络规模的平均数是3.17人,有固定的毒友圈子的143人(99.3%),圈子中毒友相处时间平均为5.3年,维持时间最短的为0.9年,毒友圈子维持最长的为21年。他们维持吸毒圈子的交往主要原因是,有41人(28.5%)认为是因为可以得到毒品,有31人(21.5%)认为吸毒圈子能得到心里的安慰,有67人(46.5%)认为维持毒友圈子交往是因为可以互相依赖得到帮助。“核心人物”对圈子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往往对圈子内行为规范的形成起核心作用。影响戒毒信心的因素包括:是否主动联系毒友、对毒友的信任度、毒友圈规模,注射年限和婚姻。 4、在毒友网络圈中,不信任的比例81人(56.3%)要比其他的人际交往圈子比例大,而且家人信任度与对毒友的信任度之间呈负相关(r=-0.209)。毒友聚会频率越低对家人的信任度越高。戒毒的意愿和毒友对他的影响在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中起着作用。自愿戒毒成为坚持MMT治疗的保护性因素,即受治者自愿进行戒毒,对于受治者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有促进作用。而对毒友的信任度是危险因素,对于受治者坚持美沙酮维持治疗有阻碍作用。 5、提名的22个人中心网络分析中,个体毒友网络规模最大为6人,规模最小为3人。复杂群网络类型有2个。毒友圈子中人群交往具有一定聚集性,受到文化程度的影响,相同文化水平的毒友们更容易相互接受和交往。有5个毒友圈子中发生过共用注射器行为,他们的信任程度也相对较高。在总体的网络中,毒友间的信任度是很低的,完全信任的比例很小。 结论 针对高危人群的高危行为预防,应借鉴以往国外的成功经验,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性预防措施,营造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的良好社会氛围,掌握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社会网络特征,关注网络中“核心人物”的作用,引导并延伸到社会支持网络的正式群体中,将会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对卫生服务信息的获得,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及增加社会参与度。同时,在社区和家庭中,既要宣传吸毒的危害,也要考虑到吸毒者面临的困境。相关医疗卫生机构,各类社会组织等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咨询等多种使治疗者回归社会的活动,增加日常生活的交往,使美沙酮维持治疗者参与其中,尤其是家庭成员的支持,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更加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加强美沙酮维持治(MMT)监测点的建设,打击吸毒引起的犯罪、预防艾滋病传播,吸收更多的HIV感染者进行维持治疗,对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有重要意义。最终关爱替代治疗者,回归社会,重塑人生。
【关键词】:美沙酮维持治疗者 社会网络特征 风险行为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49.64
【目录】:
  • 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1、研究背景13-16
  • 2、研究意义16-17
  • 3、研究理论框架17-18
  • 4、研究目的及目标18
  • 5、研究设计与技术路线18-27
  • 5.1 调查地点18-19
  • 5.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19-20
  • 5.3 调查方法20-22
  • 5.4 质量控制22-23
  • 5.5 网络分析方法与数据整理收集23-26
  • 5.6 技术路线26-27
  • 6、可行性分析27-28
  • 7、结果28-54
  • 7.1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基本情况28-31
  • 7.1.1 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一般特征28-29
  • 7.1.2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药物滥用情况29-30
  • 7.1.3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30-31
  • 7.2 美沙酮维持受治者的危险行为31-36
  • 7.2.1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共针行为及其原因31-32
  • 7.2.1.1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共针人群及针具使用情况31-32
  • 7.2.1.2 共用注射器的原因32
  • 7.2.2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性行为及安全套使用情况32-35
  • 7.2.2.1 性行为32-33
  • 7.2.2.2 近一年主要性伴33-34
  • 7.2.2.3 与性伴使用安全套和HIV病毒感染情况34-35
  • 7.2.3 HIV感染情况与吸毒行为比较35-36
  • 7.3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网络特征与分析36-44
  • 7.3.1. 社会网络交往频率、强度及原因36-37
  • 7.3.2 交往圈中对家人、毒友和普通朋友的信任度37-38
  • 7.3.3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毒友圈子交往密度及规模大小38-41
  • 7.3.3.1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的毒友圈聚会及原因38-39
  • 7.3.3.2 毒友圈子中对核心人物的认同及影响39-41
  • 7.3.4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家人信任度与毒友聚会频率的相关分析41
  • 7.3.5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社会支持情况41-44
  • 7.4 MMT治疗情况44-47
  • 7.4.1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最初了解美沙酮的途径44-45
  • 7.4.2 被调查者MMT维持治疗情况45-46
  • 7.4.3 调查对象既往戒毒史对脱失的影响46
  • 7.4.4 吸毒人群人际网络特征对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影响分析46-47
  • 7.5 个人网络提名分析结果47-54
  • 7.5.1 人口学特征47-48
  • 7.5.2 毒友圈中的个人中心网络规模与关系48-51
  • 7.5.3 提名的毒友圈中交往的聚集性51-52
  • 7.5.4 毒友圈中HIV感染者的共用针具行为52-53
  • 7.5.5 毒友圈中毒友彼此间信任度情况53-54
  • 8、讨论54-60
  • 8.1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的一般情况54-55
  • 8.2 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危险行为特征55-57
  • 8.3 美沙酮维持治疗者社会网络特征57-59
  • 8.4 社会支持对提高美沙酮治疗的作用59-60
  • 9、建议60-61
  • 9.1 进一步加强网络成员中艾滋病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力度60
  • 9.2 营造有效遏制艾滋病传播的良好社会支持网络60
  • 9.3 加强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监测点的建设60-61
  • 9.4 减少社会歧视,综合关爱吸毒治疗者61
  • 10、研究的创新性61
  • 11、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61-62
  • 参考文献62-66
  • 综述66-78
  • 参考文献74-78
  • 附件一78-91
  • 附件二91-95
  • 发表论文情况95-96
  • 致谢96-9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景军;;中国青少年吸毒经历分析[J];青年研究;2009年06期

2 闫凤武;赵阿勐;吴凡;;药物依赖的中枢主要作用位点及其分子机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赵红英;论家庭对青少年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5年05期

4 蒋涛;;吸毒人群社会支持网研究 对重庆市南岸区戒毒所的调查[J];社会;2006年04期

5 潘绥铭;艾滋病研究给社会学提出的新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1年04期

6 刘能;艾滋病、污名和社会歧视:中国乡村社区中两类人群的一个定量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年06期

7 罗小铭;高赛珍;吴宝燕;阮坛凤;李兆琦;;2468名中山市吸毒者HIV感染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2期

8 张大成;廖翠兰;杨荣德;张立;资云祥;龙恒;刘英;王建中;李琼;卢世学;;文山城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评价[J];卫生软科学;2006年03期

9 张建恩;张建梅;白雪琼;龚丽华;严关明;;对675例静脉注射吸毒者及其中的313名HIV感染者进行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J];卫生软科学;2008年02期

10 何华先;鲍宇刚;陈连峰;李水雄;向超群;谢晓;张大迁;;美沙酮维持治疗对预防吸毒者中HIV传播的效果评价[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5209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209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e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