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RRT2突变特征,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可能机制
发布时间:2017-10-01 15:00
本文关键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RRT2突变特征,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可能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RRT2 卡马西平 fMRI iPS
【摘要】: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运动诱发,持续时间短暂的非随意运动,如舞蹈征、手足徐动征、投掷症、肌张力障碍等。PKD分家族性和散发性,其中家族性PKD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PKD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4:1。本病一般在儿童期或青春前期起病,30岁后症状多自发缓解或完全消失。发作频率每天数次至数十次,最多可高达一百多次。我们前期研究发现PRRT2为PKD的致病基因,并得到国内外研究小组的证实。然而目前尚不清楚散发性PKD是否也携带PRRT2基因突变,PRRT2基因型是否与PKD临床表型存在关系,另外PRRT2突变导致PKD的分子机制是什么也不明确。因此我们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讨PKD患者中PRRT2基因突变特征,PKD基因型-表型间关系,并初步探讨PKD的发病机制。第一部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散发病例PRRT2基因突变的特征目的:探讨散发性PKD患者中PRRT2基因突变特征方法:共收集41例散发性PKD患者,抽取静脉血3 mL,标准法提取DNA,Sanger法测PRRT2基因序列,PRRT2阴性者进一步筛查MR1,SLC2A1,CLCN1基因。选取18个SNPs进行单体型分析。结果:41例散发性PKD中有7例携带PRRT2突变,其中5例携带c.649dupC,1例携带c.649delC,1例携带c.133_136de1CCAG。进一步筛查父母的PRRT2基因,5例患者父亲或母亲一方携带PRRT2突变,2例患者父母均无突变。34例PRRT2阴性的PKD患者中有1例携带SLC2A1基因c.363GA突变,2例携带CLCN1基因c.1205CT突变。单体型分析证实了家系的血缘关系。结论:散发性PKD患者携带PRRT2基因突变的比率较低;PRRT2突变具有外显不全,新生突变特征;临床上应注意PKD与发作性持续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及先天性肌强直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型一表型关系目的:探讨PKD基因型。表型关系及PRRT2突变与药物反应关系。方法:分2阶段收集81例PKD病例(家族性44例,散发性37例),Sanger法测PRRT2基因序列,采集临床资料,患者口服卡马西平。比较PRRT2基因突变携带者及非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差异及对卡马西平的反应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结果:44例家族性患者及4例散发性患者发现4种PRRT2基因突变,包括c.514_517de1TCTG,c.649dupC,c.649delC,c.972delA。基因突变携带者临床表现为舞蹈手足徐动症(48例),而非携带者表现为舞蹈手足徐动症(7例)或肌张力障碍(26例)(P=3.8×10-15);与不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相比,携带基因突变的患者起病年龄更早(分别为7.63+3.72岁,13.52±.69岁)(P=2.2×10-11),每次PKD发作持续时间更长(P=2.2×104);所有的突变携带者对小剂量卡马西平(50mg/d)完全反应,而94%非基因突变携带者对相同剂量卡马西平反应不完全(P1.1×10-20)。我们另外发现一例携带PRRT2基因c.649dupC突变的PKD患者同时携带CLCN1基因C.1723CT及c.2492AG错义突变,提示其合并先天性肌强直。结论:PKD患者中PRRT2基因突变携带者较非携带者起病年龄更早,临床表现更重,但对小剂量卡马西平完全反应。当携带PRRT2突变的PKD患者对卡马西平反应不完全时应筛查其他基因。第三部分利用fMRI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病相关脑区目的:利用fMRI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病相关脑区方法:收集15例携带PRRT2突变的PKD患者(PKDm),15例不携带PRRT2突变的PKD患者(PKDnm),14例正常对照,Sanger法筛查PRRT2基因序列,西门子3.0 T核磁共振进行脑部扫描。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PKD患者的功能网络连接增加,而结构网络连接减少。功能网络分析提示PKDm组患者左侧顶叶上回,颞下回,双侧中央后回由非种子区变为种子区,而大脑的辅助运动区和背侧扣带回则由种子区变为非种子区;PKDnm组患者中,双侧楔前叶和顶下叶变为非种子区,而额上回变为种子区。结构网络分析提示PKD患者腹侧扣带回由种子区变为非种子区,而矩状裂由非种子区变为种子区。同时,额上回在PKDm组变为种子区,右侧尾状核和左侧岛叶在PKDnm组变为非种子区。结论:PKD患者的功能网络连接增加而结构网络连接减少。躯体感觉运动整合功能的异常可能是PKD的发病机制之一。第四部分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病机制初步探讨目的:初步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构建野生型(WT)及各种突变型(c.514_517delTCTG, c.649dupC, C.796CT,c.913GA,c.972delA)PRRT2慢病毒质粒,转染SH-SY5Y细胞,提取RNA进行RT-PCR及Real Time PCR。各稳转细胞株用10 μmol/L胞乳素干预24 h后提取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PRRT2蛋白改变。培养PKD患者及正常对照的尿液上皮细胞,利用携带6因子(Oct4、Sox2、cMyc、Klf4、Nanog、Lin28)的腺病毒转染尿液上皮细胞重编程得到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畸胎瘤形成实验等鉴定iPS。结果:我们成功构建野生型及突变型PRRT2慢病毒质粒并测序验证成功,RT-PCR及Real Time PCR结果提示各突变型PRRT2细胞系与WT-PRRT2细胞mRN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胞乳素干预后野生型PRRT2蛋白变化不明显,而突变型PRRT2蛋白水平明显增加。转染尿液上皮细胞后30天,得到形态类似ES的iPS克隆,用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提示细胞未分化,畸胎瘤实验提示可形成三个胚层。结论:突变型PRRT2不影响mRNA的水平但会增加蛋白的降解。利用尿液上皮细胞构建iPS方法可行,且获得的iP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关键词】: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RRT2 卡马西平 fMRI iPS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前言13-19
- 参考文献16-19
- 第一部分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散发病例PRRT2基因突变特征19-36
- 材料与方法19-28
- 结果28-34
- 讨论34-35
- 小结35-36
- 第二部分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基因型表型关系36-51
- 材料与方法36-40
- 结果40-48
- 讨论48-50
- 小结50-51
- 第三部分 利用fMRI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病相关脑区51-63
- 材料与方法53-55
- 结果55-61
- 讨论61-62
- 小结62-63
- 第四部分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发病机制初步探讨63-86
- 材料与方法63-78
- 结果78-84
- 讨论84-85
- 小结85-86
- 参考文献86-91
- 全文总结91-92
- 综述92-105
- 参考文献98-105
- 附表105-110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10-111
- 致谢111-112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楠;韦玉国;彭刚;喻绪恩;周志华;王训;韩咏竹;杨任民;;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PRRT2基因突变的研究[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宏福;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RRT2突变特征,,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可能机制[D];复旦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54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5406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