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质、CK和LDH水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7 14:34

  本文关键词: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质、CK和LDH水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症 血脂 血清酶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脂质、肌酸激酶(CK)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与抑郁症发病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201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40例抑郁症患者,测定其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K和LDH的水平,另收集140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析病例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脂质和酶水平的变化,并比较不同临床症状抑郁症患者血清脂质和酶水平的差异。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血清TC、HDL-C、LDL-C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分组,女性和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血清TC、LDL-C水平分别低于正常女性和正常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抑郁症患者血清CK、LD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女性和正常男性对照相比,女性抑郁症患者和男性抑郁症患者的血清CK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抑郁症患者血清TC、TG、HDL-C、LDL-C、CK、LDH在有自杀倾向(或行为)患者和无自杀倾向(或行为)患者、首次发病患者和再次发病患者、有家族史患者和无家族史患者、以及有睡眠障碍患者和无睡眠障碍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血脂紊乱;血清脂质和CK、LDH水平的变化提示抑郁症患者体内出现多系统的功能改变。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实验室医学科;
【关键词】抑郁症 血脂 血清酶
【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5SZ0156)资助
【分类号】:R749.4
【正文快照】: 抑郁症是一组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及意志活动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已成为继冠心病后人类第二大疾病负担[1]。但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具体发病病理机制尚不清楚,迄今仍无明确的早期客观的临床诊疗手段,因此,深入研究抑郁症的发病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元生 ,邱小燕;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的研究(附487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2003年05期

2 翟书涛;喻东山;林勇;赵新梅;;精神疾病患者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的初步探讨[J];上海精神医学;1990年03期

3 刘志芬;孙燕;任燕;段慧君;罗锦秀;付文媛;李素萍;张克让;;5-HT1B基因A161T多态性与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01期

4 高镇松,林和文,陈政雄,陈鼎盛,吴树跃,陈耿谊,郑禄城,张剑辉;精神分裂症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5 王孝祥,缪金生,王绍华;5-羟色胺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4期

6 王琦;丁建英;;血清酶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的测定[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7 余燕儿;;躁狂症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及同工酶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8 许明智,郭新胜,陈佐明,于云华,季卫东,梁炜,李占文,张迎黎,张建宏;抑郁症患者血清胆固醇、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的水平及其意义[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乃,何黎明,赵满仓;抑郁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屈远;胡华;周冀英;;偏头痛与抑郁症的共病研究现状[J];重庆医学;2012年10期

3 牛佩志,罗齐民,,韩俊,李昆屯,赵国南;浅评内因性精神病分类法的效度和信度[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牛徐林;张建新;;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与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5 高芳;;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现状[J];光明中医;2011年06期

6 李志安;艾清龙;;营养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年01期

7 沈广虎;王丽娜;张文英;赵玉祥;沈明;;血清肌酸激酶高活性精神疾病患者情况初步调查[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年12期

8 沈广虎;魏明竟;;精神疾病患者血清肌酸激酶表现[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9 徐元庆;周朝昀;李继江;;伴攻击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活性[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李丁全;任正伟;李晓东;丁梦利;;精神分裂症患者CK-MB/CK比值临床意义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胜;周俊;黄兹高;;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心肌酶谱的比较[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林庆;石洲宝;李美娟;孙宏;李向丽;戴恩来;杨锡仓;李红;张瑜;彭晓明;;安神二号胶囊治疗抑郁症双盲双模拟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张宏耕;魏宏萍;谌益华;张雪花;程明;;复方贯叶连翘超微颗粒治疗轻中度抑郁症的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A];中医神志病重点专科建设与发展、临床诊疗标准化及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专家讲课和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华;“肺与大肠相表里”关系的生物学机制研究——大鼠肺、肠组织相关性的生理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方传勤;高胆固醇对AD大鼠认知功能影响及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3 刘传新;抑郁症的躯体疾病共病及神经内分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谢日华;产后抑郁与社会支持、神经递质及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何新芳;电针结合耳穴埋针对双相抑郁心境稳定作用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马静;长沙市中学生抑郁伴/不伴焦虑的调查及青少年重性抑郁障碍特定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芳;经方治疗神志病证治规律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红蕾;脂质代谢相关基因多态与汉族阿尔兹海默病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倩;肝郁脾虚型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李志安;枫叶黄酮对老年性痴呆动物模型的抗氧化作用及分子机制[D];昆明医学院;2011年

3 梁栋;皮质下缺血性抑郁的认知损害和5-HTTLPR基因多态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4 何小燕;不同5-HTTLPR基因型青少年神经质及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D];中南大学;2011年

5 杨燕;视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老年抑郁症临床特征评定中的作用[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张仁云;5-HTTLPR/rs25531多态性,生活事件与重性抑郁障碍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7 常媛媛;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肠易激综合征[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8 徐明婧;舒郁胶囊对抑郁情绪模型大鼠不同脑区5-HT_(3B)受体分布与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9 李贺琦;益坤饮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情志调节及血清5-羟色胺影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邱艳明;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丽;王焕林;;肌酸磷酸激酶在精神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8年06期

2 路伟;金通观;;精神运动性兴奋对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的影响[J];上海精神医学;2010年01期

3 行养玲,杨旭,郭娟,吴瑜,陈元堂;精神分裂症兴奋行为与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年03期

4 喻东山;减分率公式的修正[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年01期

5 陈致宇,曹阳光,马黎君;苯二氮怡类药物在抑郁症与躁狂症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0期

6 徐堤;肌酸激酶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1年01期

7 彭红军;孟宪璋;龙英;郭扬波;;客体关系量表在精神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14期

8 李毅,吴瑞枝;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活性的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1999年02期

9 杨旭,行养玲,吴斌;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初期肌酸激酶活性的临床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曙,欧红霞,张宁;强迫症状对抑郁症影响79例对照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孙良民,邢玉玲;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0年13期

3 赵晋华,林祥通,江开达,昂秋青,施慎逊,薛方平;抑郁症的基础与认知激活脑血流灌注异常类型[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0年04期

4 余海鹰,崔庶,王宏,汪广剑,张理义,陈方斌,高志勤,范庆祝,高柏良;抑郁症患者睡眠行为及睡眠生理障碍的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1期

5 关恒永,武浩然;抑郁症死亡尸体解剖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0年02期

6 赵菊丛,徐虹;反复发作抑郁症1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7 童亚芳;护士对癌症病人抑郁症的认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1期

8 霍平,郑红光,孙丽丽,徐晓丽,程显山;人际关系对抑郁症的影响[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年05期

9 孟新珍;童年受过性虐待的成年抑郁症患者的特征[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年01期

10 李洪荣;自杀在抑郁症亚型中的分布特点及预防[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4 孙淑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与治疗[A];第四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刘西跃;齐延昭;;中药百合理郁汤合并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A];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钮富荣;;单次发作抑郁症的五年随访[A];2005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李跃华;张兰凤;;抑郁症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目标探讨[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丁坚伟;;失眠门诊与抑郁症[A];2006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樊浩华;;抑郁症患者的人身安全监控[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10 许学明;陈统献;汤义平;;封闭与开放管理抑郁症患者生活满意度对照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逍遥;抑郁症源于童年受虐[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抑郁症病因多[N];保健时报;2005年

3 ;抑郁症康复需要他人关怀[N];保健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华;警报抑郁症日益增多[N];北京社会报;2005年

5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版文字由记者 任一 采写;给心灵安个家[N];重庆日报;2003年

7 孤云;扼住抑郁症的咽喉[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早报记者 李yN;上海目前有25万抑郁症患者[N];东方早报;2005年

9 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 陈福新;抑郁症:症状改善后还要用药[N];大众卫生报;2005年

10 黄光;抑郁症……将成为世界第二大疾病[N];广东科技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军;首发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马莹华;大学生抑郁症的认知加工脑机制及干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释传根;电针结合慈经音乐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田旭升;中西方医学文化观照下的抑郁症[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李建军;青年抑郁症患者脑的三维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和扩散张量成像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王姗姗;人体下丘脑室旁核多基因平衡紊乱与抑郁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郭琴;抑郁症患者情绪障碍的脑结构及功能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8 桂立辉;浏阳市农村居民抑郁症流行病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周甜;抑郁症相关蛋白树突细胞核蛋白-1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调节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牟君;抑郁症的脑功能磁共振和蛋白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圣海;青岛市城乡居民抑郁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刘巧艳;抑郁症患者情感体验和心理干预的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9年

3 侯彩霞;血液透析合并抑郁症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栋;抑郁症相关基因和蛋白质数据库的构建[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5 毕涌;抑郁症皮肤交感反应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及生物学机制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7 赵丽娜;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应激与其发病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俊娟;综合医院门诊对抑郁症识别和处理的对照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9 李舒;心理干预合并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10 李艳艳;抑郁症复发的临床因素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530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30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