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反式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小鼠焦虑行为改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3:36

  本文关键词:反式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小鼠焦虑行为改善作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式白藜芦醇 氧化应激 焦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摘要】:目的观察反式白藜芦醇对氧化应激模型小鼠记忆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将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模型组(给予左旋-丁硫氨酸-亚砜5 mg·kg~(-1)),实验-A、B、C、D组(给予白藜芦醇10,20,40,80mg·kg~(-1),1 h后造模),实验E组(给予地西泮10 mg·kg~(-1),1 h后造模),实验F组(给予夹竹桃麻素5 mg·kg~(-1),30 min后造模)。24 h后,用高架十字迷宫(EPM)、旷场实验(OFT)研究药物对小鼠焦虑样行为的影响,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小鼠体内血清皮质酮的浓度,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肾上腺变化,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HPLC-ECD)检测小鼠下丘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进入开放臂比率为(28.10±4.77)%;实验C组与实验D组(40,80 mg·kg~(-1))小鼠进入开放臂比率为(15.71±3.09)%,(17.80±4.64)%,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探究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F组与正常组类似。实验C组与实验D组小鼠在旷野实验中的探究次数分别为(36.00±9.42),(44.60±5.64)次,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实验E组探究次数为(52.20±8.44),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小鼠的血清皮质酮含量(92.21±8.54)ng·L~(-1),正常组为(45.91±6.64)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C组与实验D组小鼠的血清皮质酮含量(73.31±6.21),(47.51±12.14)ng·L~(-1),与模型组的(92.21±8.54)ng·L~(-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与正常组的5-HT水平为(413.61±14.11)ng·g~(-1)、5-HIAA/5-HT水平为0.19±0.01相比,模型组小鼠下丘脑中5-HT水平为(314.67±11.57)ng·g~(-1)、5-HIAA/5-HT水平为0.2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C组与实验D组的5-HT水平分别为(344.14±19.74),(382.40±17.61)ng·g~(-1),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D组的5-HIAA/5-HT比率为0.21±0.01,与模型组的为0.26±0.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式白藜芦醇能逆转氧化应激引起的小鼠焦虑样行为,其相关机制可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
【作者单位】: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反式白藜芦醇 氧化应激 焦虑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基金】:浙江省中医药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32B101)
【分类号】:R749.72
【正文快照】: (1.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学部,杭州310006;2.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新昌312500)CHEN Ling1,ZHENG Mei-feng2,WANG Fei1,YE Xiao-li1,LI Qing-yu1,YAN Wei1(1.Department of Pharmacy,HangzhouFirst People’s Hospital,Hangzhou310006,China;2.Zhejiang NHU Co.,Ltd.,Xi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华,王广发,丁翠敏;氧化应激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5年08期

2 向光大;;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其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年03期

3 张洁心;殷国勇;陆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氧化应激研究进展[J];江苏医药;2008年11期

4 凌静;栾洁;;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11期

5 冯欣;杜宇;潘坤;郭琳;;谷胱甘肽硫转移酶与氧化应激[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年05期

6 陈燕;李桂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化应激与肺功能的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2年11期

7 杨玲;许速;;氧化应激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J];西南国防医药;2012年11期

8 李洪亮;张秋芳;郑雪皎;乔静;汪选斌;;中药抗肝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3年12期

9 吴艳;黄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氧化应激关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1年29期

10 管中;李怀芳;;氧化应激作用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姚华;马玲;;尿酸与氧化应激关系的研究进展[A];老年营养研究进展与老年营养供餐规范研讨会暨糖尿病肾病医学营养治疗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1年

2 黄园;陈志庆;邱卓君;丘卫;林燕;;运动对血液氧化应激态的影响[A];2002年第9届全国运动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3 王博;李英贤;李莹辉;;航天飞行中氧化应激对细胞骨架的调控作用[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16届空间生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朱红军;江钟立;;运动、氧化应激与细胞信号转导[A];第六次全国运动疗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曲丽娜;陈海龙;毕蕾;黄增明;李莹辉;;微重力下的氧化应激与药物防护[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赵晓琴;王瑞元;;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肌病[A];201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运动与骨骼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先宏;丛建波;郭林超;董国福;王长振;吴可;孙存普;;海藻铁蛋白多糖对氧化应激的作用[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张晓启;刘爽;王振国;;烧伤后氧化应激与抗氧化剂治疗[A];全国危重烧伤患者早期复苏对策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苏颖;刘晓民;孙延明;栾颖;王月影;;辛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氧化应激的影响[A];2008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系列研讨会暨中青年英文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胡高飞;朱圣华;周筠;马莹;庆宏;邓玉林;;模拟微重力效应导致大鼠脑氧化应激及相关蛋白表达变化[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预防疾病,进入“氧化应激”时代[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灵诺;身体异常与“氧化应激”有关[N];中国医药报;2009年

3 朱作霖;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N];中国医药报;2007年

4 记者 项铮;氧化应激干扰有望成为预防疾病新手段[N];科技日报;2008年

5 ;远离疾病,科学家找到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郭枫;知未来 治未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熊昌彪;氧化应激研究与中医治未病“不谋而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8 朱作霖;疾病防治新思路——氧化应激窗口期干预假设[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胜德;治“未”病提高人类主体健康意识[N];科技日报;2008年

10 褚晓明;老年痴呆与氧化应激有关联[N];健康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思颖;Nrf2缺失加剧DOX引起的心脏毒性和心功能障碍[D];山东大学;2015年

2 夏淑芳;高脂诱导的氧化应激对甲状腺激素稳态的影响及槲皮素的调节作用[D];江南大学;2015年

3 张鹏宇;硫化氢在臭氧诱导的小鼠氧化应激模型中的作用机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4 游牧;淮南市土壤砷分布特征及基于胰岛素途径的抗砷胁迫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年

5 于秀华;开心益智颗粒成药性研究及对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动物的影响与机制探讨[D];吉林大学;2015年

6 易旭;茅台酒对二乙基亚硝胺引发小鼠HCC发生的影响及分子机制[D];贵阳医学院;2014年

7 肖军;氧化应激通过亲环蛋白A促进人巨细胞病毒复制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8 滕跃;4-氨基安替比林的氧化应激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芸;a-硫辛酸对氧化应激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陈群;氧化应激对动物消化道结构与功能影响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艳艳;白藜芦醇对高糖“代谢记忆”介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及氧化应激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武小希;氧化应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microRNA表达谱的改变及验证[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文松;Nrf2/HO-1通路在氧化应激致终末期肾病血管钙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4 王倩;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盼盼;活性羰基化合物诱导的氧化应激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毒性的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安美玲;CCK-8对甲基苯丙胺致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氧化应激机制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金莲;氧化应激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中的作用[D];延边大学;2015年

8 王琦;白藜芦醇抑制肥胖相关的脂肪组织炎症与氧化应激及对睾丸内分泌功能的保护[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9 关瑾;体外研究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诱发的氧化应激效应与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斌;体外实验研究不同粒径纳米银的氧化应激效应[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455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455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