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血管性认知障碍 搏动指数 平均血流速度 危险因素
【摘要】:背景:随着当代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脑血管疾病和痴呆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是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后痴呆的第二大病因。近年来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因逐年增高的发病率及早期可干预性成为了当前医学界热点研究课题之一,其涵盖了血管源性认知损害从轻到重的整个发病过程,提示人们将重点放在VCI早期诊治方面。一项随访研究发现约50%的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no dementia,VCIND)患者5年内会转变为VaD,而早期干预能够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因此,早期筛查VCI意义重大。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VCI的危险因素,总结VCI患者认知功能损伤的特点,探索脑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符合入组标准的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姓名、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房纤颤、脂质代谢紊乱)。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受试者进行评估,根据MoCA评分结果,将入选者分为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26分)和认知功能异常组(MoCA26分),分析比较人口学资料及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在组间的差异。对受试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得到颅内大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Vm)、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Vm、PI取双侧颅内动脉检测结果的平均值),通过与MoCA评分结果的比较,分析Vm、PI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同时比较Vm、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各认知域评分(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及定向)在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在入组的9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有58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异常,发生率为63.74%。与33例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相比,高龄(p0.001)、低教育年限(p0.001)及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心房纤颤)(p=0.037)是发生VCI的危险因素,且高龄及低教育年限为发生VCI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对VCI的发生无显著影响。在MoCA评分方面,视空间与执行能力、命名、注意力、语言及延迟回忆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各血管PI值在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认知功能正常组PI值均低于认知功能异常组。此外,MCA-PI与MoCA评分呈负相关(p=0.032,r=-0.229),MCA-PI越高,MoCA评分越低。结论:VCI患者PI值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且MCA-PI越高,认知功能损伤越严重。高龄、低教育年限及心脏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心房纤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VCI的危险因素,且高龄及低教育年限为独立危险因素。VCI患者表现出广泛的认知域受损:包括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及延迟回忆,且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可能损伤最严重。
【关键词】:血管性认知障碍 搏动指数 平均血流速度 危险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1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缩略词表11-12
- 前言12-19
- 参考文献16-19
- 文献综述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脑白质病变相关性研究进展19-27
- 参考文献24-27
- 研究对象和方法27-31
- 结果31-40
- 讨论40-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6
- 发表论文46-47
- 作者简介47-48
- 致谢48-50
- 附录 MoCA量表中文版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晓航;陈丹娜;;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01期
2 张婧;常诚;郑艳;张太生;姜亚军;;中西医诊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方法社区应用思路[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年06期
3 马洁;张云云;;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年09期
4 杜万良;血管性认知障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5 贾建平;应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的建立及临床研究[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4年01期
6 贾建平,魏翠柏;血管性认知障碍提出的临床意义[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7 贾建平;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年01期
8 刘力昌;李妍怡;;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研究近况[J];医学综述;2006年01期
9 韩恩吉;贾建平;;对“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一文的商榷[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年05期
10 詹雪春;章军建;;血管性认知障碍与氧化性损伤的关系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巧俊;;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解读[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贾建平;;血管性认知障碍共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钱来;徐运;;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诊断分子靶志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孙琳;赵永波;;血管性认知障碍非痴呆[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5 贾建平;凌峰;吉训明;;血管性认知障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詹雪春;章军建;;血管性认知障碍与氧化性损伤的关系研究[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玲;张旭;;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灌注特点的研究[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诗;杜怡峰;;应重视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防治的研究[A];2013年全国老年性痴呆与相关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9 黄立宏;黄流清;赵忠新;;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10 侯沛红;李会琪;;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早期发现和诊断[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杜万良 王荫华;血管性认知障碍(二)[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王丹;重视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评估[N];健康报;2009年
3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写作组 贾建平 本报记者 曾令浩 整理;血管性认知障碍:新概念有助于痴呆防治前移[N];医药经济报;2011年
4 杜万良 王荫华;血管性认知障碍(一)[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晖;血管性认知障碍亚可视脑损害的多模态定量MRI检测[D];贵阳医学院;2015年
2 程红亮;张道宗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骏荣;中药配合情志调摄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综合康复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4 孙聿泰;电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梗死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年
5 张海宁;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脑突触小体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王荣;补肾活血法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王贺波;皮质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其影像学特征[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权恩莉;尼莫地平治疗脑卒中后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的系统评价[D];石河子大学;2015年
2 徐欣;“调和气血、补心益智”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欧凌君;刘德桓化瘀浊益肝肾学术思想经验总结及瘀浊清颗粒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刘硕;眼针结合认知训练治疗中风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疗效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年
5 郝纪婷;通脑益智颗粒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扈罗曼;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D];青岛大学;2016年
7 周涛;复方丹红注射液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行为学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韩鲜艳;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脑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9 高媛;刘君教授运用化痰活血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王冬欣;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46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46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