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
本文关键词:急性期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根据入组及排除标准,对在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的1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在卒中发病2周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HAMD) 17项版本对患者进行评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并结合HAMD评分,分为PSD组和无PSD组,其中PSD组包括轻度抑郁和中重度抑郁者。计算2周时PSD的发病率,分析PSD与人口社会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经济情况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脏病等)、临床因素(NIHSS评分、卒中复发或进展、合并肺部感染等)、卒中部位(包括左右侧、病灶解剖部位)、卒中类型及部分血液学指标(包括CRP、Hcy,叶酸、维生素B12等)等因素的关系,还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了性别和年龄的分层分析。结果:1.卒中2周时,PSD总发病率为34.8%,其中轻度抑郁27.7%,中重度抑郁7.1%;男性患者发病率为38.7%,女性27.7%;年龄≥60岁者发病率为45.6%,60岁者25.0%。2.PSD与相关因素关系分析:2.1 无PSD组和PSD组间及不同抑郁程度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患者是发生PSD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未发现性别、家庭经济情况、教育程度、工作、婚姻和居住地变量在无PSD和PSD组间及不同抑郁程度组间有明显差异。2.2有无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PSD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与不同性别患者PSD的发生也无显著相关性。但存在脑血管狭窄是年龄≥60岁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2.3无PSD和PSD组间及不同抑郁程度间NIHSS评分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NIHSS评分和肺部感染是发生PSD的危险因素,且NIHSS评分与PSD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2.4右顶叶病变是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右颞叶病变是发生中重度PSD的危险因素。此外,脑出血是年龄60岁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右侧基底节病变是年龄≥60岁患者的危险因素。2.5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发生中重度PSD的危险因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年龄≥60岁患者发生中重度PSD的危险因素。2.6年龄和NIHSS评分是急性期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 卒中2周PSD总发病率为34.8%,以轻度抑郁为主,男性高于女性,年龄≥60岁老年患者发病率高于年龄<60岁患者。2. 高龄、高NIHSS评分、肺部感染、右顶叶病变与卒中2周时PSD的发生显著相关,右颞叶病变和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发生中重度PSD的危险因素,高龄和高NIHSS评分是发生PSD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脑血管狭窄和右侧基底节病变还是年龄≥60岁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脑出血是年龄60岁患者发生PSD的危险因素。
【关键词】:急性期 卒中后抑郁 发病特点 相关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3;R749.4
【目录】:
- 前言4-5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第1章 绪论13-15
- 第2章 文献综述15-21
- 2.1 发病率15
- 2.2 发病机制15-16
- 2.3 相关因素16-19
- 2.3.1 人口社会学因素16-17
- 2.3.2 卒中严重程度17
- 2.3.3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17
- 2.3.4 卒中部位和卒中类型17-18
- 2.3.5 超敏C反应蛋白18
- 2.3.6 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18-19
- 2.3.7 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19
- 2.4 诊断和治疗19-20
- 2.5 小结和展望20-21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21-24
- 3.1 研究对象21
- 3.1.1 病例来源21
- 3.1.2 入组标准21
- 3.1.3 排除标准21
- 3.2 临床资料21-22
- 3.2.1 一般情况21
- 3.2.2 辅助检查情况21-22
- 3.3 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正常判定标准22
- 3.4 实用的仪器及调查量表22
- 3.5 疾病诊断标准22-23
- 3.6 统计学方法23-24
- 第4章 结果24-38
- 4.1 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24
- 4.2 PSD与人口社会学因素关系分析24-26
- 4.3 PSD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分析26-28
- 4.4 PSD与临床因素关系分析28-30
- 4.5 PSD与左右侧、卒中类型和病灶解剖部位关系分析30-33
- 4.6 PSD与血液学指标关系分析33-36
- 4.7 PSD的Logistic回归分析36-38
- 第5章 讨论38-47
- 第6章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7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静;脑卒中后抑郁对预后的影响[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5期
2 单培彦,曹丽丽,迟兆富,麻琳,刘淑萍;卒中后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3 ;脑卒中后抑郁和情感不适与发病部位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1期
4 苏文大;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03年04期
5 孙忠华,潘秋兰,潘福祥;脑卒中后抑郁[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03期
6 凌先传;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26例的疗效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年02期
7 钟雷,张继青;卒中后抑郁[J];医师进修杂志;2004年01期
8 吴丹红,李宗兰,沈向英,李承晏;脑卒中后抑郁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1期
9 黄恩,陈平,程韬;脑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干预对照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年07期
10 杨雅莹,晏勇;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新进展[J];重庆医学;2004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嘉林;;额叶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龙登毅;;关注脑卒中后抑郁[A];第十二届全国老年医学进展学术会议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巧俊;;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进展[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换届暨第十五次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年会、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林源绍;邵蓓;王虹;Kevin O' Byrne;李晓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雌激素保护卒中后抑郁中的作用[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朱敏初;朱文娟;;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内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萍;段德香;卢红;赵敏;;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孙惠红;;疏解平潜、健脾养(清)心法联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10年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郭瑞友;王莉;李吉柱;赵丽霞;毛德军;;卒中后抑郁患者瘦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血栓病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暨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血栓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徐隽莹;肖艳;;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特征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巩法莲;李运刚;;脑卒中后抑郁的干预对运动康复的影响[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选编[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记者 张昊;卒中后抑郁管理项目启动[N];健康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对卒中患者要少批评多鼓励[N];科技日报;2012年
3 辽溪;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N];中国医药报;2001年
4 编译 李译;卒中后女性比男性更易患抑郁[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宋鲁平 柳妍;当心“卒中”变“抑郁”[N];北京科技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黄静;卒中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方向在哪?[N];人民政协报;2012年
7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詹淑琴;小心脑卒中后抑郁[N];健康时报;2003年
8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耿同超;关注脑卒中后抑郁[N];保健时报;2009年
9 王梅;脑卒中后为何闷闷不乐[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尹思远;卒中后抑郁早期检测和治疗的新视角:一篇单脑科中心112例卒中后抑郁的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2 宋景贵;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睡眠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对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3 张滨斌;益肾疏肝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4 程远;脑卒中后抑郁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5 炎彬;卒中后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及其小鼠模型建立[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6 晋秀林;调肝扶脾、化痰通络法针药并用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纪孝伟;卒中后抑郁大鼠脑内单胺类递质及FGF-2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蔡华;畅郁逍遥散对脑卒中后抑郁(PSD)小鼠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淑霞;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琳琳;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4年
3 邓懿函;针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申龙燮;脑卒中后抑郁患者SEP与血浆5-羟色胺的临床意义[D];延边大学;2015年
5 盛雷;益肾解郁方治疗肾虚肝郁型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6 翟飞;卒中后抑郁患者丘脑磁共振氢质子波谱分析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7 任伟华;中风解郁汤结合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临床研究[D];新乡医学院;2015年
8 李艳涛;卒中后抑郁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11基因表达的变化[D];新乡医学院;2015年
9 李凡;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10 崔燕;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标志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D];青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49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549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