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发作急性期的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5 23:11

  本文关键词: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发作急性期的增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增效治疗


【摘要】:研究背景: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精神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困扰与伤害,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然而,目前抑郁发作急性期的治疗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存在起效时间慢,治疗依从性欠佳,治疗有效率不高等问题,迫切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 TMS)是一种无创而安全的神经调节治疗,已经被许多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具有抗抑郁效果。但是目前对于其在抑郁发作急性期的增效作用并不完全清楚。我们希望通过开放性临床研究来了解高频r TMS在抑郁发作急性期的增效作用,为抑郁发作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目的:了解高频r TMS在使用抗抑郁药物的抑郁发作急性期患者的增效作用及影响因素,为抑郁发作急性期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由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医师(主治医师或以上)根据ICD-10标准临床诊断为抑郁发作(首次)、复发性抑郁障碍的患者,初步入组。再由接受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访谈中文版一致性培训的精神科医师进行MINI访谈和首次基线评估。42例抑郁发作急性期患者进入研究,其中22例患者接受r TMS联合药物治疗(TMS组),20例患者接受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组)。接受r TMS治疗患者刺激强度采用100%运动阈值(MT)。刺激部位采用“5cm”定位法确认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LPFC)刺激靶点。高频r TMS刺激频率采用10HZ,每次治疗使用60个治疗序列,每个序列连续刺激5秒,序列间隔25秒,每次治疗总量共计3000次刺激脉冲。每天1次治疗,1周治疗5次,治疗时间为3周,共计15次治疗。所有患者由2名精神科医师用HAMD17和TESS评分,参加评分的医师经过量表一致性培训,量表评定者不知道患者治疗方案。患者进入研究后首次及1周、2周、3周时均需要完成HAMD17、BDI、TESS量表评定。并对评估结果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3周治疗后,两组患者BDI量表和HAMD-17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评分明显下降。TMS组的BDI评分值平均下降18.95分(t=9.87,p0.001),HAMD-17平均下降14.41分(t=12.25,p0.001);药物组的BDI评分与HAMD-17分别平均下降15.3分(t=6.17,p0.001)和10.75分(t=7.09,p0.001)。TMS治疗组比药物组的有效率(77.3%vs 55.0%,p=0.126)和临床治愈率(63.6%vs 45.0%,p=0.226)更高,但是差异无显著性。在第1周、第2周末TMS组HAMD-17平均减分值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在第2周末TMS组的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高频r TMS刺激左侧背外侧前额叶联合药物治疗在治疗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适合在临床治疗中选择使用。
【关键词】: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增效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10
  • 1. 引言10-14
  • 1.1 抑郁症治疗现状10-11
  • 1.2 rTMS治疗一般原理与治疗抑郁症的现状11-13
  • 1.3 归因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13
  • 1.4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意义13-14
  • 2. 对象与方法14-16
  • 2.1 研究对象14-15
  • 2.1.1 入组标准14-15
  • 2.1.2 排除标准15
  • 2.1.3 分组方法15
  • 2.1.4 药物治疗策略15
  • 2.2 研究工具15
  • 2.2.1 TMS治疗仪15
  • 2.2.2 评定工具15
  • 2.3 方法15-16
  • 2.3.1 临床评价15-16
  • 2.3.2 TMS治疗参数16
  • 2.3.3 统计学方法16
  • 3. 结果16-24
  • 3.1 一般情况16-18
  • 3.2 临床治疗效果18-19
  • 3.3 TMS组的ASQ结果19-24
  • 3.4 安全性评价24
  • 4. 讨论24-29
  • 5. 结论29
  • 参考文献29-37
  • 附录37-43
  • 致谢43-44
  • 综述44-56
  • 参考文献50-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武;李龙飞;张增;韩鹏;成义仁;;抑郁发作患者自测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2 方泽忠,谢曙光,史尧胜;抑郁发作患者的智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2年02期

3 钟志廷;利培酮诱发抑郁发作1例[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年09期

4 王维勋;;郁证、焦虑症、抑郁发作中西医辨析[J];江西中医药;2007年08期

5 张林杰;;合理情绪治疗对抑郁发作住院患者的疗效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08年06期

6 张凤芝;蔡芳;陶治平;;老年与青壮年首次抑郁发作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09期

7 何县利;陈李静;李雪平;吴建书;;抑郁发作住院患者自杀的特征与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16期

8 王玉;朱世辉;;意象对话技术对抑郁发作患者主观幸福感和应付方式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年21期

9 程凤莲;一次抑郁发作持续4年余的双相情感性精神病1例报道[J];山东精神医学;1994年04期

10 甘一方,杨云英,许亮,计宝华;基层卫生保健中抑郁发作诊断治疗的初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虎;伊瑞芳;;抑郁发作患者的护理体会[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伊瑞芳;纪桂英;;抑郁发作患者的护理体会[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李明重;郑钺琦;冯广玲;;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发作临床观察[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4 陈戎;;大黄为主治疗抑郁发作36例疗效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少欣;梁珍;;85例抑郁发作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分析[A];2007河南省精神卫生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7年

6 薛艳华;;如何预防抑郁发作者自杀行为的护理体会[A];精神科护理新进展培训班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任志斌;马永春;金卫东;王鹤秋;王乃信;;不同抑郁发作患者精神病理学的比较[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梁珍;胡冬梅;朱少欣;王玉堂;;52例抑郁发作司法鉴定案例分析[A];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9 颜海锋;林举达;林志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抑郁发作和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磊;张卫华;马燕桃;于欣;;单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期睡眠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国东;Cymbalta/Xeristar在欧获批用于治疗抑郁发作[N];医药经济报;2005年

2 记者 董哲;驾车撞人时 他“抑郁发作”[N];广州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希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发作急性期的增效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2 董超;生物反馈技术对抑郁发作亚临床状态的干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20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20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4e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