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
本文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
【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以VD患者为研究对象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所纳入的21篇研究,质量普遍偏低,经Meta分析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VD患者总体疗效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治疗,其汇总OR 4.21(95%CI 3.13~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在改善简易智力状态速检表(MMSE)评分方面,采用补肾活血法效果优于单纯西医药物治疗,WMD 3.88(95%CI 3.3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VD患者,在总体有效率、改善MMSE方面,与单纯西医药物治疗比较有可能更有效,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作者单位】: 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中西医结合法
【分类号】:R749.13
【正文快照】: 1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智力下降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是血管性痴呆(VD)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其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属于中医的“呆病”“健忘”“痴呆”等范畴,袁怡等〔1〕分析认为肾气亏虚,湿痰、瘀血、浊毒互结是糖尿病脑病发生的根本病机。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醒;;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J];现代医药卫生;2008年05期
2 吕荣亚,吕竞军,吕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32例[J];四川中医;2000年01期
3 孙宏,朱天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1期
4 庄建光;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12期
5 夏明磊;李秋凤;李丽芳;;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19期
6 余智勇;李悦;张军;张觉人;;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7 边晓东;;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年05期
8 陈秀峰;王玉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年34期
9 易灿辉;胡跃强;;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阎乐法,周俊卿,冯学升;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34例疗效观察[J];潍坊医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陆晖;;中西医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研究概况[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么宪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易亚乔;葛金文;邓奕晖;喻嵘;王国佐;陈懿;廖君;;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易亚乔;葛金文;邓奕晖;喻嵘;王国佐;陈懿;廖君;;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疗效[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5 张连城;张玉莲;郭家奎;王立存;张静;;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痴呆70例临床观察[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何苏民;;中西医结合治疗首发血管性痴呆8例报告[A];全国精神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研究新进展学习班、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7年
7 谢颖贞;马洪明;曹克刚;;中西医结合分阶段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探讨[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马云枝;周晓卿;;血管性痴呆中西医研究现状述评[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班文明;;血管性痴呆中西医治疗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精神神经科疾病[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曲丹;血管性痴呆的中西医治疗现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尹连海;针刺“五泉穴”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3年
3 彭川;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Meta-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田文静;方氏头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的影响[D];陕西中医学院;2013年
5 黄子葵;针刺配合益智饮治疗血管性痴呆痰浊阻窍型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52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52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