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孤独症儿童安抚干预的理论与方法
本文关键词:针对孤独症儿童安抚干预的理论与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孤独症 儿童 医护人员 父母 安抚理论 干预策略
【摘要】:孤独症是病因不明、影响患者一生的发育性疾病。尽管对视能力训练、言语模仿能力训练、社会性游戏训练,甚至这些方法的整合等都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但因在治疗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沟通问题,这些方法的治疗效果也因此削弱。为提升康复治疗的效果,本文引入安抚理论,分析孤独症儿童的行为特点,绘制安抚图。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经常要求和接受正面安抚,同时表现很多负面安抚。据此,研究者为医护人员和父母提供能够有效应对孤独症儿童的安抚建议。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
【关键词】: 孤独症 儿童 医护人员 父母 安抚理论 干预策略
【分类号】:R749.94
【正文快照】: [本文著录格式]宋邱惠,田宝.针对孤独症儿童安抚干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5,21(10):1234-1237.CITED AS:Song QH,Tian B.Theory and method of stroking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J].Zhongguo Kangfu Lilun YuShijian,2015,21(10):1234-12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龚云;杜亚松;李惠琳;张喜燕;安宇;吴柏林;;孤独症患儿父母压力和情绪变化及相关因素[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04期
2 李国瑞,余圣陶;自闭症诊断与治疗研究动向综述[J];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3 陈钟英;孟伟琴;孔国美;李玲芳;吴陈艳;钱琴凤;毛明波;陈秀娣;丁娟;;牵手服务在侵入性操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年03期
4 刘漪;杜亚松;赵志民;李婷;;孤独症患儿家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5 谭晶晶;高雪屏;苏林雁;;儿童孤独症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3年02期
6 马伟娜;朱蓓蓓;;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共情能力及情绪表情注意方式[J];心理学报;2014年04期
7 李晶;朱莉琪;;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合作行为[J];心理学报;2014年09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父母心理健康状态的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12期
2 陈一心;詹明心;濮正璋;;孤独症儿童父母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支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10期
3 雷艳芳;;孤独症儿童的父母婚姻关系维系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33期
4 冼丹霞;金宇;谢笑英;林美英;张玲;黎超娟;红荣;;儿童孤独症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年01期
5 黄涨波;钱浓浓;黄素;;孤独症筛查量表对学龄前儿童筛查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医学;2014年23期
6 李改智;江文庆;杜亚松;姜凌霄;刘文文;杨曹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孤独症患儿母亲养育压力差异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6期
7 奚用勇;李得加;;体育运动对儿童孤独症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9期
8 张林娜;李焱;姜凌霄;刘文文;江文庆;杨曹骅;杜亚松;;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症状及行为学表现与父母情绪障碍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9期
9 吕桃;杨曹骅;杜亚松;刘文文;张林娜;姜凌霄;李彩霞;郝丽丽;李梦瑶;周慧鸣;程永琛;文竹;李改智;;孤独谱系障碍患儿父母压力和家庭功能的特点及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9期
10 刘建湘;;胎儿酒精综合症与儿童孤独症[J];海南医学;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诺;刘振寰;;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A];中国针灸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集(上集)[C];2009年
2 李诺;刘振寰;;中医对自闭症的认识及治疗现状[A];第25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教学研究会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莫秀铎;无意识决策领域中心理惯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孙玉梅;自闭症儿童母亲生活经验之诠释:现象学的视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安;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研究与实证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燕;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红玲;家庭体育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毕云霄;孤独症儿童家长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马玲玲;孤独症儿童及家庭社会支持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5 邱丽;残疾儿童家长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超;视觉支持策略对孤独症儿童干预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春梅;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治疗方式的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至凤;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徐晓翠;中国儿童孤独症病程发展、治疗现状和教育需求的家庭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郭云;太田阶段法在孤独症儿童认知发展评估中的适用性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煜,闫承生,李进华,裴菊英,范松丽,卢莉颖,陈卫宏,赵庆伟;儿童孤独症感觉统合治疗效果3例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年02期
2 刘淑华,郭海燕,杜杨,张绍燕,李智永,刘晓丹,胡弟宇,匡升;孤独症儿童听觉统合治疗的近期疗效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5期
3 樊越波;揭晓锋;邹小兵;;孤独症患病率回顾[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4期
4 刘漪;张燕霞;禹顺英;杜亚松;;儿童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年04期
5 周枫 ,周小榕;触摸对老年病人的作用[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年01期
6 孙振晓,于相芬;孤独症、Asperger综合征与其它病的共存[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2期
7 李素水,杨晓玲;孤独症神经生物学研究十年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年04期
8 郭延庆,杨晓玲;孤独症诊断的历史发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8年01期
9 丁芳;郭勇;王晓芹;;小学儿童心理理论、合作行为、“马基雅维里主义”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邓红珠,邹小兵,静进,唐春,邹圆圆,鄢月华;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利珍,罗胡兰,赵抗美,吴勇红,钱晴,何姚杰,谭风鸣;孤独症儿童2例的幼儿园干预效果[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1期
2 方玉华;孤独症儿童三例报告[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4年01期
3 王立新,彭聃龄;孤独症的低级中央统合功能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4 刘军,苏林雁,王伯兰;伴语言倒退孤独症儿童53例社交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年03期
5 梁雪梅;郭兰婷;;孤独症的病因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年06期
6 孙凌,周天红;孤独症的病因学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7 赵凤萍;王惠梅;;孤独症儿童听力的初步探讨及早期干预[J];临床医药实践;2006年04期
8 梁巍;;孤独症[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6年05期
9 徐顺生;成敬;白雪光;石淑华;张静;;孤独症儿童17例家庭训练情况追踪[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6期
10 焦振岗;彭虹;曹静;;孤独症儿童语言矫正训练1例[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婉杏;查彩慧;汪玲华;;孤独症儿童家长心理状态的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慧聆;;发展中的北京市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孙彩霞;;如何在自然情境下培养有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主动语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王为实;;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王为实;万国斌;何慧静;何曼玉;;孤独症幼儿的行为特点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包天喜;;孤独症儿童语言交往能力训练个案研究[A];第三届全国儿童康复学术会第十届全国小儿脑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欧建君;陈琛;寻广磊;吴仁容;赵靖平;;中国城市学龄前孤独症儿童家庭面临的职业和财政负担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8 谢明;;“运用维果茨基理论指导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研究报告”(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唐久来;魏薇;吴德;王雨松;;孤独症儿童尿液代谢组学筛查指标的初步建立[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10 陈雪芬;秦s,
本文编号:646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64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