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关联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关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重性抑郁症 神经心理认知 情绪认知 社会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 点探测任务 人际知觉任务(ITP-15)
【摘要】:目的1.明确重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认知功能特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以及MMN特征)以及抗抑郁药物对其产生的影响;2.明确重性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功能特征(对情绪图片信息表达的注意特征)以及抗抑郁药物对其产生的影响;3.明确重性抑郁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特征(IPT-15检测结果)以及抗抑郁药物对其产生的影响;4.明确重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认知功能特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以及MMN特征)与情绪功能以及社会认知功能的关联关系,为应用事件相关电位客观评价重性抑郁症患者情绪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功能提供依据。方法1.随机选择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并且HAMD(17项版本)评分≥24分的2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选择2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对入组样本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事件相关电位刺激诱发模式包括:1)应用经典‘'Oddball"范式诱发P300;2)应用四字成语歧义词诱发N400;3)应用频率偏离与持续时间偏离的听觉刺激"Oddball"范式诱发MMN。分析指标为P300、N400及MMN峰潜伏期及波幅。4)应用情绪图片识别的点探测任务进行负性情绪面孔表达注意偏倚测试。3.应用ITP-15对入组样本进行社会认知功能测试。4.对研究组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8周。5.研究组在基线水平予HAMD、HAMA、P300、N400、 MMN、ITP-15以及点探测任务检测。治疗8周后,对上述指标重测一次。对照组在入组时对上述指标检测一次。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χ2检验、单因素ANOVA、重复测量ANOVA以及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分析在基线水平,研究组HAMD评分(30.6±5.6)分,治疗8周后HAMD评分(15.8±3.1)分。对照组HAMD评分(5.8±0.7)分。研究组显效率76%,总有效率96%。研究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明显少于基线水平(t=2.879,p=0.018)。2.神经心理认知功能数据分析2.1事件相关电位P300指标分析2.1.1 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P30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研究组基线水平P300(Pz、Cz与Fz点)潜伏期明显长于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波幅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均p=0.000)。2.1.2研究组抑郁严重程度与P300潜伏期与波幅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基线水平HAMD分数与P300潜伏期(Pz、Cz以及Fz点)呈正相关关系(r=0.417~0.456,p=0.038-0.042),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409~-0.482,p=0.021~0.034)。治疗8周后,研究组HAMD分数与P300潜伏期(Pz、Cz以及Fz点)呈正相关关系(r=0.510~0.559,p=0.039~0.045),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530~-0.597,p=0.019-0.024)。2.2事件相关电位N400指标分析2.2.1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N400潜伏期与波幅比较研究组基线水平N400(Pz、Cz与Fz点)潜伏期明显长于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均p=0.000);研究组基线水平N400(Pz、Cz与Fz点)波幅比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明显减低(均p=0.000)。2.2.2研究组抑郁严重程度与N400潜伏期与波幅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基线水平HAMD分数与N400潜伏期(Pz、Cz以及Fz点)呈正相关关系(r=0.498~0.558,p=0.038~0.049), 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529~-0.683,p=0.031-0.039)。治疗8周后,研究组HAMD分数与N400潜伏期(Pz、Cz以及Fz点)呈正相关关系(r=0.0587~0.623,p=0.028~0.042),与N400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593~-0.634,p=0.028~0.046)。2.3事件相关电位MMN指标分析2.3.1研究组治疗前后与对照组MMN潜伏期与波幅比较研究组基线水平、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频率偏离MMN以及时间偏离MMN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9~0.836)。研究组基线水平频率偏离MMN以及时间偏离MMN波幅明显低于研究组治疗8周后以及对照组(F=130.9,p=0.000)。2.3.2研究组抑郁严重程度与MMN潜伏期与波幅的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基线水平HAMD分数与Fz点频率偏离MMN以及时间偏离MMN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509、-0.531,p=0.016、0.020)。治疗8周后,研究组HAMD分数与Fz点频率偏离MMN以及时间偏离MMN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678、-0.594,p=0.015、0.018)。3.情绪认知功能数据分析3.1情绪面孔表达的点探测任务指标分析3.1.1研究组基线水平与对照组注意偏倚分比较研究组对不高兴-中性面孔表达注意偏倚明显(t=2.791,p=0.009),但对照组对不高兴-中性面孔表达注意偏倚不明显(t=1.660,p=0.320)。研究组基线水平与对照组对高兴-中性面孔表达均未表现出注意偏倚(t=0.84、-0.71,p=0.38、0.47)。治疗8周后,研究组对不高兴-中性面孔表达注意偏倚不明显(t=1.587,p=0.45)。3.1.2研究组基线水平与对照组反应精确率与平均反应时比较在中性-中性情绪而孔表达条件下的反应精确率[(97.88±2.50)]高于不高兴-中性面孔表达条件[(94.32±3.60)]与高兴-中性面孔表达条件[(96.61±4.79)],研究组患者表现出较大的注意偏倚(p=0.022、0.019)。研究组与对照组对不同的情绪面孔表达(不高兴-中性、高兴-中性与中性-中性)间的平均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2,p=0.130)。3.1.3研究组抑郁严重程度与负性面孔表达注意偏倚分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基线水平与治疗8周后HAMD分数与负性面孔表达注意偏倚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720、0.025,p=0.025、0.017)。3.1.4研究组期情绪面孔表达注意偏倚分与P300、N400以及MMN波幅与潜伏期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患者基线水平注意偏倚分数与P300(Pz、Cz与Fz点)潜伏期呈正相关关系(r=0.223-0.570,p=0.014-0.042),与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461--0.501,p=0.028~0.038);与N400(Pz、Cz与Fz点)以及MMN(频率偏离MMN与时间偏离MMN)潜伏期与波幅无相关关系。治疗8周后, 注意偏倚分数与P300潜伏期呈正相关关系(r=0.464~0.530,p=0.021~0.047),与P300波幅呈负相关关系(r=-0.398~-0.443,p=0.026~0.039);与N400以及MMN(频率偏离MMN与时间偏离MMN)潜伏期与波幅无相关关系。4.社会认知功能数据分析4.1 IPT-15数据分析4.1.1研究组基线水平、治疗8周后与对照组IPT-15总分以及因子分比较对照组IPT-15总分、对照组亲情关系因子分、亲密程度因子分、欺骗关系因子分以及竞争关系因子分均高于研究组基线水平以及治疗8周后。治疗8周后,亲情关系因子分、亲密程度因子分、欺骗关系因子分以及竞争关系因子分均值虽然高于基线水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7-0.140)。4.1.2研究组IPT-15总分与P300、N400以及MMN波幅与潜伏期相关关系分析研究组基线水平以及治疗8周后IPT-15总分与P300与MMN波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98~0.521,p=0.005~0.041),与P300潜伏期、N400潜伏期与波幅以及MMN潜伏期无相关关系。结论1.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心理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识别、比较、判断、记忆、决断、期待、语言认知加工、无意识注意状态等心理活动异常,具体表现在事件相关电位P300、 N400以及MMN 出现异常。2.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认知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对情绪图片信息的点探测任务作业时出现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倚。3.重性抑郁症患者存在社会认知功能障碍,表现在IPT-15评分的下降。4.重性抑郁症患者神经心理认知功能与情绪认知功能以及社会认知功能存在关联关系,事件相关电位P300、MMN能够反映重性抑郁症患者的情绪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功能。5.抗抑郁剂能够有效改善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MMN异常、对负性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倚以及社会知觉功能失调是重性抑郁症的状态标志而非特质标志。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 神经心理认知 情绪认知 社会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 点探测任务 人际知觉任务(ITP-15)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目录】:
- 摘要4-8
- ABSTRACT8-14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索引14-15
- 前言15-25
- 材料与方法25-34
- 结果34-44
- 讨论44-55
- 结论55-56
- 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56-57
- 参考文献57-68
- 综述68-80
- 参考文献73-80
- 个人简历80-8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2-83
- 致谢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存信;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情况[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年02期
2 谭小林;抑郁性神经症和重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比较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3期
3 屈永才,高学军,林贞,李倬孙,肖冰;改良电针痉挛连续两次发作治疗重性抑郁症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4 梅玲玲;蒋锋;王传跃;;重性抑郁症的内表型及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5 孙宁;徐勇;孙俊伟;王艳琼;李忻蓉;彭菊意;张克让;;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关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年07期
6 刘军;汤艳清;谌红献;周顺科;肖恩华;贺忠;谢光荣;;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7 张洁旭;陈彦博;张克让;许琪;沈岩;;单胺氧化酶A启动子可变数目重复序列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的关联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韦波;陈强;潘润德;冯启明;陈秋明;黄国光;罗红叶;苏莉;唐峥华;唐海宁;陈娜萦;陈发钦;黎火佳;;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4期
9 喻妍;赵靖平;杨栋;吴仁容;郭文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陶领钢;黄峰;周云;李启斌;梁皓明;李广林;韦红日;周丽君;冯启明;;桂林市城乡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玲玲;蒋锋;王传跃;;重性抑郁症内在性表现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袁国锋;;重性抑郁症复发的相关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崔晓红;杨红;张克让;任燕;王艳琼;;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牛亮;杨红;张克让;任燕;崔晓红;彭菊意;;重性抑郁症患者病期人格特征及与症状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郭新胜;;重性抑郁症自杀患者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孙彦;高成阁;马现仓;孙亲利;丁辉;渔博浪;;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海马治疗前后1H-MRS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Zubin Bhagwagar;Richard Whale;Philip Cowen;杨森;;重性抑郁症5-羟色胺功能的状态和性状异常[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艳琼;王晓英;张辉;;氟西汀对重性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项玉涛;胡晨;王刚;;中国忧郁型重性抑郁症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药物处方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孙彦;高成阁;马现仓;王兰花;荐志洁;丁辉;渔博浪;;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海马生化物质异常与认知功能变化及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振和;重性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的关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欧阳萱;未服药重性抑郁症患者前额叶功能的不对称和胼胝体结构的失连接[D];中南大学;2011年
3 汤艳清;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认知的脑结构和功能机制[D];中南大学;2006年
4 朱雪玲;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马宁;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和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石湖清;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在情绪面孔加工任务和静息态下的脑网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亮;重性抑郁症患者不同病期人格特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刘想林;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娄元菊;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灰质体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宋哲;重性抑郁症视觉皮层磁共振波谱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曹燕翔;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孙自豪;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病程、执行功能障碍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刘海燕;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微结构改变的三维结构核磁共振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8 吴尚辉;重性抑郁症患者脑扣带回和杏仁核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4年
9 任俊杰;中年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变化的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武颖;5-HT传导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68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76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