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损害及相应脑区功能变化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损害及相应脑区功能变化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创伤后应激障碍 记忆 静息态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Re Ho 创伤后应激障碍 自传体记忆 积极线索词 消极线索词
【摘要】:第一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损害及相应脑区功能变化的研究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患者记忆损害情况及脑区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符合入组条件被试者,由于存在研究对象的流失脱访及避免躯体疾病的干扰,经随访PTSD人员8例,未发生PTSD人员7例,所有被试于发生创伤后2周行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韦氏记忆量表(WMS)、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Rs-f MRI)。经历创伤事件1个月对被试者行PCL-C的评估,对于PTSD的诊断由2名精神科医生完成,于创伤事件3个月完成PCL-C、WMS及Rs-f MRI的评估。结果1.经历创伤事件2周PTSD组在再生及背数方面的记忆降低,创伤事件后3个月测量两组WMS发现,PTSD患者的图片、再认、再生、联想、理解、背数方面的记忆均低于非PTSD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静息状态下,与非PTSD人群相比PTSD患者右侧颞中回、右侧枕叶、左侧颞下回、右侧中央前回脑区的Re Ho值降低,而左侧小脑、左侧额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丘脑、右侧枕中回、右侧中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楔前叶、右侧额上回脑区的Re Ho值是升高的。PTSD患者经历创伤事件早期及创伤后3个月脑功能的前后对比发现,左侧扣带回、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上叶的脑区Re Ho值降低;Re Ho值升高的脑区有右侧额叶眶回、右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3.PTSD患者左侧丘脑的平均Re Ho值与联想记忆呈正相关(r=0.719,P=0.044),余脑区未发现与各记忆分测验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1.PTSD患者存在记忆功能受损。2.PTSD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局部脑功能活动存在降低和增强,同时PTSD患者创伤暴露后部分脑区功能的激活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和增强。3.PTSD患者大脑局部一致性的改变可能与记忆功能异常相关。第二部分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传体记忆损害情况观察目的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传体记忆损害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在某三甲医院符合入组条件被试者PTSD患者20例(PTSD组),经历创伤后未发生PTSD 20例(非PTSD组),及正常对照组20例(对照组),所有被试均接受一般资料调查、自传体记忆(AMT)、创伤后应激障碍量表平民版(PCL-C)。对所得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P0.05双侧检验,为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TSD组、非PTSD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在PTSD症状量表中各症状群、自传体记忆总分、积极线索词、消极线索词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PTSD组与非PTSD组在PTSD症状量表中各症状群、自传体记忆总分、积极线索词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极线索词记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TSD患者自传体记忆总分与PTSD症状呈负相关(麻木与回避r=-0.772,再体验r=-0.723,警觉性增高r=-0.741,PCL-C总分r=-0.801)。结论1.PTSD患者对自传体记忆的提取减少。2.PTSD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对自传体记忆的提取越少。
【关键词】:创伤后应激障碍 记忆 静息态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Re Ho 创伤后应激障碍 自传体记忆 积极线索词 消极线索词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英文缩略语表11-12
- 第一部分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记忆损害及相应脑区功能变化的研究12-29
- 1.1 前言12-14
- 1.2 研究对象与材料14-16
- 1.3 研究方法16-17
- 1.4 数据与统计分析17-18
- 1.5 结果18-25
- 1.6 讨论25-28
- 1.7 结论28
- 1.8 研究不足28-29
- 第二部分 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自传体记忆损害情况的观察29-34
- 2.1 前言29-30
- 2.2 资料与方法30-31
- 2.3 结果31-33
- 2.4 讨论33
- 2.5 结论33
- 2.6 研究不足33-34
- 参考文献34-38
- 综述38-46
- 参考文献42-46
- 致谢46-47
- 附录47-49
- 作者简介49-50
- 导师评阅表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冈,刘金凤;癌症与创伤后应激障碍[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2 ;神经官能症[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2年07期
3 孙晓春,喻剑峰,余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护理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4期
4 王丽颖,杨蕴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二)[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年02期
5 何梅,陈军,冯正直;烧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与评估方式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2期
6 徐勇,张克让,杨红;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与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差异(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6期
7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高雪屏,张锦黎,李晏,李卫晖;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年03期
8 潘光花,王鹏;创伤后应激障碍简述[J];实用医药杂志;2005年06期
9 张克让,徐勇,刘中国,杨辉,宋丽萍,薛云珍,卢莉,彭超英,车志强,武海涛,原天岗,冯枚;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及一线医务人员和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10 孙萍;王兴荣;;16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日芳;赵国秋;王义强;汪永光;何晓燕;;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罗晓燕;;老师,我该怎么办? 被忽视的“创伤后应激障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曹日芳;赵国秋;汪永光;何晓燕;王义强;;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研究[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t,
本文编号:875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75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