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完美主义和归因方式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完美主义和归因方式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强迫症状 重点高中学生 完美主义 归因方式 学习成绩
【摘要】:目的了解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多维度症状表现及其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探讨个人完美主义、归因方式和学习成绩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的作用,为在高中学生中开展强迫症状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安徽省地理位置分布,选取安徽省北部、中部和南部共8所重点高中为调查学校,在每所学校高一、高二年级中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归因方式、个人完美主义评定以及学习成绩等。调查资料采用Epi 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Amos7.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频数分布、卡方检验、t检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本次调查以Y-BOCS≥16分即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为重点,2768名重点高中学生中,共有共有448名高中学生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检出率为16.2%(448/2768)。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学生中,以强迫思维为主要症状表现者占19.4%(87/448),以强迫行为为主要症状表现者占14.3%(64/448),既有强迫思维又有强迫行为者占66.3%(297/448)。在强迫思维各维度中,居前三位的症状维度分别为怕伤害(51.3%)、怕污染(37.1%)和有关躯体类(20.1%);强迫行为各维度中居前三位的症状维度分别为强迫检查(48.9%)、强迫清洗(30.8%)和重复(20.8%)。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高中学生中,有51.6%(231/448)的学生同时伴发抑郁和焦虑症状,22.8%(102/448)仅伴发抑郁症状,5.8%(26/448)仅伴发焦虑症状;仅有强迫症状的学生89人,占19.9%(89/448)。在控制社会人口学特征后,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学生有中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到3.56倍(OR=3.56,95%CI=2.84-4.46)和2.35倍(OR=2.35,95%CI=1.72~3.20)。强迫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生(OR=1.73,95%CI:1.07~2.79)、城镇户籍(OR=1.66,95%CI:1.02~2.70)、学习成绩中等以下(OR=3.94,95%CI:2.15~7.20)的学生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较高;在对消极事件的归因方式中,随普遍性维度评分的增加(OR=1.36,95%CI:1.14~1.61)和人格化维度评分降低(OR=1.25,95%CI:1.08~1.43),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在个人完美主义方面,随消极完美主义评分的增加,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增加(OR=1.16,95%CI:1.13~1.18)。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积极完美主义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学习成绩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11(-0.16~-0.06)和-0.02(-0.03~-0.01),消极完美主义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学习成绩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34(0.28~0.39)和0.01(0.00~0.02);学习成绩差对强迫症状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归因方式普遍性和人格化维度的中介作用对强迫症状的间接效应均显著(P0.05),平均效应值和95%CI分别为0.06(0.02~0.10)和0.02(0.01~0.03)。结论强迫症状是重点高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具有多维度症状的表现以及与抑郁和焦虑症状较高的伴发状况,消极完美主义、对消极事件普遍性和外在化的归因方式、学习成绩差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增加有强迫症状的危险性。学校和家长应重视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对青少年强迫症状的认识,促进强迫症状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青少年学生应为自己树立合适的奋斗目标,培养积极完美主义和对消极事件合理的归因方式,保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强迫症状 重点高中学生 完美主义 归因方式 学习成绩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7
【目录】:
- 英文缩略语5-6
- 中文摘要6-8
- 英文摘要8-11
- 前言11-15
- 对象与方法15-19
- 结果19-30
- 讨论30-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42
- 附录42-44
- 个人简历和科研实践42-43
- 发表的科研论文43-44
- 致谢44-46
- 综述46-61
- 参考文献54-61
- 附件一61-62
- 附件二62-7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峰;你的归因方式正确吗?[J];心理与健康;2005年01期
2 郭文斌,姚树桥,蚁金瑶,彭纯子,杨碧秀;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3 王纯,张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4 王纯;张宁;;归因方式问卷的初步修订[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5期
5 王纯;张宁;;大学生抑郁情绪与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6 许怀祥;李建伟;薄世杰;王飞;;艺术专业大学生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7 卢志铭;王国强;;网络成瘾青少年归因方式与非适应性认知述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6期
8 孙香萍;武辉;祝卓宏;;中国青年军人归因方式特点及其与抑郁的关系[J];重庆医学;2013年17期
9 刘博娜;晏碧华;;大学生依恋现状及其与归因方式、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4期
10 戴琴;冯正直;戴勤素;;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苏梅;王晓钧;宋金常;;自我能力否定倾向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袁彦;杨玲;;中学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内疚的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甘肃省中学生道德情感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姚琦;赖凯声;乐国安;;内隐理论和归因方式对信任修复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陈润龙;温忠麟;;人格对警察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归因方式的中介效应[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国瑞;;大学生归因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陈朝阳;雷黄蓉;;中学学习不良学生的干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许箐;;高中生归因方式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付立菲;;中学生习惯性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张静;枪击事件的心理分析[N];健康报;2007年
2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琪;初中生归因方式、核心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的影响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2 王银铎;不同学习水平下高中生学习倦怠和归因方式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魏翔宇;中职生归因方式、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宇琼;“90后”大学生的归因方式、人格特征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游轶;小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意识现状及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燕智博;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归因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7 杨巧红;重点高中学生强迫症状流行状况及其与完美主义和归因方式的关系[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8 林玲;专科师范生就业压力、归因方式与焦虑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可晖;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聪;抑郁症患者归因方式及相关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391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73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