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事故后青少年负性情绪及预测因素
本文关键词:爆炸事故后青少年负性情绪及预测因素
更多相关文章: 爆炸 青少年 负性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焦虑
【摘要】:目的:针对经历输油管道泄油爆炸事故后的青少年这一人群,探讨负性情绪发生状况,分析人格因素、童年期创伤、爆炸暴露、邻里环境与PTSD、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为高危人群的筛查及心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年12月,采用整群抽样,选取爆炸地点所属区域内其附近的某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评估被试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水平,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抑郁、焦虑症状,同时应用一般资料及邻里环境调查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童年期创伤问卷(CTQ)、大五人格量表(NEO-FFI)评估被试的一般情况、邻里环境、创伤暴露、童年期创伤及神经质水平。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同人口学资料分组PTSD、抑郁、焦虑症状评分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有无爆炸暴露组间、有无童年期创伤组间PTSD、抑郁、焦虑症状评分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神经质与PTSD、抑郁及焦虑症状的相关性,采用回归分析分别探讨PTSD、抑郁、焦虑症状的预测因素。取双侧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62名研究对象,各种童年期创伤的检出率分别为:躯体虐待10.3%、躯体忽视59.8%、情感虐待14.7%、情感忽视32.3%。爆炸暴露程度各变量中,亲属伤亡、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房屋损害、财产损失、感知到影响的阳性率分别为:2.6%、17.4%、78.5%、3.9%、2.3%、25.7%。邻里环境变量中,邻居暴力、邻居入狱、邻居精神病、邻居酗酒失控的检出率分别为:3.8%、1.1%、2.0%、3.8%。神经质得分为27.81±8.76。(2)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PCL-C总分、抑郁、焦虑得分分别为:26.72±11.84、4.56±6.89、4.10±6.21;其中13.1%存在PTSD症状,4.2%存在抑郁症状,3.5%存在焦虑症状。(3)对PTSD症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女生、高年龄、高年级、成绩位次处于中下等者PCL-C总分较高(t=-3.41,P0.01;F=6.82,P0.01;t=-一5.02,P0.001; F=3.55,P0.05);PCL-C.总分在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房屋损害、感知到影响、邻居酗酒失控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t=-2.17,P0.05; t=-3.33,P0.01;t=-4.65,P0.001;t=7.54,P0.001;t=2.29,P0.05; t=11.62,P0.001; t=2.23,P0.05);神经质得分与PTSD症状呈正相关(r=0.374,P0.001)。(4)对PTSD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年龄、年级、成绩位次后,回归方程对PTSD症状方差变异的总解释量为42%(F=33.26,P0.001),其中,神经质能预测青少年PTSD症状,解释方差总变异的1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感知到影响对PTSD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3%。(5)对抑郁症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t=-3.35,P0.01);抑郁得分在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感知到影响、邻居暴力、邻居精神病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t=-2.16,P0.05; t=-5.77,P0.001;t=-4.20,P0.001;t=3.63,P0.001;t=4.24,P0.001; t=4.59,P0.001;t=2.17,P0.05;t=3.02,PO.01);神经质得分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0.533,P0.001)。(6)对抑郁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后,回归方程对抑郁症状方差变异的总解释量为35%(F=34.32,P0.001),其中,神经质能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认识的人伤亡、感知到影响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邻居暴力、邻居精神病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7)对焦虑症状的单因素分析发现,女生焦虑得分高于男生(t=-3.36,P0.01);焦虑得分在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感知到影响阳性组均高于阴性组(t=-4.60,P0.001;t=-3.03,P0.01;t=-3.18,P0.01; t=5.23,P0.001;t=-5.47,P0.001)。神经质得分与焦虑症状呈正相关(r=0.472,P0.001)。(8)对焦虑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了性别后,回归方程对焦虑症状方差变异的总解释量为28%(F-=35.87,P0.001),其中,神经质能预测青少年焦虑症状,解释方差总变异的21%,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情感虐待对焦虑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释方差总变异的0.6%,目睹伤亡、感知到影响对焦虑症状的预测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释方差总变异的4%。结论:(1)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性情绪,其中13.1%存在PTSD症状,4.2%存在抑郁症状,3.5%存在焦虑症状。(2)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PTSD症状与性别、年龄、年级、成绩位次、神经质、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房屋损害、感知到影响及邻居酗酒有关;性别、年级、神经质、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及感知到影响是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PTSD症状的预测因素。(3)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抑郁症状与性别、神经质、躯体忽视、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感知到影响、邻居暴力、邻居精神病有关;性别、神经质、情感虐待、认识的人伤亡、感知到影响、邻居暴力、邻居精神病是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抑郁症状的预测因素。(4)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焦虑症状与性别、神经质、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认识的人伤亡、目睹伤亡及感知到影响有关;性别、神经质、情感虐待、目睹伤亡及感知到影响是经历爆炸事故的青少年焦虑症状的预测因素。
【关键词】:爆炸 青少年 负性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 抑郁焦虑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5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英文摘要11-15
- 符号说明15-16
- 第一章 前言16-22
- 1.1 突发性创伤事件16
- 1.2 突发性创伤事件与负性情绪16-17
- 1.3 突发性创伤事件经历者负性情绪的相关因素17-20
- 1.4 研究意义20
- 1.5 研究假设20
- 1.6 研究路线图20-22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22-26
- 2.1 研究对象22
- 2.2 研究方法22
- 2.3 研究工具22-24
- 2.3.1 一般资料及邻里环境调查表22
- 2.3.2 创伤暴露程度问卷22
- 2.3.3 童年期创伤问卷22-23
- 2.3.4 大五人格量表23
- 2.3.5 症状自评量表23-24
- 2.3.6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24
- 2.4 质量控制24-25
- 2.5 伦理考虑25
- 2.6 统计分析25-26
- 第三章 结果26-37
- 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情况26
- 3.2 神经质、童年期创伤、爆炸暴露及邻里环境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6-27
- 3.3 青少年PTSD、抑郁、焦虑症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7
- 3.4 PTSD症状预测因素27-31
- 3.5 抑郁症状预测因素31-34
- 3.6 焦虑症状预测因素34-37
- 第四章 讨论37-41
- 4.1 经历爆炸事故青少年负性情绪发生情况37
- 4.2 负性情绪预测因素37-40
- 4.3 创新性和局限性40-41
- 第五章 结论41-42
- 第六章 综述:意外伤害后青少年心理健康结局研究现状42-48
- 6.1 青少年意外伤害现状42-43
- 6.2 经历突发性事件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结局及相关因素43-47
- 6.3 小结47-48
- 附录48-54
- 参考文献54-71
- 致谢71-7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2-73
- 附件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珊珊;曹枫林;李玉丽;;农村青少年儿童期虐待忽视与心理弹性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10期
2 刘建平;;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自杀风险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2期
3 刘贤臣;刘连启;赵贵芳;李传琦;马登岱;杨杰;孙良民;;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的编制和信度效度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1998年01期
4 刘焕青;;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负性情绪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11期
5 赵幸福,张亚林,李龙飞,周云飞,李鹤展,杨世昌;中文版儿童期虐待问卷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0期
6 胡丽;赵玉芳;;汶川地震7个月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0年14期
7 王声涌;我国的伤害流行病学研究亟需开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年03期
8 徐唯 ,宋瑛 ,梁爱民 ,董红兵 ,胡刚;特大爆炸事故幸存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初步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09期
9 扶长青;张大均;;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研究现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田甜;心理弹性及影响因素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2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2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