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中国双相情感障碍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

发布时间:2017-08-07 11:06

  本文关键词:中国双相情感障碍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危险因素的现况调查


  更多相关文章: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亚型 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摘要】:目的:通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路径调研,探讨当前躁狂发作不同亚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在26个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多中心、横断面研究,3763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入组。评估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障碍访谈量表,并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将所有样本分为6个亚型(Ⅰ型,轻躁狂;Ⅱ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Ⅲ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Ⅳ型,混合状态;Ⅴ型,复发性躁狂发作;Ⅵ型,缓解状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并用Cox-Snell法和Nagelkerke法测定伪R~2。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双相躁狂5种亚型,既往维持期未用药相对于规范用药均为危险因素(OR=4.05~7.09);单用抗抑郁药则为除Ⅴ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4.1~5.24);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为除Ⅰ型外其他亚型的危险因素(OR=1.05~1.08);而对于Ⅱ、Ⅲ型来说,较早的首次发病年龄为危险因素(OR=0.96~0.99);此外,Ⅳ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和既往抑郁发作次数(OR=1.05);而Ⅴ型的危险因素还有既往躁狂发作次数(OR=1.04)、既往存在精神疾病史(OR=1.71)及首发类型为躁狂/轻躁狂相(OR=1.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重复了上述结果。结论:不同躁狂发作亚型发作的危险因素有潜在差异,包括规范用药史、首次发作类型、首次发作年龄、既往12个月发作次数、既往躁狂/抑郁发作次数,既往精神疾病共病史等,可能有助于识别本次的躁狂发作。
【作者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 心境障碍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亚型 危险因素 现况调查
【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基金”项目(YG2012MS11)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引导类项目”(134119a6200) 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项目(2014)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项目(卫生部医政司2011-873)
【分类号】:R749.41
【正文快照】: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高致残、高复发的重性精神疾病,在全球最易致残疾病排行中排第12位[1]。在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时点患病率为0.4%,而高达91.7%的心境障碍患者不寻求规范的医疗帮助[2]。根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nter-na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Yingli Zhang;Huan Yang;Shichang Yang;Wei Liang;Ping Dai;Changhong Wang;Yalin Zhang;;Antidepressants for bipolar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trials[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3年31期

2 Ronald C.Kessler;郭万军;曾卓谦;胡赤怡;刘肇瑞;黄悦勤;何燕玲;张明园;沈渔惃;李诚;;世界精神卫生调查行动及其对中国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研究的提示[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地;龚丽华;;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症引发转相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1年17期

2 施照云;张溪;段炳华;刘继政;杨富菊;何桂恒;;大理州开展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管理模式初探[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张健;卢海;莫娉婷;周学晟;邓长河;覃淑琳;李丹;邬文英;吴朝坤;王小平;;广西壮族自治区女性罪犯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3年04期

4 赵晓瑾;陈海燕;李红政;;表演型人格障碍与心境障碍的共病研究进展[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年09期

5 朱哲;梅松丽;;社会学视角下的精神卫生国际合作[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12期

6 梁笛;王群;应晓华;;我国精神障碍医疗保险政策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年07期

7 张晨;方贻儒;;双相障碍与氧化应激损伤[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年02期

8 杨骏;;抗抑郁剂治疗98例双相抑郁症引发转相的研究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年05期

9 胡小梅;马兴顺;傅一笑;周颖清;朱文芬;侯枭;蒙华庆;贾璐;覃青;邱田;刘洋;李晓;王英诚;邓伟;李涛;;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问题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3年12期

10 李晓晶;郭万军;康玉坤;格桑泽仁;李娜;王英梅;谭正萍;刘昌波;罗莹;冯佳;徐秋杰;陈婷;马小红;李涛;;儿童期缺乏父母陪伴经历、被忽视及躯体虐待对大学新生情绪问题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4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晓莉;西安市社区居民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宋映周;针刺对CUMS模型大鼠ERK信号转导通路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眉芳;农村重性精神病人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蒋天赐;焦虑、抑郁对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和炎症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昌惠,沈渔笛,张维熙,李淑然,黄悦勤,王金荣,王德平,涂建,宁佐喜,付力牧,纪丽萍,刘志广,吴化民,罗开林,翟书涛,严和獯,孟国荣;中国七个地区精神分裂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年02期

2 胡赤怡;胡纪泽;段卫东;杨和增;丁树明;冯征;高欢;;复合性国际诊断访谈表的效度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年07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树栋;;利培酮致躁狂发作1例[J];首都医药;2006年22期

2 李静;王素红;;浅析对躁狂发作患者的保护约束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9期

3 丁树栋;管恩兰;;利培酮增量致躁狂发作1例[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2年02期

4 金卫东,史欣欣;与药物有关的躁狂发作[J];医药导报;1995年06期

5 陈圣祺;高龄躁狂发作一例报告[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6 邱全友;;高龄躁狂发作1例[J];工企医刊;1999年04期

7 马世民;躁狂发作患者的涉法行为特征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0年04期

8 余关茂,蒋荣泉,田国强,潘永兴;10年前后躁狂发作患者治疗比较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3期

9 刘淑莲,樊立凤,齐志田;清心抗狂汤治疗躁狂发作临床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01期

10 孙振晓,于相芬;Klinefelter综合征伴躁狂发作1例[J];上海精神医学;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东;;躁狂发作患者不同阶段舌象长期随访[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静;;浅析对躁狂发作病人的约束护理体会[A];河南省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2011年

3 郑东;;躁狂发作期及缓解期患者舌象比较[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猛;付慧鹏;朱俊敬;范秋鹏;张淑芳;邱松伟;贾娟;;心境障碍首次躁狂发作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党卫民;孔庆梅;周沫;黄文升;刘琦;陈兰萍;;躁狂发作患者改良电痉挛治疗前用药与初始治疗参数及治疗效果的关系[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孙群星;;博思清与碳酸锂对躁狂发作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张仲霞;;一例躁狂发作伴发急性心肌梗塞救治成功的护理体会[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石油石化分会成立暨第四届石油石化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王玉玲;孙群星;刘勇;朱玉星;张爱荣;;丙戊酸镁缓释片与碳酸锂对躁狂发作的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对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吴芸;陆燕;陈振林;王瑶;;喹硫平单药及合并碳酸锂治疗老年躁狂发作的对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张祥忠;;氟哌啶醇与牛黄宁宫片合用治疗躁狂发作12例临床疗效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晓宏;抑郁是一场“心灵感冒”[N];人民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汪莉;躁狂发作患者血锂浓度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叶碧瑜;住院躁狂发作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的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63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3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