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大鼠发病机制中突触与神经免疫功能异常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孤独症大鼠发病机制中突触与神经免疫功能异常的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孤独症 丙戊酸钠 自噬 突触 神经免疫 Wistar大鼠
【摘要】:目的:研究孤独症大鼠前额叶皮质(Pregrontal cortex,PFC)与海马(Hippocampus,HC)的突触发育和神经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两者在孤独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在妊娠12.5(Emhanced 12.5,E12.5)天时,一次性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VPA)复制子代孤独症大鼠模型。通过对比观察对照组大鼠和孤独症模型组大鼠的生长发育(睁眼时间、负向性实验、游泳实验)及行为学(自梳理实验检测刻板动作行为;三箱实验检测社会交往行为和对新事物的偏好行为)。运用尼氏染色观察出生第42天(Postnatal 42,P42)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PFCⅡ/Ⅲ层与HC CA3区神经元的变化。运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P42对照组和模型组神经元特异性微管蛋白TUBB3,自噬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II(LC3-II)、Beclin-1、P62,突触相关蛋白Postsynapptic density protein 95(PSD-95)、Gephyrin、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小胶质细胞(Ionize calcium bing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星形胶质细胞(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炎性细胞因子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1β(IL-1β)在前额叶皮质和海马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观察P42对照组和模型组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在PFC和HC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中的数量、形态的变化。结果:1.发育状态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睁眼时间比正常组大鼠早;P13、P14、P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2、P16无显著性差异(P0.05)。负向性实验结果显示:P7、P8、P9模型组大鼠转身时间较正常组显著延长(P0.05),P10两组子代鼠转身时间无差异(P0.05)。游泳实验结果显示:在P9、P11、P13、P15时,与对照组大鼠相比,孤独症模型大鼠游泳能力显著低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2.行为学检测自梳理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理毛时间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增加(P0.05);三箱实验结果显示:前10min,对照组大鼠在第一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显著长于空箱子中停留时间(P0.01),模型组大鼠在第一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与空箱子中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后10min,对照组大鼠在第二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显著长于在第一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P0.05),模型组大鼠在第二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与在第一只陌生鼠的箱子中停留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3.尼氏染色结果显示:孤独症模型大鼠在PFC与HC神经元数目均多于对照组大鼠,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P42,在PFC和HC两个脑区,孤独症模型组TUBB3、P62、Syn、PSD-95、Iba1、GFAP、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C3-II、Beclin1、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模型组P42Iba1免疫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回缩并减少;GFAP免疫阳性细胞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免疫阳性细胞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孤独症模型组Iba1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比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独症模型组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比正常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42,孤独症模型大鼠自噬活性降低;孤独症模型大鼠突触发育异常——兴奋性突触增多,抑制性突触减少,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失衡;孤独症模型大鼠神经免疫失调——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
【关键词】:孤独症 丙戊酸钠 自噬 突触 神经免疫 Wistar大鼠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9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英文摘要6-9
- 英文略缩词表9-11
- 引言11-14
- 材料与方法14-26
- 结果26-40
- 讨论40-44
- 结论44-46
- 参考文献46-51
- 综述51-63
- 参考文献58-63
- 作者简历63-64
- 致谢64-65
- 学位论文数据集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国渊;孤独症的病因和治疗新发现[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1年02期
2 徐向平,汪天柱;孤独症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2年05期
3 郭延庆,杨晓玲,刘靖,贾美香;孤独症诊断访谈量表(修订本)的诊断效度及信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1期
4 ;孤独症缘由新发现[J];浙江中医杂志;2003年02期
5 王封;;女儿: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一位孤独症患者父母的心灵告白[J];中国医药指南;2003年08期
6 天宝·葛兰汀;;我是孤独症者[J];中国医药指南;2003年08期
7 末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孤独症与7号染色体有关[J];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09期
8 李雪荣;孤独症治疗简介[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年05期
9 王立新,彭聃龄;中央统合功能与孤独症[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2期
10 ;与玩具为伍的男孩玩出孤独症[J];玩具世界;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青云;罗学荣;张荣花;陈劲梅;李雪荣;;孤独症婴幼儿期特异症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向敏;童雪涛;艾戎;陈腾祥;洪阳;陈丽;李漫;;钙激活中性蛋白酶在孤独症大鼠模型脑组织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3 郭兰婷;万云;单友荷;;三种孤独症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王建军;李乐加;刘芳;;孤独症患者脑干听觉通路功能的评估与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蒋耀辉;钟燕;刘康香;康如彤;游诚;;孤独症45例误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儿科中青年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8年
6 王瑶;李小俚;;多重经颅磁刺激技术应用于孤独症康复的现状与展望[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张士岭;姜志梅;宋锐;;磁共振技术在孤独症患者脑组织体积改变方面的应用[A];第十二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文敏;赵晶;鲍星星;邓成敏;童雪涛;;孤独症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A];2013年贵州省儿科学术年会暨儿科常见疑难重症诊治继续教育学习班论文集[C];2013年
9 段桂琴;姚梅玲;靳彦琴;潘凯;李正华;;婴幼儿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早期发现[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10 邹小兵;李咏梅;陈凯云;静进;唐春;李建英;邓红珠;李巧毅;邹圆圆;鄢月华;;孤独症和Asperger综合征儿童的心灵理论对照研究[A];第一届全国脑与认知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云霞;给“孤独症”孩子一个“家”[N];兰州日报;2005年
2 黄辛;孤独症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亟待提高[N];中国医药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蔡韬;关注婴幼儿孤独症[N];黑龙江日报;2000年
4 姬十三;孤独症与遗传变异[N];南方周末;2007年
5 ;男性若高龄生育 孙辈易患孤独症[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6 本报记者 吴苡婷;大学生网络孤独症患者亟需“救助”[N];上海科技报;2013年
7 湖南常宁 吴益君;秋季谨防“老年孤独症”[N];上海中医药报;2013年
8 陈燕琳;孤独症,早期治疗是关键[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海文;美探索基因工程治孤独症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8年
10 本报通讯员 王迅生 本报记者 李鸣 实习生 冯娟;让孤独远离孩子[N];南京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亚兰;中国人群儿童孤独症的NRXN1基因关联研究和两种疾病相关拷贝数变异的鉴定[D];中南大学;2012年
2 郗春艳;MeCP2基因及BDNF基因与儿童孤独症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3 郭辉;儿童孤独症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刘岩岩;HIV感染易感基因的关联分析和孤独症易感基因的突变筛查及CNV检测[D];复旦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静;癫痫患儿孤独症样表现评估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运华;孤独症大鼠发病机制中突触与神经免疫功能异常的初步研究[D];贵州医科大学;2016年
3 王维霞;小清蛋白在孤独症模型大鼠情绪与认知相关脑区的表达及其发育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杨慧媛;媒介批评视域下的“网络孤独症”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5 徐理;小清蛋白在孤独症模型大鼠上丘的表达及相关神经元形态的年龄变化[D];复旦大学;2010年
6 何艳琴;药物依赖易感基因的关联分析和孤独症易感基因的突变筛查[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吴晓艳;氯化锂对母婴隔离诱导的后天获得性孤独症样行为的缓解作用及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8 罗三川;孤独症易感基因NRXN1突变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9 陈明军;信号蛋白β-catenin和GSK-3β在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内的表达及相关神经元的形态变化[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杨耀;基于基因芯片方法的孤独症和SNP相关性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93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793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