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形态与垂直骨面型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4 16:30

  本文关键词: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下中切牙区牙槽骨形态与垂直骨面型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骨性Ⅲ类错合畸形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牙颌面畸形,对畸形严重的成年患者通过生长改形治疗、正畸掩饰性治疗或单纯正颌手术治疗均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中,术前正畸治疗后前牙区的去代偿的程度是决定着手术移动颌骨的限制因素之一。前牙区的美观是患者关注的重点,也是正畸风险所在,还是术后复发时最早出现和表现最为明显之处,同时上下切牙的良好的覆合覆盖关系极大的影响着患者最终矫治后的颜面美观。由巨噬细胞介导的牙槽骨改建是正畸牙移动的前奏,牙齿可移动的范围受限于牙槽骨的局部解剖形态结构;在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中,高面角垂直生长型者牙槽骨厚度最为菲薄,下颌前牙区牙槽骨又是口腔中最窄的部分,牙根更易接触骨皮质,从而在正畸治疗过程后更易出现骨开窗、骨开裂、牙根暴露、吸收等不良表现,以及容易术后复发的部分。因此有必要根据垂直骨面型分组对比研究高角、低角、均角型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牙槽骨形态,以评估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牙槽骨形态的差异、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槽高度丧失情况,以便选择最为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精确的控根移动。因此在正畸治疗治疗过程中对下切牙区牙槽骨的形态特征进行动态全面评估才能减少牙根吸收、骨穿孔、骨开裂等不良反应。锥形束CT是牙颌面专用CT,一种间接但是却目前准确可靠的测量牙槽骨结构的影像学工具。因此,,本实验拟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我院成人骨性Ⅲ类错合畸形的CBCT影像技术,定点测量,研究下中切牙区牙槽骨三维形态特征及在术前正畸治疗中的变化过程,总结骨性Ⅲ类错合畸形下切牙区牙槽骨结构在术前正畸治疗的动态变化特点,了解骨面型与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对比其差异性,为临床诊断,治疗设计,疗效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本实验应用CBCT技术对治疗前和术前正畸去代偿后(手术前)两个时间点的评价下前牙去牙槽骨形态,通过测量下中切牙在唇舌侧最大宽度的轴向层面的牙槽骨丧失绝对值及相对牙根长度的相对值、根尖区牙槽骨的厚度的绝对和相对值,对比研究高角、均角和低角三个类型患者在术前正畸治疗过程中下前牙牙槽骨特征及丧失的情况,为正畸科及正颌外科医师在面对患者的治疗前交流、预测下前牙牙槽骨丧失、以及在正畸治疗过程中治疗技术的选择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0年以来在重庆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接受正畸正颌治疗的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46例,高角(SN-MP)(39°)14人、均角(30-37°)20人、低角(28°)12人,应用INVIVO5.0图像处理软件收集的CBCT原始影像进行测量,测量术前正畸治疗前后三组下中切牙在唇舌侧最大宽度的轴向层面的牙槽骨丧失绝对值及相对值、根尖区牙槽骨的宽度的绝对和相对值,来评价骨性Ⅲ错颌畸形三个亚类的牙槽骨形态变化情况。 结果 根据骨面型分类高角、均角、低角三组的SNA、ANB以及面高比比较:低角、均角均大于高角组(p0.05),而FH-MP平面角:低角最小,高角最大(p0.05)。 治疗前下前牙槽骨形态高角、均角、低角组三组根尖点到唇侧骨皮质距离(LA)均较均舌侧骨皮质距离短(LP),根尖点唇侧牙槽骨的厚度(LA)、舌侧牙槽骨厚度(LP)以及牙槽骨厚度(LA+LP)关系:均角、高角均小于低角(P0.05),均角和高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唇舌侧牙槽骨高度的吸收量(LABL、LPBL)及相对吸收量(%LABL、%LPBL)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就吸收量(LABL、LPBL)高角与低角组比较,高角组小于低角组,而相对吸收量(%LABL、%LPBL)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IMPA角与牙槽骨形态的各项指标无明确的线性关系(P0.05)。随着下颌平面角(SN-MP)的增大,牙槽骨的厚度相关指标(LP、LA+LP)反而减少(P0.05)。 术前正畸治疗结束后高角、均角、低角组三组根尖点到唇侧骨皮质距离(LA)均较均舌侧骨皮质距离(LP)相当,根尖点唇侧牙槽骨的厚度(LA)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根尖点区舌侧牙槽骨厚度(LP)、根尖点区牙槽骨总和厚度(LA+LP)及相对厚度(%LA+LP)关系:高角、均角小于低角(P0.05),均角和高角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唇侧牙槽骨高度的吸收量(LABL)及相对吸收量(%LABL):均角、低角均小于高角,舌侧高度吸收量(LPBL):低角、均角组均大于高角,而相对吸收量(%LPBL)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在术前正畸的治疗过程中,根尖牙槽骨厚度与相对厚度(LA、LP、LA+LP、%LA+LP)以及唇侧牙槽骨的高度丧失(LABL、%LABL、)与面角的有关(P0.05);根尖牙槽骨厚度与相对厚度(LP、LA+LP、%LA+LP)以及唇侧牙槽骨的高度丧失(LABL、%LABL)与术前正畸治疗有关(p0.05),但是只有根尖点舌侧的牙槽骨厚度变化与面角及正畸治疗的交互作用有关。 结论 骨性Ⅲ类错颌畸形中牙槽骨的厚度收到肌功能刺激及前牙代偿性萌出两方面影响,随着面角的增大而减小,而下前牙的代偿性舌向倾斜并不会影响牙槽骨的厚度以及高度的丧失;同时在术前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槽骨的厚度可能受到牙根吸收的因素影响而并不能准确反映牙槽骨厚度变化,但是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受到面角及正畸治疗的影响。故在正畸治疗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时应结合患者的面角及牙槽骨形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意保护薄弱区的牙槽骨。
【关键词】:骨性Ⅲ错颌畸形 CBCT 牙槽骨形态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3.5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7
  • 摘要7-11
  • ABSTRACT11-17
  • 前言17-19
  • 1 材料与方法19-25
  • 2 结果25-32
  • 3 讨论32-35
  • 4 结论35-36
  • 全文总结36-37
  • 参考文献37-41
  • 文献综述41-50
  • 参考文献45-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娜;赵志河;廖春晖;赵美英;;成人骨性Ⅱ类与Ⅲ类错

本文编号:391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391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6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