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受体与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多态及基因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关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雌激素受体与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多态及基因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关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围绝经期 抑郁障碍 雌激素受体基因 甲基化转移酶基因 基因多态性 交互作用
【摘要】:【目的】探索雌激素受体及DNA甲基化转移酶3B(DNMT3B)基因多态性及两基因的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关联,初步分析ER基因及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在生殖周期相关抑郁障碍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从2009年11月至2013年1月前来上海市三所医院妇科门诊就诊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门诊就诊的45~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中,终入组403例进行一般个人资料、妇产科个人史资料、BDI(Beck抑郁量表)的记录或评定。2.采用BDI(Beck抑郁量表)和SCID-I/P(DSM-IV-TR轴I障碍用临床定式检查手册-病人版)进行抑郁障碍的筛查和诊断。3.应用Snapshot方法,对本研究中所有入组对象中的403例(其中包含65例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抑郁障碍患者及122例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雌激素β受体基因上的3个tag SNPs多态位点和DNA甲基化转移酶3B基因上的2个tag SNPs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间ER-β和DNMT3B基因的等位基因、基因型,以及单体型的频率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ER-β基因rs1256031的C/C基因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3.66,95%CI=1.17~6.15,p=0.0070.05);rs1256062的G/A基因型与BDI得分负相关(Add值=-2.90,95%CI=-4.87~-0.92,p=0.0150.05);rs1256031与rs1256062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8926),组成的CA单体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1.69,95%CI=0.37~3,p=0.0120.05);rs1269056与rs1256062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235)组成的AA单体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1.49,95%CI=0.11~2.87,p=0.0350.05);rs1269056与rs1256031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255)组成的GC单体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2.28,95%CI=0.23~4.34,p=0.030.05);三者组成的GCA单体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2.68,95%CI=0.44~4.19,p=0.0190.05)。3.DNMT3B基因的rs6141813与rs2424908位点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9830.5,r2=0.6240.33),组成的TC单体型与BDI得分正相关(Add值=2.45,95%CI=0.14~4.75,p=0.0380.05)。4.未发现ER-β基因与DNMT3B基因的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患病关联。但发现ER-α、ER-β与DNMT3B基因的交互作用与患病相关联,其中最有意义的是ER-α基因的PvuⅡ位点、ER-β基因的rs1269056位点与DNMT3B基因的rs6141813位点交互作用与疾病的患病关联模型(Χ2=22.1,p0.0001)。【结论】1.雌激素β受体基因及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可能与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的数量性状存在关联。2.雌激素受体基因与DNA甲基化转移酶3B基因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增加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
【关键词】:围绝经期 抑郁障碍 雌激素受体基因 甲基化转移酶基因 基因多态性 交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中英文对照12-14
- 前言14-22
- 1 雌激素受体与抑郁症的相关性15-18
- 2 表观遗传学与抑郁症的相关性18-20
- 3 研究假设及研究意义20-22
- 研究设计及结果分析22-43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9
- 2 研究结果29-38
- 3 讨论38-43
- 全文总结43-44
- 参考文献44-49
- 致谢49-51
- 综述51-59
- 参考文献55-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勇贵 ,张心保 ,李箕君 ,张宁 ,张石宁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2 姜可伟,王杉,李嘉,尹慕军,杜如昱;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11期
3 周华琳,王清芳,陈玲;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9期
4 于建军,苏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9期
5 林汉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许毅;减少抑郁障碍的全球负担:世界14个地区抑郁障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7 余慧珠;王祖兵;卢伟;;职业紧张与抑郁障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8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9 任夫乔;;抑郁障碍罪犯的心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0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王民洁;徐斌;梁亚琼;王志勇;柯晓燕;刘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毅然;京城60万人抑郁障碍为何六成没就医[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范华锋 蒋廷玉;近15%的中学生患抑郁障碍[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9 卫健;应重视精神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乔冬冬;中国汉族人群HTR3B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孙宁;抑郁障碍外周血miR-34b/c调控紊乱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吴志国;焦虑性抑郁障碍临床特征及治疗结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伟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建淮;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邵琳琳;基于脑病科门诊的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病机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莉;常用抑郁量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效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孟惠;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张玉欣;MiR-34b/c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亢俊俊;雌激素受体与DNA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多态及基因交互作用与围绝经期抑郁障碍的关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10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03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00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