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建立以及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
本文关键词: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建立以及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大连医科大学》 2014年
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建立以及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
于丽媛
【摘要】:目的:本项研究通过诱导建立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为深入研究口腔黏膜白斑恶变的分子机制,实现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发生的早期预警、诊断及探寻有效阻断治疗靶点提供重要科学研究基础。 方法:本项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是采用0.5%苯并芘(Benzo(a)pyrene,BaP)/二甲基苯并蒽(7,12-dimethyl-benz[a]anthracene,DMBA)混合诱变剂溶解于丙酮和液体石蜡混合液中,于每周一、三、五固定时间涂擦于五周龄金黄地鼠左侧颊囊黏膜,分别于涂药第5周、9周、12周、15周分批处死地鼠,取地鼠左侧涂药部位颊囊黏膜或肿瘤组织,切取其中一部分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做组织病理学诊断;其余部分立即置液氮中迅速冷却后转放于-80℃冰箱保存。阴性对照组则仅以溶剂丙酮和液体石蜡混合液涂擦地鼠颊囊,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均于第15周处死后取地鼠颊囊黏膜。 本项研究中细胞模型的诱导建立是以口腔黏膜白斑细胞(dysplastic oralkeratinocyte,DOK)为诱变对象,分别采用单一诱导剂BaP,DMBA,以及联合诱导剂BaP/DMBA,间断加药诱导体外培养的DOK细胞恶性转化。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过程中细胞的形态变化,分别采用MTS法、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裸鼠成瘤实验检测细胞诱导前后增殖速度、克隆形成率、细胞成瘤性的变化。 结果: 1.以BaP/DMBA联合诱变剂涂擦金黄地鼠颊囊黏膜,经组织病理学诊断,颊囊黏膜经历炎症期、轻中度异常增生期、重度异常增生期(原位癌)、浸润癌过程。在诱变过程中地鼠黏膜组织多有白斑病变出现。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颊囊黏膜均为正常黏膜的组织学表现。 2.DOK细胞经单一诱导剂BaP,DMBA,以及联合诱导剂BaP/DMBA间隔加药诱导后细胞形态由较为一致的立方形呈现不规则变化,体积变小;细胞生长速度明显加快(P<0.05);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Bap组,DMBA组,以及联合诱导剂BaP/DMBA组在软琼脂平板上均形成集落,DOK细胞无集落形成;裸鼠成瘤试验结果显示Bap组,DMBA组,以及联合诱导剂BaP/DMBA组细胞种植于裸鼠皮下30天后成瘤,肿瘤呈结节性迅速生长,部分见表面破溃出血,DOK细胞种植后未见成瘤。 结论: 1.采用BaP/DMBA联合诱导金黄地鼠颊囊黏膜成功建立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 2.采用单一诱导剂Bap,DMBA以及联合诱导剂BaP/DMBA诱导DOK细胞成功建立口腔黏膜白斑恶变细胞模型。 目的:进行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大连理工大学部分学生共570例,其中男性457例,女性113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详细记录受检者性别、年龄、城乡生源、口腔溃疡的发作部位和大小等情况。将所得资料分别以性别、年龄、城乡生源、溃疡部位作为分组条件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各组差异。 结果: 1.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为63.16%。 2.以性别作为分组条件,比较男女之间复发性口腔溃疡患病率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男女之间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3.以城乡生源作为分组条件,比较城乡之间复发性口腔溃疡患病率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城乡之间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 4.以年龄作为分组条件,比较18-20岁组、21-23岁组和24岁以上组三个年龄组间复发性口腔溃疡患病率,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三组间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24岁以上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与其他两个年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8-20岁组和21-23岁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发生在唇、颊黏膜、唇沟和舌四个部位,不同发病部位之间轻型口疮和重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生在唇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与分别与发生在唇沟和舌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在唇与颊黏膜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在颊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分别与发生在唇沟和舌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在唇沟的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与舌的构成比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口疮在上述四个部位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舌>唇=颊黏膜>唇沟。 结论: 1.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为63.16%。 2.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和构成比均与性别和城乡生源无关。 3.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病率与年龄无关,复发性口腔溃疡中重型口疮和轻型口疮的构成比与年龄有关,24岁以上组重型口疮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两个低年龄组。 4.复发性口腔溃疡多发生在唇、唇沟、颊黏膜和舌四个部位,重型口疮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为舌>唇=颊黏膜>唇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332;R78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利平;叶决新;蔡巧丽;刘婷;刘亮;翁志强;石宇文;;广州市631名大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病调查[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年06期
2 杜芹;田鲲;廖楚航;;复发性阿弗他溃疡Th1/Th2细胞因子的检测[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3 张国华;;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复发率的影响[J];中外医疗;2009年08期
4 金早蓉;宋斌;邹韵秋;;深圳市口腔黏膜病患者1387例临床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7期
5 侯潇潇;江彤;蒋欣泉;陈传俊;;HPV16型E5基因对人永生化口腔上皮细胞E6、E7基因表达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1年04期
6 孙建华,陈晓,鲍茵茵;对上海市大学生饮食、营养、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7 孙鹏,朱力军,张建强,闫颖,张皖清,刘军,贾密,赵鸿雁;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血液流变学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3期
8 李天虚;我校在校大学生复发性口疮病普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5年03期
9 杨敏;牟金金;周俊翔;柳汝明;唐尧;;沙利度胺治疗严重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系统评价[J];中国药房;2011年46期
10 周玉英;姚耀星;欧阳璇;;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的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年1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莉;刘辉;;雷公藤多苷治疗顽固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临床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11年22期
2 李勇杰;苟定邦;严欣;黄生勇;赵琳;;我国七所重点高校学生亚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石宇文;翁志强;谢利平;蔡巧丽;刘婷;叶决新;刘亮;;广州某医学院医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06期
4 翁志强;周汉钦;张永健;于宪;刘鸣;翟月明;陈建酉;;富硒粤航1号米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调节[J];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5 谢立莉;阿昔洛韦及左旋咪唑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J];华夏医学;2003年04期
6 赵建欣;陈桂霞;;浅谈复发性口疮的辨证治疗[J];光明中医;2010年08期
7 姚成;沈敏鹤;阮善明;;清热解毒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2年05期
8 谢利平;叶决新;蔡巧丽;刘婷;刘亮;翁志强;石宇文;;广州市631名大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的发病调查[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9年06期
9 马杰文;尹思婕;李方舟;曾霞娟;刘仲华;翁志强;;中医药膳防治复发性阿弗他溃疡[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1年02期
10 李雨;林越;孙丽霞;;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进展[J];国医论坛;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俭勤;复发性口腔溃疡脾胃湿热证与锌、免疫功能和HP的关系及口溃方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蔚兵;呼和浩特市部分中学生运动营养知识的现状调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立华;绞股蓝皂甙对复发性口腔溃疡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和抗氧化酶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3 陈劲松;福建省青少年中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姚成;水中草颗粒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分子机制研究[D];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赵雅君;三联片治疗复发性口疮(心脾积热证)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6 马丁;蜂胶提取液生物安全性及治疗实验性口腔溃疡的初步探讨[D];昆明医学院;2006年
7 刘四军;清热降火方对阴虚火旺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8 杜玉;口炎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张爽;博采众长 继往开来[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
10 郏淑娟;阴火理论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病机及证治关系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秀峰;高文信;吕晓丽;;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白细胞介素2及抑制性T细胞的检测[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2 张慧,陈柯;复发性口腔溃疡与消化道疾病相关性的流行病学调查[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王雨娟;沙利度胺近三年来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1年06期
4 郭克文;吴志谊;黄锦超;吴钟玲;黎彧;;牙膏及其原料中甲醛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0年06期
5 唐建,沈怡,宋佳;在校大学生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淮海医药;2003年05期
6 唐柳云,马梁红,刘念邦;心理社会因素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7 林靖雯;周红梅;陈谦明;申俊;郑华;李秉琦;;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免疫功能主观判定标准的运用与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8 陈英新,王晓松,耿威;复发性口疮患者血液流变学初步研究[J];吉林医学;1997年05期
9 吴少鹏;谢勋;周曾同;;女性复发性口疮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研究[J];口腔医学;1985年04期
10 常丽云,李冬冬,倪俊芝;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心理学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医学;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庆英,谢卫;复发性口腔溃疡治疗方案探讨[J];镇江医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2 黄芊;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血液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的测定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张霞,刘朝明;消溃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医药研究;2001年02期
4 董子明,杨晓,孙宝利,张玉春;标本兼治复发性口腔溃疡300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年S1期
5 魏玉芬,董玉宏;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病因及治疗[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6 刘清;溃疡促愈灵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70例临床观察[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周新蓉;自拟愈疡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65例[J];四川中医;2002年04期
8 范镇海;治愈复发性口腔溃疡1例体会[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09期
9 ;复发性口腔溃疡方[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年12期
10 牛俊辉,张丽平,王慧敏;鸡蛋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J];中国民间疗法;200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兰;丁建平;;免疫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疗效观察[A];第一届全国变态反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2 尚君兰;韩冰;石爱梅;;贝复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疗效评价[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赵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易感因素[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岳炜;孙正;;在校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黄明河;;口炎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70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8年
6 王英波;;中药漱口液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76例疗效观察[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王素文;李厚澍;韩林林;刘扬;谢美惠;胡曼石;郝士雄;何金生;殷泰安;李丽祥;陈学存;;应用锌制剂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近期疗效的初步探讨[A];中国营养学会首届微量元素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5年
8 苏吉梅;阮文华;叶笑味;;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研究文献循证医学分析[A];浙江省口腔医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浙江省第二十三届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孙小平;;甘美达凝胶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局部病损的疗效观察[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葛·其木格;满都拉;冯秉晨;;口溃安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106例疗效观察[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豪;[N];民族医药报;2008年
2 ;[N];保健时报;2005年
3 张乾;[N];健康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陈亚伟;[N];健康时报;2003年
5 禤影妍;[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6 ;[N];保健时报;2005年
7 何新慧(上海中医药大学 教授);[N];上海中医药报;2002年
8 胡献国;[N];大众卫生报;2002年
9 胡献国;[N];健康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叶依;[N];健康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虹;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证候特点与遣药组方规律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3年
2 刘国富;加味泻黄散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玉;口炎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徐勤业;重型和疱疹样复发性口腔溃疡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α-甘露糖聚肽临床治疗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07年
3 李学珍;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4年
4 许琼芬;以温病“伏气”学说论治复发性口腔溃疡[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5 邵小梅;内外合治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6 王贺增;溃疡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7 徐媛媛;复发性口腔溃疡湿热伤阴病机分析及近期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王见璋;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腔微生态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9 田美玉;复发性口腔溃疡粘膜组织中肥大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10 石宇;复方青黛贴片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药效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口腔黏膜白斑恶变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建立以及大学生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流行病学调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1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88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