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对上颌第三磨牙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探讨
发布时间:2020-12-15 23:21
目的:上颌第三磨牙萌出时间较晚,而且位于上颌牙弓最末端,往往由于萌出空间不足而埋伏或阻生,常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处理其根管时多面临视野不佳、操作难度大、根管形态结构变化大及牙根存在弯曲等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故一般建议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虽相对简单,但由于其解剖结构变异性大,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同时随着口腔技术的提高与器械材料的发展,将上颌第三磨牙作为自体牙移植供牙、作为基牙修复邻近牙缺失,甚至纳入正畸范畴的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上颌第三磨牙进行根管治疗也成为常规操作。无论是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或是对其进行根管治疗都需要医师对上颌第三磨牙的解剖学结构熟悉掌握。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agraphy,CBCT)可构建高精度的三维影像,且属于非侵袭性操作,近年来在阻生牙拔除术术前检查及根管系统研究中应用较多。本研究通过CBCT对上颌第三磨牙解剖学结构进行观测及分析,以期为各种临床操作尤其是以上颌第三磨牙为供体的自体牙移植术提供参考依据,以达到提高诊疗效果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口腔种植门诊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620例患者的第...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h为术后半年图像,g为影像学图像,可见18已行完善根管治疗,根尖、牙周阴影基本消失,牙周膜间隙仍存在;h为口内观察图片,显示18咬合面已行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泸州地区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与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J]. 蔡雪,王望,刘瑶,杨维虹,刘兴容. 重庆医学. 2018(02)
[2]左上颌第三磨牙四个分叉牙根1例[J]. 杨琴秋,胡宗全,肖蓉. 广东医学. 2017(23)
[3]934颗上颌中切牙牙根位置锥形束CT解剖分型初探[J]. 王朝,周磊,徐多玲,徐淑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7 (11)
[4]四牙根上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出血一例[J]. 齐莉恩,王兴. 中国基层医药. 2017 (19)
[5]CBCT对不同年龄组间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风险的评估[J]. 文珊辉,黄兰柱,林梓桐,韩超,王铁梅.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5)
[6]上颌多生牙与第三磨牙结合1例报道[J]. 张琳林,邹林洪. 重庆医学. 2017(12)
[7]锥形束CT对老年人下颌磨牙热牙胶根充质量的评价[J]. 薛立秋,郑立娟,李銶石.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3)
[8]与下颌管关系密切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寇正威,赵志军,薛洋,胡开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7(03)
[9]上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J]. 全鹤,王聃,袁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17(01)
[10]CBCT与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对比研究[J]. 计艳,王铁梅,刘澍,文珊辉,林梓桐.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2919076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h为术后半年图像,g为影像学图像,可见18已行完善根管治疗,根尖、牙周阴影基本消失,牙周膜间隙仍存在;h为口内观察图片,显示18咬合面已行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泸州地区上颌第三磨牙牙根数目与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J]. 蔡雪,王望,刘瑶,杨维虹,刘兴容. 重庆医学. 2018(02)
[2]左上颌第三磨牙四个分叉牙根1例[J]. 杨琴秋,胡宗全,肖蓉. 广东医学. 2017(23)
[3]934颗上颌中切牙牙根位置锥形束CT解剖分型初探[J]. 王朝,周磊,徐多玲,徐淑兰.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17 (11)
[4]四牙根上颌第三磨牙拔除后出血一例[J]. 齐莉恩,王兴. 中国基层医药. 2017 (19)
[5]CBCT对不同年龄组间下颌第三磨牙拔除风险的评估[J]. 文珊辉,黄兰柱,林梓桐,韩超,王铁梅.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5)
[6]上颌多生牙与第三磨牙结合1例报道[J]. 张琳林,邹林洪. 重庆医学. 2017(12)
[7]锥形束CT对老年人下颌磨牙热牙胶根充质量的评价[J]. 薛立秋,郑立娟,李銶石.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3)
[8]与下颌管关系密切的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寇正威,赵志军,薛洋,胡开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7(03)
[9]上颌第三磨牙根管形态的CBCT研究[J]. 全鹤,王聃,袁杰. 口腔疾病防治. 2017(01)
[10]CBCT与RVG对下颌恒切牙根管形态评估的对比研究[J]. 计艳,王铁梅,刘澍,文珊辉,林梓桐. 口腔医学研究. 2017(01)
本文编号:2919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919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