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成骨作用的组织学探讨
本文关键词: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成骨作用的组织学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南方医科大学》 2013年
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成骨作用的组织学探讨
丁婧文
【摘要】:研究背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由于龋病、牙周病、外伤等造成牙列缺损、缺失,失牙后不同程度地影响美观、咀嚼、发音等功能,长期牙缺失会对肌肉关节造成影响,严重时使口颌系统失调。而种植体发展至今,以其固位力强、咀嚼效率高、美观舒适等优点,已成为口腔医学中首选的修复方法。根据瑞典哥德堡大学的Perlngvar Branemark和瑞士伯尔尼大学的Andre Schroeder各自的研究组完成的基础实验研究,牙种植体替代部分或全部缺失牙已经成为科学所接受的治疗方案。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所发表的里程碑性的论文中,两个研究组均描述了钛种植体的骨整合现象,其特点为活性骨直接沉积在钛表面。种植体的表面处理已获得大量被认可的研究结果,那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优化其表面处理方式呢?因为现代牙种植学的研究目标是使种植体具备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并在早期即实现初期骨整合,以在最早时间内获得最佳、最稳定的种植体—骨整合界面,最大限度地保存周围骨质,以提高种植义齿的远期成功率。 微弧氧化法(Microarc Oxidation, MAO)属于电化学方法的一种,在用于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以来,在膜层结合强度、晶相磷灰石含量等方面都体现出优势。上世纪90年代末期利用微弧氧化技术对纯钛进行表面处理成为热点。研究表明经微弧氧化处理的钛种植体材料表面对成骨细胞的生长无毒性作用,有利于成骨细胞在其表面的生长、增殖与分化,具有优于纯钛种植材料的细胞生物相容性,使新生骨质与微弧氧化膜成为机械嵌合结构,稳定了成骨界面。 但是,根据目前文献报道,种植体形成早期骨整合后骨整合面积不足,仅(45±16)%,最多50%-75%,经过微弧氧化处理后早期种植体的骨-种植体接触率(Bone-Implant Contact, BIC)也仅有(49±12)%,远远低于100%。因此,如何提高微弧氧化处理的种植体表面活性成为研究热点。 1972年,A.Fujishima和K. Honda在n型半导体TiO2电极上发现了水的光电催化(Photocatajytic Reaction)分解作用,并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多相光催化研究的新纪元。1997年,A. Fujishima在Nature上报道了TiO2具有光诱导超亲水性现象。由于TiO2氧化膜是钛种植体获得骨整合的重要膜层,而紫外线照射后恰能诱导TiO2氧化膜表面产生高亲水性能,同时降低氧化膜表面碳水化合物等有机污染。因此,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的探索经过紫外线照射改性TiO2氧化膜的方法,并应用于口腔种植材料。目前研究表明,TiO2表面的光致超亲水性起源于其表面结构的变化:TiO2锐钛矿对应的禁带宽度(价带与导带之间的能量差Eg)为3.2ev,它在波长短于380nm的紫外线照射下,TiO2价带(充满电子的最高能带Valence Band, VB)电子被激发到导带(未充满电子的最低能带Conduction Band, CB),电子和空穴向表面迁移,电子与Ti4+反应,空穴则与表面的氧离子反应,分别形成Ti3+和氧空位。这时,空气中的水解离吸附在氧空位中,成为化学吸附水(即羟基,OH-属于亲水性基团,易于物理吸附水形成氢键,使材料表面亲水性增强),化学吸附水可进一步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形成物理吸附层。于是在Ti3+缺陷周围形成了高度亲水的微区,而表面剩余区域仍保持疏水性,这样就在TiO2表面构成了具有均匀分布的纳米尺寸区分的亲水区、疏水区,类似于二维的毛细管现象。由于水液滴的尺寸远大于亲水区面积,宏观上表现为水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变小。目前已有报道,使用UVC波段紫外线照射酸蚀纯钛后,产生了超亲水性表面,促进成骨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增殖与分化。动物实验中第四周BIC即由51.7%提高至98.2%。本课题组前期实验中,使用UVC和UVA波段紫外线分别处理微弧氧化纯钛表面,相对于UVA波段紫外线-微弧氧化组及不光照-微弧氧化组比较而言,UVC波段紫外线-微弧氧化组能明显增加蛋白吸附,利于MG-63细胞在其表面的黏附、伸展、增殖并能增强ALP活性。然而,目前尚无使用UVC波段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种植体表面并植入动物体内,观察其早期成骨状态的研究报道。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上述方法,在成骨早期、中期阶段观察种植体与兔胫骨的骨整合情况,以便在成骨早期即可获得初期骨整合的方法,为长久地保持种植体成功率提供可能性。 目的: 观察成骨早期的成骨方式及成骨各阶段的骨整合状态,以达到紫外线照射微弧氧化种植体后,早期即能促使种植体表面紧密吸附大量成骨细胞而生长成新生骨质,促进骨组织与种植体的接触成骨。 方法: 1.种植体制备及表面处理分组 种植体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微弧氧化组(MAO),实验组为UVC波段紫外线照射微弧氧化组(UVC+MAO)。用商业二级纯钛钛棒加工出一定规格的特殊的种植体,此植体有两个骨环,可以突出显示表面处理后成骨情况;用无水丙酮、无水乙醇、去离子水依次超声清洗。以甘油磷酸钠和乙酸钙配成电解液,低温下行微弧氧化处理。处理参数如下:电压350V,频率800HZ,占空比20%,氧化时间30S,去离子水超声清洗;无菌环境下使用15W UVC灭菌灯,距离材料表面5cm,对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表面照射48h。两组皆在去离子水中储存,γ射线消毒后备用。 2.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分组: 实验组为UVC+MAO组,对照组为MAO组。每只兔子随机抽取左侧胫骨植入对照组MAO植体,右侧胫骨植入实验组UVC+MAO植体。将26只新西兰兔随机抽出一只作为一周实验模型,一周后处死,采用同种灭菌处理的实验组(UVC+MAO组)和对照组(MAO组)种植体植入相同位点。随机抽出一只作为四周实验模型,4周后处死,采用同种灭菌处理的实验组(UVC+MAO组)和对照组(MAO组)种植体植入相同位点。剩余的24只兔分为2、4、6周三个组,每组8只,采用同种灭菌处理的实验组(UVC+MAO组)和对照组(MAO组)种植体植入相同位点。 3.实验过程: 手术过程:实验兔全麻下仰卧位,分别在兔的左右胫骨干骺线近心端制备种植窝,随机抽取兔左腿胫骨植入MAO组种植体,右腿胫骨植入UVC+MAO组种植体,植入位点位于胫骨干骺线偏近心端,富含骨松质,离骨髓腔较远,即种植体处于骨松质范围内,统一了种植体与周围骨质的相对生长环境,方便日后组织学观察比较,种植体植入深度以平齐骨面为准。 按时间表开始手术,建立动物模型,术后3天均予以肌注庆大霉素预防感染。4周组、6周组动物于处死前第14、13天颈部皮下注射盐酸四环素(30mg/kg),2周组、4周组、6周组动物于处死前第4、3天颈部皮下注射钙黄绿素(10mg/kg)。按时间表处死实验兔,分离胫骨,获取带种植体的骨标本,经牙科CT扫描植入位点及大体成骨情况后置入10%福尔马林4。C固定1周备用,流水冲洗24h。将标本分割成1.0cm×1.0cm×1.0cm的大小,用乙醇梯度脱水,氯仿透明和甲基丙烯酸甲酯包埋。采用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成150-200μm厚的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效果并测量新骨矿化沉积率(Bone mineralization Apposition Rate,MAR)。然后,手工磨片制作厚度为50-70gm厚的骨磨片,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行组织学观察并测量皮质骨区及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整合长度(BIC%),以及皮质骨区和松质骨区种植体两组骨环腔范围内的新骨面积比(Bone Area,BA%)。 结果: 1.大体观察 实验动物术后生长恢复良好,各组动物均无死亡,伤口无炎症无裂开,每只兔植入两颗种植体,共26只兔,52颗种植体,未发现种植体松动、脱落。切开胫骨近膝关节处的皮肤、肌肉及骨膜后,可见6W组及4W组种植体表面全部被新骨覆盖,2W组见种植体表面略有小部分骨质覆盖或完全暴露,种植区周围骨质可见明显黄染,两组无明显区别。 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骨矿化沉积率(MAR, μm/d) 新生骨质附着荧光而显示绿色(钙黄绿素)和黄色(四环素)。2W组钙黄绿素的绿色荧光明显且呈网状,可明显发现UVC+MAO组贴近种植体骨环腔处有明显的荧光,而MAO组的荧光多距种植体骨环腔有一定的距离。4W组的四环素黄色荧光量明显增多,且与绿色钙黄绿素的荧光交织成网状,两荧光标记之间间距较小。UVC+MAO组显示的荧光量略比MAO组的多。可见MAO+UVC组的荧光基本贴附于种植体骨环腔表面,也有部分荧光由周边骨组织向种植体骨环腔分泌新骨(MAR:4.50±1.80μm/d)。而MAO组的荧光多与种植体表面有一定不规则的距离,大部分荧光来自于周围成熟骨组织向种植体骨环腔分泌新骨(MAR:2.75±0.67μm/d)。根据独立方差计算t值,并对自由度进行校正,检验结果为:t=-4.98,v=36.769,P0.001;可认为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6W组显示的荧光比较广泛,黄绿色荧光标记相互交织呈圆环状,也有呈片状、条线状或网状,两荧光标记间距较4周时宽,新骨形成活跃。UVC+MAO组(MAR:6.91±2.36μm/d)发出的荧光总量比MAO组(MAR:4.42±1.21μm/d)的多。此时两组的荧光显示周围骨壁向种植体表面分泌的新骨与紧贴种植体表面生长的新骨连成一片,无明显分界。检验结果为:t=-5.13,v=43.311,P0.001;可认为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3.组织学观察并计算种植体-骨整合率(BIC%)及新骨面积比(BA%)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片。种植体植入2周时,新生骨量较少,UVC+MAO组近骨皮质表面的种植体骨环腔中,新生骨量略多于位于松质骨区骨环腔中的成骨量。此时无明显大块成骨,多为不规则骨小梁,且可见紧贴种植体表面略有细长骨小梁生成,同时周围骨组织凸向骨环腔里分泌新骨。而MAO组中骨环腔里大部分为深蓝色成骨细胞、类骨质、纤维组织或肌肉组织,且这些组织离种植体表面有一定距离,部分周围成熟骨组织分泌的新骨凸向骨环腔。两组间皮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5,P0.001),实验组BIC%(48.156±19.058)显著高于对照组(10.452±8.080)。两组间松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7,P0.001),实验组BIC%(31.009±16.714)显著高于对照组(6.815±4.750)。两组间皮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415,P0.001),实验组BA%(42.890±21.061)显著高于对照组(13.355±5.691)。两组间松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46,P0.001),实验组BA%(20.461±11.592)显著高于对照组(5.102±3.723)。种植体植入4周时,UVC+MAO组中新生骨量略多,有部分骨环腔可见周围成熟骨组织凸向骨环腔形成的新骨与种植体表面新骨连成一片。MAO组骨环腔中仍有大部分蓝色类骨质以及少量的新生骨小梁。两组间皮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82,P=0.003),实验组BIC%(52.934±20.482)显著高于对照组(31.288±16.622)。两组间松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572,P0.001),实验组BIC%(51.025±20.369)显著高于对照组(25.061±10.059)。两组间皮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83,P=0.001),实验组BA%(53.160±21.831)显著高于对照组(29.185±14.194)。两组间松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3,P0.001),实验组BA%(41.931±15.445)显著高于对照组(20.591±12.228)。种植体植入6周时,UVC+MAO组新生骨质多于MAO组。其中皮质骨区新生骨组织充满骨环腔,可见板层骨和哈弗斯管,松质骨区种植体骨环腔成骨略少,新骨不断沉积矿化,骨板连续性较好。MAO组新骨组织改建成板层骨,成骨略少,未完全充满骨环腔。两组间皮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067,P0.001),实验组BIC%(63.011±7.024)显著高于对照组(48.623±4.120)。两组间松质骨区的种植体-骨整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78,P=0.057),实验组BIC%(53.648±9.535),对照组(48.030±6.183)。两组间皮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336,P0.001),实验组BA%(71.640±6.605)显著高于对照组(58.237±5.289。)。两组间松质骨区新骨面积百分数(B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66,P=0.008),实验组BA%(64.924±12.915)显著高于对照组(53.396±9.597)。 结论: 1.带有环形骨腔的种植体能利用骨环处稳定的骨缺损空间,更清晰的比较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对成骨的影响,其中包括不同时间段的成骨方式及成骨量。 2.经过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能明显促进种植体-骨整合,皮质骨区种植体-骨整合率是微弧氧化组的4.8倍;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整合率是微弧氧化组的4.5倍。随着时间推移,紫外线照射的作用效果减弱,两组的骨整合效果差异减小。 3.经过紫外线处理的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的成骨方式主要表现为双向成骨(一方面种植体表面吸附成骨细胞生长成新骨,另一方面骨腔周围成熟骨质向骨腔内分泌新骨)。而微弧氧化组的早期成骨方式主要表现为距离成骨(骨腔周围成熟骨质向骨腔内分泌新骨)。2周时,紫外线处理组新骨形成面积己达到43%,而微弧氧化组仅为13%。 4.早期皮质骨的成骨速率是松质骨的2倍,随着时间推移,皮质骨区与松质骨区的新骨形成速率差异不明显。 5.经过紫外线照射后,主要作用表现为成骨早期增加成骨细胞对种植体表面的黏附从而新生骨质,而对成骨中后期的骨矿化速率无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8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鹏沙;陈柳珠;李卫;;医用钛基生物活性材料研究[J];材料导报;2006年03期
2 郭泽鸿;容明灯;朱安棣;周磊;;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J];广东医学;2008年03期
3 薛文斌,邓志威,来永春,陈如意,张通和;有色金属表面微弧氧化技术评述[J];金属热处理;2000年01期
4 王东胜;;带种植体骨磨片制作方法的改进[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6年03期
5 范震;贾爽;苏剑生;;种植体表面粗糙度对成骨细胞增殖及ALP含量的影响[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9年02期
6 周倩;王佐林;;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及铸型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年03期
7 李建福,李世荣,郭霞,郑振耀;活体顺序性荧光标记技术在实验性骨折愈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5年03期
8 蒋颖;高岩;周磊;郭泽鸿;李少冰;刘湘宁;丁婧文;刘伟珍;;占空比对微弧氧化纯钛膜层结构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12期
9 张双燕;谢幼专;薛文东;汤亭亭;戴尅戎;;塑料包埋技术在骨组织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2006年05期
10 王东胜;刘洪臣;吕燕;鄂玲玲;王家柱;;带种植体骨磨片的标准化制作[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元刚,张巍,李久青,申磊;AZ91D铸造镁合金交流脉冲双极微弧电沉积陶瓷膜[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王天石;何劼;夏乐洋;陈科璞;吾提库尔;温潇;杜建成;;镁合金微弧氧化膜有机封孔耐腐蚀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6年06期
3 席晓光;;AZ91D镁合金脉冲阳极氧化处理及腐蚀性能评价[J];表面技术;2007年01期
4 刘荣明;郭锋;娅娅;;铝合金微弧氧化磷酸盐体系电解液研究及陶瓷层分析[J];表面技术;2007年02期
5 钟涛生;蒋百灵;付球涯;;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光泽度性能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9年05期
6 时惠英;李育磊;蒋百灵;;低压沉积-微弧氧化制备钛金属HA-TiO_2复合膜层[J];表面技术;2011年05期
7 杨丽珍;李娟;;铝合金的等离子微弧氧化表面改性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张欣宇,方明,吕江川,谢广文,石玉龙;电解液参数对铝合金微弧氧化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2年08期
9 刘元刚,张巍,李久青,申磊;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结构及耐蚀性的初步研究[J];材料保护;2004年01期
10 郑宏晔,王永康,李炳生,韩高荣;铝合金微弧氧化表面陶瓷膜的制备[J];材料保护;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桂东;沈丽如;;镁及镁合金的腐蚀与涂层防护[A];2006全国核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马胜歌;徐辉;戴新江;;脉冲频率对铝合金双极脉冲模式微弧氧化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3 姜训勇;;NiTi合金微弧氧化的初步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4 孟凡科;艾东斌;张鸿领;;微弧氧化技术在摩托车铝合金缸体上的应用研究初探[A];第四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耀辉;李颂;朱先勇;刘兆政;;铝硅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微观形貌及耐磨性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6年
6 李栋;方伟奇;王克军;;某机载PCB模块环境适应性及防护设计[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苏会东;张东;邵忠财;翟玉春;;稀土处理对微弧氧化二氧化钛膜光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稀土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郭宝刚;周惠娣;陈建敏;;电场强度对Ti-6Al-4V微弧氧化膜微观结构、组成及性能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姚忠平;姜兆华;吴振东;;微等离子体氧化陶瓷膜对钛合金接触腐蚀的影响[A];第九次全国热处理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曹立;徐刚;韩高荣;郑宏晔;;电压和时间对微弧氧化法制备的TiO_2陶瓷薄膜的光催化性能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松楠;5754铝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制备及其理化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陈明;镁合金微弧氧化微区电弧放电机理及电源特性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3 吕维玲;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制备的调控及膜层表征方法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欣盟;大面积铝合金局部放电微弧氧化及热阻隔膜层制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钟业盛;TC4表面微弧氧化复合陶瓷涂层及其热致失效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卢立红;浸铝层及NiTi形状记忆合金等离子电解氧化工艺与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7 李冬梅;钛与硬质复合树脂粘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8 吴汉华;铝、钛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特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王燕华;镁合金微弧氧化膜的形成过程及腐蚀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10 王立世;两种电解液中镁合金等离子体电解氧化过程及膜层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海燕;微弧氧化制备功能性陶瓷膜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瑞雪;镁合金电镀工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荣;镁合金化学镀镍工艺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月涵;烟草浸润液对人成骨细胞在钛板上黏附增值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施涛;钛合金微弧氧化耐磨陶瓷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周怡;AL-Si合金Al_2O_3-ZrO_2微弧氧化层生长及性能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文婧;多功能微弧氧化电源的改进[D];吉林大学;2011年
8 田翠翠;钛及镍钛合金表面生物活性涂层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宾远红;镁合金的微弧氧化与溶胶—凝胶复合涂层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刘晋珲;钛、锆、钽的微弧氧化膜层及其生物摩擦学性能[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永锋,李均明,蒋百灵,符长璞;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层形成因素的分析[J];表面技术;2001年02期
2 张欣宇,方明,吕江川,谢广文,石玉龙;电解液参数对铝合金微弧氧化的影响[J];材料保护;2002年08期
3 邓志威,,薛文彬,汪新福,陈如意,来永春;铝合金表面微弧氧化技术[J];材料保护;1996年02期
4 薛文斌,邓志威,李永良,陈如意,张通和;Ti-6Al-4V在NaAlO_2溶液中微弧氧化陶瓷膜的组织结构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0年03期
5 薛文彬,来永春,邓志威,陈如意,刘诰;镁合金微等离子体氧化膜的特性[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7年02期
6 王继东;NaOH体系中添加石墨对铝合金微弧氧化层生长及磨损性能的影响[J];材料开发与应用;2004年03期
7 张文华,胡正前,马晋;俄罗斯微弧氧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04年01期
8 付涛,憨勇,黄平,徐可为;微弧氧化-水热合成生物活性二氧化钛层的结构与性能[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2年02期
9 张勇,黄平,徐可为,憨勇;溶液钙浓度和水热合成条件对微弧氧化TiO_2/羟基磷灰石复合膜层形貌和组成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3年12期
10 刘芳,刘咏,周科朝,黄伯云;电沉积-水热合成法制备的生物陶瓷涂层与基体界面结合强度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婷;人牙髓血管铸型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2 寇斌达;微弧氧化制备钛表面磷钙生物活性涂层[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曹立;微弧氧化法制备TiO_2陶瓷层薄膜的性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徐胜;微弧氧化法于钛基金属表面制备生物活性膜层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志强;韩岩;卢丙仑;郭树忠;;管状骨髓腔内骨整合式纯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的整合状态[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5期
2 姒蜜思;;钛种植体种植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08年03期
3 韩勇;刘洪臣;;促进种植体骨整合的辅助给药方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3期
4 刘飞;骨整合种植体三维骨界面研究Ⅰ.初期愈合的形态测量评价[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7年04期
5 赵静辉,周延民;种植体界面对骨整合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3期
6 刘同军;程祥荣;;钛金属种植体表面生物化学改性[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7 黄文荣;谢培豪;;药物促骨质疏松症状态下牙种植体骨整合的研究现状[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柳洪志;樊马娟;董立武;贾绍玉;褚红岩;赵进峰;;糖尿病兔与正常兔植入种植体骨整合对比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9年09期
9 薛鹏,周耀皓,朱明仁;喷钛317L种植牙组织界面的扫描电镜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4年03期
10 王航!610041成都,梁星!610041成都,唐思青!610041成都,吕丹!610041成都;正畸支抗种植体骨整合与稳定性的实验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瑜波;修凯华;王勃;董骧;张明;;面向植入式假肢骨整合的生物力学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韩正学;季彤;李华;张陈平;;管状骨垂直牵引同期种植种植体骨整合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章军辉;狄正林;徐荣明;;促进人工关节假体与骨界面骨整合的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骨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张代全;樊瑜波;刘展;;正畸微植体的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5 陈一沧;张超;孟增东;;糖尿病对人工关节假体骨整合及稳定性影响研究进展[A];第六届西部骨科论坛暨贵州省骨科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李彦;邓飞龙;曾融生;李可通;;Branemark种植体修复中出现的问题探讨[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7 彭贵平;邓楠;赖莹;;拔牙后即刻种植与即刻负重的临床应用研究[A];第四届全国口腔种植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黄远亮;张陈平;;血管化髂骨即刻游离移植与牙种植体同期植入修复下颌骨缺损的评价[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郭天文;张玉梅;;钛制义齿的应用基础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10 郑文韶;;矫正植体在临床之应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时仲省;[N];科技日报;2002年
2 任秋凌;[N];北京日报;2009年
3 时仲省;[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巧红;多孔纯钛种植体表面BMP-2基因薄层的组装、性能和生物学评价[D];浙江大学;2012年
2 王晓静;微弧氧化改性纯钛种植体经皮部位生物学性能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3 赵静辉;纯钛种植体表面氨基等离子体改性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唐甜;不同愈合时间下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刘世森;Chitosan/PB-MSCs可注射组织工程骨用于骨质疏松种植修复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6 林秾;新型锌离子缓释型羟基磷灰石涂层的骨整合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吴宗键;阿伦磷酸纳预防人工关节无菌松动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8 刘一;碳酸钙涂层种植体在促进早期骨整合中作用的分析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路正刚;放疗后纯钛种植体骨整合作用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10 赵继军;高压氧促进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多孔假体植入后骨整合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晶妹;口腔纯钛种植体表面改性及其生物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2 张雪健;不同时间条件下微弧氧化处理纯钛种植体与SLA表面的结构成分对比分析[D];青岛大学;2012年
3 丁婧文;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成骨作用的组织学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4 李春艳;纯钛种植体表面飞秒激光改性及性能评价[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5 李楠;补骨合剂促进口腔种植体骨整合的组织形态学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0年
6 杜义军;HBIC非埋置式牙种植体即刻种植的动物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7 张辉跃;微弧氧化技术用于纯钛表面改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黛;熏烟对大鼠种植体骨整合的影响[D];滨州医学院;2010年
9 邵山;两种不同表面处理种植体骨整合能力的对比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10 熊雯;SLA处理对微螺钉种植体—骨界面骨整合及TGF-β1、NGF表达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紫外线处理微弧氧化纯钛种植体早期成骨作用的组织学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49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