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XT-Ⅱ基因沉默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XT-Ⅱ基因沉默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多形性腺瘤 蛋白多糖 RNA干扰技术 木糖基转移酶-Ⅱ 组织工程 唾液腺肿瘤
【摘要】:目的: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salivary pleomophic adenoma,SPA)是人唾液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肿瘤含有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双层腺管结构,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而呈现多形性。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作为良性肿瘤,文献报道有复发,神经侵袭和转移的现象。手术完整切除多形性腺瘤后,并不能除外肿瘤的复发,侵袭和转移的发生。在临床上,恶性多形性腺瘤往往是由于良性多形性腺瘤,多次复发恶变而来。鉴于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临床复发,侵袭和转移的困惑,对于相关机理的研究成为热点。蛋白多糖(proteoglycans,PGs)是一种细胞外基质,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蛋白多糖合成限速酶——木糖基转移酶(xylosyltransferase,XT),其包含的两个亚型XT-I和XT-II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兴趣。王洁课题组近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蛋白多糖与唾液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其结果已经显示,蛋白多糖与腺样囊性癌的神经侵袭和肺转移有密切关系。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利用本实验室2002年建立的体外培养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腺病毒载体Ad-sh RNA-XT-II转染多形性腺瘤细胞。在基因水平,蛋白水平上检测木糖基转移酶XT-II,并检测XT-II基因沉默后蛋白多糖合成的下降。蛋白多糖合成减少后,观察其对多形性腺瘤细胞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影响。本研究还利用2012年本实验室获得的一项专利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建立多形性腺瘤的裸鼠移植瘤模型。在裸鼠体内观察多形性腺瘤木糖基转移酶基因XT-II阻断后,对肿瘤种植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1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采用贴壁法培养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Giemsa染色方法鉴定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构建针对XT-II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sh RNA-XT-II)转染转染多形性腺瘤细胞,分为沉默组(SPA-XT-II组)、空载体组(SPA-HK组),以第三代多形性腺瘤细胞作为未转染组(SPA组)。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三组XT-II基因沉默效率和XT-II蛋白的抑制率。生物染色法检测三组XT-II基因沉默后对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2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影响采用贴壁法培养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鉴定培养的多形性腺瘤细胞。腺病毒介导的质粒载体(Ad-sh RNA-XT-II)转染多形性腺瘤细胞,分为沉默组(SPA-XT-II组)、空载体组(SPA-HK组),以多形性腺瘤细胞作为未转染组(SPA组)。利用transwell侵袭小室和划痕实验,分别检测蛋白多糖合成的变化对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影响。3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种植性生长的影响采用贴壁法分别培养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和包膜成纤维细胞。将成纤维细胞接种于经5%氢化可的松完全培养液浸泡的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支架材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采用HE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的构建情况。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沉默组细胞(SPA-XT-II组),空载体组细胞(SPA-HK组)和未转染组细胞(SPA组)种植于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上,以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种植在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上的多形性腺瘤细胞体外生长情况。再分别将上述三组细胞,接种于18只BALB/C-nu裸鼠背部皮下,每组6只。在裸鼠体内生长三个月后,麻醉下取出移植瘤。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多形性腺瘤在裸鼠体内种植性生长的情况。结果: 1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1.1留取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标本,经两名病理医师确诊为多形性腺瘤。1.2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贴壁法培养细胞1周,即可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组织块周围爬出细胞,大约在2周后原代培养细胞即可达到80~90%融合。传代细胞为多边形,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可见1~2个核仁,偶见双层腺管结构。1.3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鉴定Giemsa染色显示:肿瘤性腺上皮细胞多呈圆形,胞核圆形。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呈多边形,胞核较大,可见2~3个深染的核仁。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分泌的蛋白多糖呈紫红色颗粒,分布于细胞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对抗calponin,S-100蛋白,α-SMA均呈阳性反应。1.4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转染多形性腺瘤细胞1%琼脂糖凝胶结果及测序结果显示,Ad-sh RNA-XT-II目的序列与设计序列完全匹配,表明腺病毒构建成功。腺病毒介导的质粒载体(Ad-sh RNA-XT-II)转染多形性腺瘤细胞,分为沉默组(SPA-XT-II组)、空载体组(SPA-HK组)和未转染组(SPA组)。转染48小时后,细胞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其转染率近100%。未转染组细胞(SPA组)未见绿色荧光表达。1.5 Real-time PCR检测XT-II的基因沉默效率根据△△CT计算方法得到三组细胞基因相对表达量。沉默组XT-II基因m RNA表达降低43%。基因沉默组与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1.6 Western blot检测XT-II蛋白含量Gene Tool检测Western blot样本条带相对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沉默组中,XT-II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4±0.09;空载体组中XT-II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86±0.16;未转染组中XT-II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7±0.11。沉默组比较未转染组XT-II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34%。空载体组未见XT-II蛋白表达降低。1.7多形性腺瘤细胞蛋白多糖合成量检测细胞转染48小时后,1×106细胞分泌蛋白多糖含量为:沉默组47.78±3.16μg;空载体组77.58±2.01μg;未转染组81.18±2.80μg。沉默组比较未转染组蛋白多糖合成量降低41.14%。空载体组比较未转染组蛋白多糖合成量降低4.43%。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沉默组分别与空载体组、未转染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未见明显差异。2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侵袭性和迁移性的影响2.1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原代及传代培养,鉴定和转染同第一部分。2.2 Transwell侵袭小室检测多形性腺瘤细胞侵袭性经转染48小时后的沉默组细胞,空载体细胞组和未转染组细胞经过96小时培养,各组细胞穿过微孔膜的细胞数为:沉默组14.40±2.50;空载体组39.90±4.61;未转染组40.80±4.63。沉默组细胞侵袭性抑制率64.70%,空载体组细胞侵袭性抑制率2.21%。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沉默组与空载体组、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空载体组与未转染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3划痕实验检测多形性腺瘤细胞的迁移能力转染48小时后,细胞进行划痕实验。继续培养96小时,细胞爬过致伤区的距离显示:沉默组262.27±219.50像素;空载体组1166.17±276.94像素;未转染组956.83±212.04像素。沉默组细胞迁徙抑制率为72.60%。空载体组未见明显细胞迁移抑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沉默组与空载体组、未转染组差异有显著性,空载体组与未转染组差异无显著性。3沉默XT-II基因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种植性生长的影响3.1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培养鉴定结果同第一部分。3.2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包膜成纤维细胞的培养。贴壁培养多形性腺瘤包膜成纤维细胞呈细长梭形,排列成放射状或漩涡状。免疫细胞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显示:人成纤维细胞对抗vimentin表达阳性。3.3细胞转染:同第一,二部分。3.4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的观察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成纤维细胞成功接种于ADM支架上。3.5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种植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体外观察沉默组细胞(SPA-XT-II组),空载体组细胞(SPA-HK组)和未转染组细胞(SPA组)接种于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上,同样命名为沉默组(SPA-XT-II组),空载体组(SPA-HK组)和未转染组(SPA组)。HE,免疫组织化学,扫描电镜观察显示,成纤维细胞平铺排列,肿瘤细胞分布于成纤维细胞之间。沉默组可见肿瘤细胞“抱团”分布现象,空载体组和未转染组可见肿瘤细胞位于成纤维细胞之间。3.6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上种植的多形性腺瘤在裸鼠体内生长的观察3.6.1在裸鼠体内生长3个月后,麻醉下取出移植瘤。肉眼观察发现,三组的支架组织在裸鼠体内,与裸鼠的血管和组织粘连。肉眼观察未发现明显的肿瘤瘤体。3.6.2组织学观察结果3.6.2.1 HE染色发现,SPA-XT-II组可见裸鼠脂肪细胞长入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中,并可见血管,未见多形性腺瘤细胞生长。SPA-HK组和SPA组中,裸鼠脂肪细胞均长入组织工程化纤维组织中,可见成片的多形性腺瘤细胞生长,具有典型的多形性腺瘤组织学特征。在多形性腺瘤中,肿瘤性肌上皮细胞成片状增生,并与腺上皮细胞形成双层腺管结构,腺腔内有嗜伊红染色物质,肿瘤中可见黏液样区域。3.6.2.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SPA-XT-II组中未见肿瘤细胞。SPA-HK组和SPA组多形性腺瘤中的肿瘤性肌上皮细胞对抗S-100蛋白,CK818,α-SMA均呈阳性表达。结论:1成功构建沉默XT-II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2沉默XT-II基因能成功抑制多形性腺瘤蛋白多糖的生物合成。3阻抑蛋白多糖合成,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迁移性降低。4阻抑蛋白多糖合成,多形性腺瘤种植性生长受到阻断。
【关键词】:多形性腺瘤 蛋白多糖 RNA干扰技术 木糖基转移酶-Ⅱ 组织工程 唾液腺肿瘤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9.8
【目录】:
- 中文摘要5-10
- 英文摘要10-16
- 英文缩写16-17
- 引言17-19
- 第一部分 XT-II基因沉默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蛋白多糖合成的影响19-58
- 前言19-20
- 材料与方法20-34
- 结果34-36
- 附图36-50
- 附表50-52
- 讨论52-54
- 小结54-55
- 参考文献55-58
- 第二部分 蛋白多糖阻抑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细胞侵袭性及迁移性的影响58-75
- 前言58-59
- 材料与方法59-62
- 结果62-63
- 附图63-69
- 附表69-70
- 讨论70-72
- 小结72-73
- 参考文献73-75
- 第三部分 蛋白多糖阻抑对唾液腺多形性腺瘤种植性生长的影响75-110
- 前言75-76
- 材料与方法76-80
- 结果80-82
- 附图82-105
- 附表105-106
- 讨论106-108
- 小结108-109
- 参考文献109-110
- 结论110-111
- 综述一111-120
- 参考文献116-120
- 综述二120-125
- 参考文献123-125
- 致谢125-126
- 个人简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惠春 ,杨朝山;泪腺良性多形性腺瘤多次复发[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附眼科手术;2002年03期
2 徐传岗;颌下腺异物误诊为多形性腺瘤1例[J];中国社区医师;2002年11期
3 吴银洲,黄彬;颌面部多形性腺瘤287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3年07期
4 陈双民,陈宇轩,韩小宪,耿郁;颌下腺鳞癌在多形性腺瘤中1例报告[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5 胡华生,程金伟,魏锐利;泪腺良性多形性腺瘤一例报告[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07期
6 王晓燕;复发性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年06期
7 王银萍,张俊格,于艳霞;婴幼儿鼻腔多形性腺瘤一例[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8 伍四春;林善平;赵明泽;;鼻腔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5年06期
9 朱声荣;王秀丽;邵乐南;陶学金;汤国雄;孙国洪;;颌下腺多形性腺瘤及其复发的临床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3期
10 李祖国;王晓燕;王慧敏;丁彦青;;鼻腔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分析[J];广东医学;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多形性腺瘤34例及文献复习[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王天生;顾东胜;项俊;陈禹武;王芳;吴春平;曾冬前;;复发性多形性腺瘤再次手术的体会[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刘辉;李永平;;泪腺多形性腺瘤迁移型上皮样中间细胞获得间充质干细胞特性的实验研究[A];2011年浙江省眼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郑敏;朱芳芳;;超声诊断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1例[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郑敏;朱芳芳;;超声诊断右颌下腺多形性腺瘤1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张建华;唐世雄;朱华麟;;鼻中隔多形性腺瘤2例[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宫亮;;主支气管多形性腺瘤临床报道及文献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王淑珍;安文生;杨荔琳;胡永升;;涎腺多形性腺瘤的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的对比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9 宫亮;杨和平;沈渝菊;何健;刘丁媛;周向东;;右主支气管多形性腺瘤1例报道并文献分析[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黄赛瑜;高金建;;鼻咽部多形性腺瘤一例[A];2012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振岭;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研究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慧娟;人唾液腺多形性腺瘤XT-Ⅱ基因沉默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旭;涎腺多形性腺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俞诚波;多形性腺瘤的恶变原因分析与文献回顾[D];浙江大学;2009年
2 王洪萍;CD44v6在腮腺复发多形性腺瘤及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符箐;腮腺Warthin瘤与多形性腺瘤的临床对比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陈玮;TNF-α联合IL-2诱导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调亡的实验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5 陈国昆;P53和自噬相关基因在唾液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山东大学;2014年
6 向国林;COX-2、cyclinD_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张秀琴;人涎腺多形性腺瘤细胞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8 王红霞;Survivin和p53在泪腺多形性腺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9 张旭;涎腺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MMP-2、bFGF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的关系[D];郑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55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55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