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结构与功能磁共振的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07:19

  本文关键词: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结构与功能磁共振的差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单相抑郁障碍 双相抑郁障碍 结构磁共振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单相抑郁障碍 双相抑郁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低频振荡振幅


【摘要】:第一部分基于体素形态学(VBM)的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结构磁共振研究目的:运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voxel-based morphpmetry,VBM),探索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大脑结构差异,初步探讨区分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脑结构影像MRI特征。方法:利用DSM-IV的诊断标准,分别入组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51例、29例,同时入组31例健康对照进行结构MRI扫描,利用VBM分析方法对三组样本的结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以教育程度以及颅内总体积为协变量,分别对单相抑郁患者组、双相抑郁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灰质图像进行方差分析ANOVA(方差分析),并以检验水准p0.001(未矫正),选取K100体素为有意义的脑区。对三组间灰质体积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提取灰质体积值,并进行post hoc检验。结果:1、单、双相抑郁患者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有47例、28例及29例成功进行MRI分析。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在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右侧岛叶、右侧颞上回、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上小叶体积减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右侧岛叶灰质体积减小,右侧尾状核灰质体积增大;与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相比,单相抑郁张患者在右侧小脑后叶、左侧颞上回、右侧颞上回、右侧尾状核、右侧缘上回及左侧顶上小叶灰质体积减小。3、相关分析显示,单相抑郁障碍患者左侧顶上小叶灰质体积与发病次数呈负相关(r=-0.374,p=0.032)。结论:右侧缘上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顶上小叶、右侧小脑后叶灰质体积的变化有助于理解单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右侧尾状核灰质体积的变化与双相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有关。右侧岛叶灰质体积的变化可能与两种疾病之间相似的异常情绪与认知症状有关。因此,更深入的研究上述脑区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单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第二部分基于分数低频振荡振幅(f ALFF)的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功能磁共振研究目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可能是抑郁症的疾病机制之一,目前的研究尚未准确描述其基本模式及特征。静息状态下功能磁共振研究提示,一些脑区在静息条件下仍有持续的神经活动信号,即自发的低频振荡信号。此部分研究探索了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的大脑是否存在自发神经活动异常,以及这种异常自发活动的机制。方法:利用DSM-IV的诊断标准,分别入组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51例、29例,同时入组31例健康对照进行大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应用一种新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分析参数—低频振荡振幅分数(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 ALFF),探讨抑郁症患者自发神经活动的变化。用DPARSF(Data Processing Assistant for Resting-State f MRI)软件分析脑影像数据,用REST(Resting-State f MRI Data Analysis Toolkit)软件对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ANOVA检验,结合年龄、教育程度、性别以及颅内总体积为协变量,以计算三组之间f ALFF显著差异的脑区(p0.001(未矫正),K10)。提取三组之间有显著差异的脑区f ALFF值进行post hoc检验(p0.05)。结果:1、对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之间mf ALFF进行ANVOA分析,结果发现三组被试之间显著性差异脑区包括左侧扣带回、楔前叶、左侧颞中回、舌回。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障碍组左侧扣带回、楔前叶及左侧颞中回f ALFF值显著降低;与双相抑郁障碍组相比,单相抑郁障碍组楔前叶、左侧颞中回及舌回f ALFF值显著降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组左侧扣带回f ALFF值显著降低,同时舌回f ALFF值显著增强。3、单相抑郁障碍患者楔前叶的f ALFF值与HAMD因子3认知障碍评分呈负相关(r=-0.405,p=0.026);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舌回的f ALFF值与HAMD因子4日夜变化评分呈负相关(r=-0.295,p=0.044)。结论: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存在f ALFF值降低的一致脑区,如后扣带回,这可能与二者都具有相似的抑郁发作特点有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障碍患者f ALFF异常的脑区全部集中在默认网络,因此更深入的研究默认网络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单相抑郁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
【关键词】:单相抑郁障碍 双相抑郁障碍 结构磁共振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 单相抑郁障碍 双相抑郁障碍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 低频振荡振幅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一部分 前言15-21
  • 1.1 研究意义15-16
  • 1.2 单、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16
  • 1.3 单、双相抑郁障碍的磁共振影像学研究16-20
  • 1.3.1 结构磁共振影像学差异17-18
  • 1.3.2 功能磁共振影像学差异18-20
  • 1.4 研究目的20-21
  • 第二部分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灰质异常差异性脑区21-36
  • 2.1 材料与方法21-24
  • 2.1.1 研究对象21-22
  • 2.1.2 研究方法22-23
  • 2.1.3 影像数据采集23
  • 2.1.4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23-24
  • 2.2 结果24-31
  • 2.2.1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统计结果24-26
  • 2.2.2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灰质体积差异26-30
  • 2.2.3 单、双相抑郁障碍灰质体积差异脑区灰质值与临床特征变量的相关30-31
  • 2.3 讨论31-35
  • 2.3.1 主要发现31
  • 2.3.2 岛叶31-32
  • 2.3.3 尾状核32-33
  • 2.3.4 颞叶33
  • 2.3.5 顶叶33-34
  • 2.3.6 本研究的局限性34-35
  • 2.4 小结35-36
  • 第三部分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之间分数低频振荡振幅之间的差异性研究36-49
  • 3.1 材料与方法36-38
  • 3.1.1 研究对象36
  • 3.1.2 研究方法36
  • 3.1.3 影像数据采集36-37
  • 3.1.4 分数低频振荡振幅分析37-38
  • 3.2 结果38-44
  • 3.2.1 三组研究对象一般临床资料统计结果38
  • 3.2.2 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与健康对照组mf ALFF差异38-42
  • 3.2.3 单、双相抑郁障碍f ALFF差异脑区与临床特征变量的相关42-44
  • 3.3 讨论44-48
  • 3.3.1 主要发现44
  • 3.3.2 后扣带回44-45
  • 3.3.3 颞中回45-46
  • 3.3.4 舌回46
  • 3.3.5 楔前叶46-47
  • 3.3.6 默认网络47
  • 3.3.7 本研究的局限性47-48
  • 3.4 小结48-49
  • 第四部分 总结49-50
  • 4.1 结论49
  • 4.2 创新49
  • 4.3 展望49-50
  • 参考文献50-69
  • 致谢69-71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71-72
  • 综述 抑郁症海马的结构及功能磁共振研究新进展72-84
  • 参考文献79-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卫东,苏宗荣,徐乐平;治疗中发作2例报告(双相抑郁障碍转相)[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年05期

2 李恒芬,祁富生,贾福军;单、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比较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3期

3 唐记华,王晓萍,王高华,白雪光;双相抑郁障碍少年和成人自评症状的对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

4 张治华;邓雪峰;张俊成;;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配偶的生活质量对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年06期

5 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下)[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年02期

6 黄品益;;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3年10期

7 徐贵云;唐牟尼;党亚梅;;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11期

8 徐贵云;苗国栋;党亚梅;;双相抑郁障碍的临床特征研究进展(中)[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12期

9 钟古华;;单相抑郁障碍与双相抑郁障碍的病程及临床特点对比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年18期

10 廖继武;潘集阳;刘亚平;;双相抑郁障碍血清神经肽Y、P物质水平及相关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邱美慧;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结构与功能磁共振的差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鹏;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脑灰质体积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杨侃荣;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4 王丝丝;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额叶和海马的磁共振波谱成像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5 牛丹丹;三例双相抑郁障碍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08年

6 廖继武;单、双相抑郁障碍患者血浆神经肽Y及P物质水平的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29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429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2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