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作用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Micro-CT 釉基质蛋白 牙移动 牙根吸收修复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加强了人们对错合畸形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牙齿美观程度的关注,寻求正畸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加。但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牙根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严重的牙根吸收可导致冠根比例失调、牙齿松动、脱落等,影响口腔健康,降低生活质量。牙根吸收具有高发性,因此移动性牙根吸收及其修复一直是正畸医生关注的焦点。这种牙根吸收能不能自我修复,能修复多少,有无某种有效的手段可促进牙根吸收后的修复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建立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移动性牙根吸收模型,持续加力14天后拆除加力装置,随后于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粘膜转折处注射釉基质蛋白,应用Micro-CT进行活体扫描,观察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及其周围骨小梁微结构的变化,并结合HE、TRAP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牙周组织中破牙骨质细胞、BMP-2、BSP、OPG和RANKL的变化,从而探讨釉基质蛋白对牙根吸收后修复的作用,寻找促进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的可行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一:Micro-CT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的作用目的:应用Micro-CT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表面陷窝体积及其周围骨小梁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10周龄成年雄性sd大鼠,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只,在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与上切牙间安置一镍钛拉簧,加力100g,持续14天后拆除加力装置,并即刻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扫描范围为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第二磨牙及周围牙槽骨。使用三维测量软件处理扫描后的图像,测量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和周围骨小梁结构参数。自拆除加力装置起,在实验组左侧上颌第一磨牙粘膜转折处注射30μg/ml釉基质蛋白,每3天注射一次(共5次),每次0.02ml,对照组不注射任何药物。两组均在拆除矫治力14天后再次进行micro-ct活体扫描,计算两次扫描时间点之间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和骨小梁结构参数的差值。结果:修复0天,两组的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14天,实验组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小于对照组,实验组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的修复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牙根表面吸收陷窝体积均较修复0天减小,且修复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修复0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bv/tv、tb.th、tb.n、smi、tb.sp,无统计学差异(p0.05)。修复14天,两组bv/tv、tb.th均增加,且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bv/tv、tb.th的增大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smi、tb.sp均减小,tb.n均增加,实验组smi、tb.sp、tb.n的变化量与对照组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md可加强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的修复效应。实验二: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过程中bmp-2、bsp、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目的:通过HE、TRAP染色和免疫组化技术,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修复过程中破牙骨质细胞、BMP-2、BSP、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模型同实验一。拆除加力装置14天后处死大鼠,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TRAP染色计数破牙骨质细胞,免疫组化检测BMP-2、BSP、OPG、RANKL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HE染色:对照组在修复14天后,第一磨牙近中根的根尖1/3区域及颈部可见明显的吸收陷窝,深达牙本质区,牙周纤维排列紊乱,牙骨质不连续。实验组两侧牙周间隙均匀,牙周纤维排列相对规则,牙骨质表面较平整光滑。2.TRAP染色:修复14天后,均在吸收陷窝内偶见阳性染色的多核细胞,染色较浅,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免疫组化:拆除加力装置14天后,实验组BMP-2、BSP的阳性表达量比对照组大,其阳性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的OPG、RANKL的阳性表达量比对照组相近,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EMD增强了BMP-2、BSP的表达,推测它可诱导牙周韧带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成牙骨质细胞,并促进相关矿化因子的表达,促进牙根吸收的修复。
【关键词】:Micro-CT 釉基质蛋白 牙移动 牙根吸收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4-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4
- 前言14-16
- 实验一Micro-CT观察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的作用16-25
- 1 材料与方法16-19
- 2 实验结果19-21
- 3 讨论21-24
- 4 结论24-25
- 实验二 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过程中BMP-2、BSP、OPG和RANKL表达的影响25-33
- 1 材料与方法25-28
- 2 实验结果28-30
- 3 讨论30-32
- 4 结论32-33
- 全文总结33-34
- 参考文献34-39
- 附插图39-44
- 文献综述: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研究进展44-53
- 参考文献49-53
- 致谢53-54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家礼,邓小芳;正畸治疗中牙根发育对牙根吸收影响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年06期
2 彭玲燕;鄢雪川;宿玉成;;牙根吸收的临床分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3 方志欣;;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4 王蕾;段银钟;;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07期
5 王晴竹;陈文静;;正畸治疗术后牙根吸收诊断方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年07期
6 林凤燕;孔卫东;;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病因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12期
7 王旭;张晓明;;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涂伶俐;;正畸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及其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7期
9 王文光;;不同牙根发育阶段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8期
10 姚国栋;江银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昱;;青少年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与正畸治疗移动方向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成年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病例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李长霞;吴莉萍;朱双林;王大为;;正畸治疗中不同治疗时间对支抗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可燕;;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3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姜若萍;张丁;傅民魁;;固定正畸前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樊林峰;;CBCT在评价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A];第10次全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专题研讨会暨国家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亚军;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正畸诱导的炎症性牙根吸收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张月兰;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不同浓度尼古丁对正畸源性根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芳;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正畸后切牙牙根吸收的CB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志敏;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郝静;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崔跃;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6 徐小淋;釉基质蛋白对大鼠移动性牙根吸收后修复作用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7 张子川;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自行修复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刘志峰;超声促进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9 王孟武;异常吞咽对牙根吸收及口呼吸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10 王智;固定矫治致切牙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01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60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