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低龄儿童龋易感因素分析及菌斑生物膜致龋菌宏基因组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岛市低龄儿童龋易感因素分析及菌斑生物膜致龋菌宏基因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低龄儿童龋 患龋率 龋病易感性 龋失补牙数 细菌
【摘要】:目的:分析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的相关易感因素,检查筛选高危人群,对预防ECC展开针对性指导。分析与ECC相关联的菌种信息,为病因学研究提供新的靶点,为ECC风险评估以及治疗策略的选择打下坚实基础。方法:选择196名3-6岁的青岛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和口腔检查,并记录龋失补牙数(decayed-missing-filled tooth,dmft),比较不同患龋状况及家庭口腔卫生行为方面的差异,筛选出与ECC相关的危险因素。同时随机选取90例儿童进行菌斑采集。提纯分离菌斑生物膜中的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后,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菌斑生物膜微生物基因构成的差别,及与ECC相关联的菌种信息。结果:196名儿童完成调查问卷并行口腔检查,90名儿童完成菌斑采集。在无龋,低龋和高龋三组儿童之间,进食甜食、睡觉前刷牙后进食甜食频率以及是否父母帮助刷牙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儿童起始刷牙年龄及频率、父母文化水平、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家庭收入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每次刷牙时间,每日餐后漱口的频率,是否使用含氟牙膏,是否含奶嘴入睡,出生、喂养情况和看护情况及孕期母体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三组进行菌斑采集的儿童中,链球菌属及卟啉单胞菌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普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在无龋和低龋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奈瑟氏菌属、乳杆菌属、劳特罗普氏菌属在无龋和高龋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线菌属、乳杆菌属在低龋和高龋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变异链球菌NLML8在低龋和高龋组、无龋和高龋组之间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高频率的进甜食甜饮料,不恰当的刷牙方法,刷牙年龄开始较晚及低刷牙频率是ECC易感因素。儿童口腔中的菌斑生物膜由复杂的微生物群落构成,变异链球菌NLML8、乳杆菌属、放线菌属、普氏菌属、奈瑟氏菌属增加了ECC发生发展的风险,而劳特罗普氏菌属减低了ECC发生的风险。加强口腔健康知识的教育宣传,控制甜食摄入的方式和频率及相应细菌感染对预防ECC极为重要。
【关键词】:低龄儿童龋 患龋率 龋病易感性 龋失补牙数 细菌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8.1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10-14
-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和分组10
- 1.2 方法10-13
- 1.2.1 问卷调查10
- 1.2.2 口腔检查10
- 1.2.3 菌斑采集10-11
- 1.2.4 提纯分离细菌DNA11-12
- 1.2.5 合成引物V3-V4片段12
- 1.2.6 PCR12-13
- 1.2.7 Miseq高通量测序13
- 1.3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13-14
- 第二章 结果14-25
- 2.1 患龋状况14
- 2.2 易感因素14-17
- 2.2.1 比较三组儿童中口腔卫生情况和饮食习惯14-15
- 2.2.2 比较三组儿童中父母口腔保健行为和家庭基本情况15-16
- 2.2.3 发生ECC的风险评估16-17
- 2.3 与ECC相关联的细菌信息17-25
- 2.3.1 PCR结果17
- 2.3.2 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17-19
- 2.3.3 统计分析结果19-25
- 2.3.3.1 链球菌属,卟啉单胞菌属20-21
- 2.3.3.2 普氏菌属21
- 2.3.3.3 奈瑟氏菌属21-22
- 2.3.3.4 放线菌属22
- 2.3.3.5 劳特罗普氏菌属22-23
- 2.3.3.6 乳杆菌属23
- 2.3.3.7 变异链球菌NLML823-25
- 第三章 讨论25-30
- 3.1 青岛市患龋状况25
- 3.2 ECC的相关易感因素25-27
- 3.2.1 口腔卫生情况对ECC的影响25
- 3.2.2 饮食习惯对ECC的影响25-26
- 3.2.3 父母的口腔保健行为对ECC的影响26
- 3.2.4 家庭情况对ECC的影响26-27
- 3.2.5 ECC相关线性因素27
- 3.3 细菌对ECC的影响27-30
- 3.3.1 ECC的正常菌属27-28
- 3.3.2 ECC常见致龋菌28
- 3.3.2.1 链球菌属28
- 3.3.2.2 放线菌属28
- 3.3.2.3 乳杆菌属28
- 3.3.3 ECC其它相关菌属28-30
- 3.3.3.1 普氏菌属和奈瑟氏菌属29
- 3.3.3.2 卟啉单胞菌属29
- 3.3.3.3 劳特罗普氏菌属29-30
- 第四章 结论30-31
- 第五章 参考文献31-35
- 综述35-46
- 参考文献42-46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6-47
- 附录47-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姜晓蕾;袁晓;于江波;吴双燕;杨芳;;2012—2014年青岛市崂山区二年级儿童第一恒磨牙萌出及患龋情况调查[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5年05期
2 施春梅;周嫣;方邦骞;欧晓丽;谢庆玲;钟秀芬;;PCR-DGGE技术应用于手足口病儿童口腔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5年02期
3 司燕;张叶;高学军;王文辉;袁超;杨莉;;北京城区学龄前儿童龋病经济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12期
4 吴维悦;侯本祥;;龋病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12期
5 李艳青;马敏;于英凡;刘英;;宁夏地区3~5岁儿童乳牙患龋现况及风险因素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年09期
6 李琰;王琳;董青;陈洪伟;;唐山市3~6岁儿童乳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4年06期
7 焦晶凯;莫蓓红;;Illumina MiSeq平台高覆盖率测定干酪中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J];中国酿造;2014年05期
8 郝文婧;徐赫;陈霄迟;周琼;张萍;秦满;;3岁儿童患龋过程中龋易感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9 哈斯巴根;;某地5岁儿童龋病的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年07期
10 邹静;;儿童龋病的风险性评估[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595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595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