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D患者电刺激后唾液皮质醇变化及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相关关系
本文关键词:TMD患者电刺激后唾液皮质醇变化及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相关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TMD 电刺激 不可预知性应激 唾液皮质醇 疼痛灾难化认知 痛阈 痛觉敏感
【摘要】:目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是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疾病,但其致病机制尚不明确,疼痛作为TMD的主要症状之一是临床上就诊的常见原因,疼痛作为一种应激刺激对患者的生理-心理方面产生重要影响,增加疾病的易感性,研究应激对TMD的致病机制将为缓解疼痛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按照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双轴诊断标准(Research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RDC/TMD),选取TMD患者(TMD组)与健康对照组(健康对照组)进行电刺激实验,随着刺激电流的持续增大,记录患者的痛阈,并于刺激前、刺激后50s、100s分别收集唾液2ml,用酶联免疫试剂(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析唾液皮质醇浓度;所有受试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即电刺激前填写疼痛灾难化认知量表(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PCS)进行心理调查,最终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受试对象之间年龄、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TMD组唾液皮质醇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在三个时间点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刺激前、刺激50秒、100秒TMD组均比健康对照组浓度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刺激时间点受试者唾液皮质醇浓度不同,在不同时间点比较,只有刺激前与刺激100秒后唾液皮质醇浓度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因素与组间因素无交互作用(P0.05),说明两者彼此独立互相没有影响。3、随着电刺激的发生唾液皮质醇浓度呈下降趋势,且在电刺激100s时唾液皮质醇浓度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TMD组比健康对照组的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分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MD组的痛阈比健康对照组的痛阈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受试者电刺激前唾液皮质醇浓度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呈正相关(P0.05);受试者痛阈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1、电刺激实验发现T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唾液皮质醇浓度高,说明TMD患者长期处于更大的应激状况下,更容易发生免疫系统调节能力降低,增加对疾病的易感性。2、电刺激作为不可预知性应激引起TMD患者唾液皮质醇水平升高,通过学习认知应激状态后浓度反而下降,这种无刺激的等待期比接受电刺激后具有更强烈的应激性。3、TMD患者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都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电刺激前唾液皮质醇浓度呈正相关,说明电刺激引起唾液皮质醇浓度升高可作为疼痛灾难化认知的潜在通路,增加TMD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现普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正原有的错误认知,改善患者的疼痛状况。4、TMD患者比健康对照组痛阈降低且与PCS总分及三项指标(反复思虑、夸大、无助)呈负相关,可能的机制是TMD患者在电刺激作用下产生痛觉敏感,增加了对疼痛的灾难化认知,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TMD 电刺激 不可预知性应激 唾液皮质醇 疼痛灾难化认知 痛阈 痛觉敏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2.6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缩略语10-12
- 前言12-17
- 研究现状、成果12-15
- 研究目的、方法15-17
- 1.对象和方法17-25
- 1.1.病例选择17
- 1.2 仪器与试剂17
- 1.3 实验流程图17-18
- 1.4 方法18-25
- 1.4.1 疼痛灾难化认知量表18-19
- 1.4.2 肌电仪进行电刺激实验19-21
- 1.4.3 唾液的采集21-22
- 1.4.4 唾液皮质醇检测步骤22-24
- 1.4.5 统计学分析24-25
- 2.结果25-29
- 2.1 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25
- 2.2 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25-26
- 2.2.1 两组受试者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25-26
- 2.2.2 不同时间点唾液皮质醇浓度比较26
- 2.3 唾液皮质醇浓度变化趋势26-27
- 2.4 TMD组与健康对照组PCS和痛阈的比较27
- 2.5 相关性分析27-29
- 3.讨论29-40
- 3.1 应激对TMD的影响29-32
- 3.2 不可预知性应激32-34
- 3.3 疼痛灾难化认知34-37
- 3.4 痛阈和痛觉敏感37-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9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49-50
- 附录50-52
- 综述 应激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的神经生理-心理学途径52-64
- 综述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验性短期电刺激引起的机体紊乱(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8期
2 王磊;;电刺激下肌肉的离散时间模型[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4期
3 郭兴明,郑尔信,王淑仪;脉冲电刺激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3年04期
4 周维金,陈立嘉,孟申,张皓;肌电反馈及肌电触发电刺激对偏瘫患者伸腕功能康复的价值[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6年05期
5 桂福如;电刺激在医疗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6年01期
6 刘小林,程钢,朱家恺,郑剑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中神经小束电刺激阈值的临床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6年03期
7 汤莹,杨勇骥,宋田斌,吴越,邰艳红,沙继宏,叶煦亭,郑尊;计算机控制的电刺激-超低温快速冷冻固定同步的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00年03期
8 ;长期电刺激引起的机体紊乱(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0期
9 顾正,林家瑞,原芸,黄晓琳,华小梅;电刺激技术在运动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19期
10 何祥,张微;双侧电刺激并静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对生长相关蛋白-43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2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龙;吴东宇;;经颅直流电刺激及其临床应用[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会议指南[C];2010年
2 李扬政;李建华;吴涛;;不同电刺激对提高健康人群肌力的研究进展[A];2011年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康复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3 张毓笠;王伯雄;;肌电刺激仪器及其在医学治疗中的作用[A];海峡两岸医疗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4 黄先森;;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中风康复中的应用进展[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朱晓瑾;张旭;王辉;阎立丽;;高频电刺激对周围神经传导阻断的动物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7分会场:环境危害与健康防护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戎科;;偏瘫步态的建模及动态电刺激康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2012)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7 王红星;;重复频率电刺激[A];中国康复医学会肌电图与临床电生理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2年
8 梅慧娴;成良;陈其才;;下丘局部电刺激对听神经元最佳频率和幅度敏感性的实时调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9 王优芳;;低频脉冲电刺激配合手法按摩老年中风便秘的疗效观察[A];2013浙江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浙江省康复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沈明;覃云凌;于建红;;经直肠电刺激取精术[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苏州市农科所 高建峰;电刺激 促美蛙生长[N];江苏科技报;2001年
2 本报记者 何英;缺电刺激埃及向“风光”迈进[N];中国能源报;2014年
3 ;加一点电刺激能做“清醒梦”[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4 风信;治疗中风偏瘫双管齐下更有利[N];医药经济报;2002年
5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黄学超;穴位电刺激 戒酒效果好[N];健康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晔 本报实习生 徐羽宏;意念控制:咱们瞧瞧地球上的“阿凡达”[N];科技日报;2014年
7 中国医科院整形外科医院麻醉科薛富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晓东;电刺激促进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突起生长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蔡昌思;不同位置及模式电刺激诱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视皮层的响应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王凯;电刺激兔眼视神经诱发皮层电位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4 刘爱国;电刺激对豚鼠听神经兴奋性影响[D];复旦大学;2003年
5 王晓琳;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血管源性头痛模型的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6 沈瑾;电刺激处理牛肉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7 姜磊;偏头痛痛觉机制—电刺激清醒大鼠上矢状窦区硬脑膜后三叉神经核尾侧复合体基因表达谱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8 罗欣;电刺激和延迟冷却对牛肉食用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邹彬;电刺激干预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线粒体生物合成和呼吸功能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刘扬;低频率电刺激抑制杏仁核电点燃大鼠痫样发作的刺激参数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磊;前视结节电刺激对熊蜂飞行控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史彬;采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调节吸烟渴求的神经机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3 陈冬明;电刺激对稀有泩鲫(Gobiocrypris rarus)性腺发育及繁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4 任冬冬;重复性眶周交流电刺激对单眼剥夺小鼠视皮层可塑性的作用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雪;TMD患者电刺激后唾液皮质醇变化及与疼痛灾难化认知的相关关系[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6 黄新;视网膜上假体的电刺激脉冲及其波形的优化[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7 田园;低压电刺激对成熟过程中牦牛肉品质的改善[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8 戎科;偏瘫步态的建模及动态电刺激康复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2年
9 张伟峰;通用可配置生物电刺激芯片的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李军梅;低频复合生理频率慢性电刺激对肺气肿兔膈肌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298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52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