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宏基因组法检测侵袭性牙周炎治疗前后菌斑微生物多样性

发布时间:2017-05-15 07:15

  本文关键词:宏基因组法检测侵袭性牙周炎治疗前后菌斑微生物多样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口腔是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是微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的门户,口腔中定植着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是人体各种微生物群落最复杂的环境之一。通常在健康人的口腔中有700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微生物,它们与宿主的龋病及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在口腔环境中寄居的各种微生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共栖方式,并保持着菌群微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同时保持着菌群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平恒对于保持口腔的健康非常重要。这种平衡通常不是一成不变的,口腔内菌群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随人的年龄、饮食、口腔卫生状况、口腔局部及全身情况等变动,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当口腔内菌群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宿主之间达到动态的平衡时,就能保持宿主的口腔健康。反之,当口腔内菌群微生物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口腔内菌群微生物失去制约,或菌群微生物与宿主之间平衡被打破,都会引起宿主的口腔疾病,甚至影响全身健康。近年来,宏基因组与人类健康和和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身体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和功能性宏基因组应当作为人体生物系统的一部分的观点逐渐得到认同。身体不同部位的宏基因组之间的区别揭示了宏基因组影响组织和器官功能的机制。不同的微生物组成及其功能与身体的健康或疾病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对人体组织器官中的宏基因组进行更多的细节研究将会为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本研究用宏基因组学的方法对侵袭性牙周炎治疗前后的微生物构成进行比较分析,从微生物群落水平揭示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治疗前后龈下菌斑的组成与多样性,解析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与侵袭性牙周炎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两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G、Z)详细询问并记录病史,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牙周检查、拍摄曲面断层片,记录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和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给予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包括洁治、刮治和根面平整。分别在基线水平及牙周基础治疗1月后进行临床牙周检查和龈下菌斑取样。在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面的牙周袋部位棉球隔湿,去除龈上菌斑,吹干,用灭菌刮器在牙周袋底采取龈下菌斑样品,取得牙菌斑置于盛有0.5mmPBS的EP管中,30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液,将盛有沉淀的EP管储存于-80℃冰箱中备用。提取样品总DNA,经过PCR扩增,对16S rDNA的V4高变区进行测序,对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菌群组成与结构进行分析。结果:1、患者G、Z经牙周基础治疗1月后,临床症状和牙周指数(BOP、PD)都得到改善。2、患者G、Z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16份样品DNA扩增出特异性DNA产物用于测序分析,16份样品均可注释到属水平,经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共获得原始序列952272条,经过拼接质控、过滤低质量和短长度及过滤嵌合体后的有效序列915626条,通过与文库比对分析,能够分类的序列887803条。3、患者G、Z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内菌种种类、数目均有明显改变。其中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在牙周治疗后在龈下菌斑微生物菌群中所占比例显著增多,而拟杆菌门、螺旋体门、互养菌门在牙周基础治疗后在龈下菌斑微生物菌群中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菌种及多样性差别大,治疗前菌种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复杂性比治疗后要高;治疗前不同个体侵袭性牙周炎龈下菌斑菌群结构相似,经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得到控制后,不同个体间的龈下菌斑结构差异较大。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两名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微生物组成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拟杆菌门、螺旋体门、互养菌门均与侵袭性牙周炎的致病性有关,而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有关。本研究显示龈下菌群的丰度与差异性和菌群的组成与多样性一样随着牙周基础治疗而改变。进一步的研究会继续扩大样本容量来深入地揭示龈下菌群与牙周的健康和疾病的因果关系。
【关键词】:宏基因组 侵袭性牙周炎 微生物多样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1.4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2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9
  • 第二章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19-23
  • 一、研究对象19
  • 二、主要材料、试剂及其配置方法19
  • 三、主要实验设备19
  • 四、实验步巧和方法19-23
  • 第三章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口腔微生物多样性分析23-42
  • 一、患者临床指标23-29
  • 二、实验室检测29-42
  • 第四章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附件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运杰;刘晓红;田淑梅;;侵袭性牙周炎的诊治体会[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03期

2 笪海芹;徐燕;;抗生素治疗侵袭性牙周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3 闫永发;王永兰;;侵袭性牙周炎病因的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4 张帆;曹桂芬;黄萍;侯海娟;;C-反应蛋白+1059G/C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侵袭性牙周炎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5 何苗;;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学分析及其研究进展[J];中外医疗;2011年08期

6 陈慧云;孙微微;;侵袭性牙周炎患者血浆β-防御素-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1年03期

7 李t,

本文编号:367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67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