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与T淋巴细胞分化群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缺血性脑卒中抑郁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12-2015-06作者医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完成相应影像学检查,并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17项)分为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和未并发抑郁组30例(HAMD评分7分),比较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饮酒、脑卒中部位、合并慢性疾病)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包括美国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的差异。另选取健康对照20名,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3组样本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化群(CD4~+、CD8~+、CD4~+/CD8~+)变化。结果 (1)并发抑郁组与未并发抑郁组间临床资料和相关神经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并发抑郁组血清CD4~+水平为(40.90±7.01)%,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9.90±7.62)%和未并发抑郁组的(45.73±8.23)%(均P0.05);并发抑郁组血清CD8~+水平为(27.27±8.29)%,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1.50±5.04)%(P0.05);健康对照组、未并发抑郁组、并发抑郁组血清CD4~+/CD8~+水平分别为2.45±0.69、2.01±0.75和1.60±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01,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并发抑郁症患者失衡更明显,这种免疫失衡主要表现在辅助T淋巴细胞CD4~+降低。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卒中 抑郁症 T淋巴细胞亚群
【分类号】:R743.3
【正文快照】: 脑卒中是导致全球成年人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同时也是造成成年人残疾的最常见因素[1]。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后一种常见的严重情感障碍,在脑卒中后1个月内其发病率为17%~52%[2]。有研究发现年龄增长、肝硬化等导致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失衡[3-4]。目前认为缺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Elisabetta Del Zotto;Paolo Costa;Andrea Morotti;Loris Poli;Valeria de Giuli;Alessia Giossi;Irene Volonghi;Antonio Callea;Alessandro Padovani;Alessandro Pezzini;;Stroke and depression: A bidirectional link[J];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2014年03期
2 李知莲;吴慧芳;;艾地苯醌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学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3 刘红;李永江;赵保东;刘仁义;张君;崔怀峰;;脑梗死患者抑郁状况对吞咽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年1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震;我国缺血性脑卒中防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2 黄如训;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3 孙鑫贵;钙摄入与妇女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0年04期
4 曹玄林;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00年12期
5 温仲民,包仕尧;抗血小板药物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现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年04期
6 黄如训;缺血性脑卒中的个体化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7 戚晓昆,朱克;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0年01期
8 扈林,张燕,师允坤;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临床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00年01期
9 黄立新;抗栓灵含片治疗缺血性脑卒中3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0年01期
10 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力生,刘一仙;凝血因子基因的多态性研究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春;吴玉泉;卢小军;郑峗;张金彭;童辉;;高龄多动脉狭窄患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度分析[A];第三届江浙沪三地老年医学高峰论坛暨2012年浙江省老年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金友雨;臧秋玲;郑晋华;叶祖森;韩钊;肖美娟;王苹莉;;缺血性脑卒中各病因学亚型发病时间的探讨[A];2011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孙绍洋;陆正齐;;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与非急性期血压控制的研究进展[A];山东省2013年神经内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神经免疫大会2013论文汇编[C];2013年
8 郭吉平;黄久仪;曹奕丰;杨永举;王桂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前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特征[A];第八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汪丽;齐国先;;急性心肌梗死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1次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杨峗;吴晓牧;;卒中后高血糖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刘芳;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7 马丽媛;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8 王兵;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系列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刘学东;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10 齐志伟;缺血性脑卒中诱发肠屏障改变的实验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征瑜;缺血性脑卒中与血脂关系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会芹;151例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分析[D];延边大学;2008年
3 李忠;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4 郭金;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刘志强;循环内皮祖细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陈小良;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汉族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关联分析[D];郑州大学;2010年
7 李莉;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D];南华大学;2007年
8 刘潇强;血清脂蛋白(a)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谭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自体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D];广州医学院;2010年
10 徐营营;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008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0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