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的弥散张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16:22
本文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的弥散张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神经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各向异性分数
【摘要】: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的终身性疾病,80%左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目前的治疗水平下仍出现慢性衰退,甚至导致终身功能残疾[1]。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机制尚不清楚,根据神经发育假说以往许多研究,一直致力于寻找精神分裂症患者大脑异常。随着影像学进展,大量活体结构性脑影像学研究证实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多个脑区的结构异常。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病,,遗传度高达80%[2]。因此,对精神分裂症的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诊断的研究,实施有效的干预手段,最终有可能减少残疾的发生。 目的:本研究利用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的脑部核磁共振扫描作为对照,试图探索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脑部结构影像特点进行探讨,为了找到精神分裂症的早期临床诊断参考的客观依据,对精神分裂症的预警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15例作为高危组和与高危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1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全脑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应用基于神经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处理两组的弥散张量数据,将两组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有差异的区域作为感兴趣区,比较两组之间纤维束的FA值,探讨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大脑白质结构变化。 研究结果: 1、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纤维束的各向异性显示有差异的区域为右丘脑、左壳核、中央前回的白质纤维、颞上回的白质纤维和右苍白球(校正前)。 2、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纤维束的各向异性显示无脑区差异(校正后)。 结论: 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人群组提示脑部连接出现问题,脑部失连接情况未出现显著性差异,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高危组脑区改变的程度未达到患病人群脑区改变的程度,存在失连接疾病。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 弥散张量成像 基于神经束的空间统计学方法 各向异性分数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3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8
- 前言8-14
- 研究对象与方法14-18
- 结果18-22
- 讨论22-25
- 结论25
- 研究创新点25-26
- 研究不足之处26-27
- 参考文献27-32
- 附录一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32-33
- 综述33-48
- 参考文献41-48
- 致谢48-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5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项目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伊慧明;江山;张敬;;基于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2期
2 段惠峰;甘景梨;;精神分裂症染色体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3 贺莹;唐劲松;陈晓岗;;精神分裂症高危人群生物标记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01期
4 曹玉媛;张景亮;徐朝阳;程晓丽;;河南汉族精神分裂症患者线粒体DNA 7445和5178位点突变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5 赵靖平;国效峰;;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早期临床识别[J];上海精神医学;2011年02期
6 魏钦令;范玉华;王相兰;康庄;张晋碚;国效峰;韩自力;赵靖平;;精神分裂症早期的脑白质和灰质信号强度下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11期
7 郝以辉;高金松;张会然;欧阳萱;刘海洪;李幼辉;宋学勤;刘哲宁;;纤维追踪技术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同胞的脑白质完整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以辉;精神分裂症患者同胞对脑白质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华;人丘脑的断层影像解剖及三维重建[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305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3058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