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alescence美白系统对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美白及再矿化的治疗效果
本文关键词:Opalescence美白系统对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美白及再矿化的治疗效果
更多相关文章: 釉质着色 脱矿 再矿化 牙齿美白 釉质硬度 固定矫治
【摘要】:目的:用人工方法建立早期脱矿着色模型,通过观察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治疗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的釉质颜色及表面显微硬度,来评估该产品的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牙齿预备:选取来自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正畸拔除的青少年前磨牙112颗,清理,消毒,牙根及除颊面外的牙冠区域用抗酸指甲油涂布两层。2制备牙齿脱矿着色模型:37℃恒温水浴条件下在部分饱和酸缓冲液中浸泡一周,接着在茶水中浸泡三天,制备脱矿着色模型。随机分成四组(A、B、C,D组n=28)。3不同方法处理:分别用Opalescence白剂(A组)、Beyond美白剂(B组)、氟化泡沫(C组)处理样本牙,D组为空白对照组,用去离子水处理牙齿颊面。4测量牙齿色阶、显微硬度和镜下着色深度:用皓齿比色板比较A、B、C、D四组牙齿在处理前、处理后即刻(t0)、两周(t2)、四周(t4)时的色阶(M);用莱卡显微镜观察测量四组样本在处理前、t0、t2、t4时的釉质着色深度(L);用维氏显微硬度仪测量四组样本在处理前、t0、t2、t4时的显微硬度值(SMV)。资料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使用X±S,组间、组内比较使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使用S-N-K法或Dunnett's T3法多重比较。结果:1用比色板比色A、B、C、D四组样本处理前M值比较,满足正态方差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组样本处理前着色水平基本一致。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处理因素在不同时间的美白效果,t0,t4时除C组和D组外,各组间M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M值最小,漂白效果最佳;t2时除A组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A组色阶最低,漂白效果最佳。各组内不同时间的M值方差分析:A组和B组内不同时间的M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两组在t2时的色阶最低,漂白效果达到最佳,t4时效果与t2无明显差异。C组和D组内M值无显著差异(P0.05)。2显微镜下测量样本釉质着色深度处理前四组L值满足正态方差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B、C、D四组处理前镜下着色深度基本一致。不同时间点各组间釉质着色深度的方差分析显示:t0,t2时B、C、D组间L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A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A组着色深度较其他三组浅,漂白效果最佳;t4时A、B组间和C、D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A组和B组的着色深度无显著差异但明显低于C、D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不同时间L值方差分析:除B组外,其余组内不同时间的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处理后即刻漂白效果较好,B组在t4时着色深度最浅,效果达到最佳。3显微硬度仪测量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处理前A、B、C、D四组样本显微硬度值满足正态方差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四组样本处理前显微硬度基本一致。不同时间点各组间显微硬度值的方差分析显示:t0时各组SMV无显著差异(P0.05);t2,t4时除A组和C组无显著差别,各组间S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硬度值明显高于其他组,釉质再矿化程度较高。各组内不同时间点SMV方差分析:除D组外,其他三组在不同时间的SM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三组显微硬度均在t2达到最高值,釉质再矿化程度达到最佳,t4再矿化程度无明显变化。结论:1 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的漂白效果显著,能满足正畸患者要求。2 Opalescence Boost诊室美白系统的配方中含有氟化物,漂白后脱矿的牙釉质可发生再矿化,但是短期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釉质着色 脱矿 再矿化 牙齿美白 釉质硬度 固定矫治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5
- 结果15-17
- 附图17-21
- 附表21-24
- 讨论24-28
- 结论28-29
- 参考文献29-32
- 综述 正畸治疗中牙面着色的研究进展32-40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历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盛;;植入脱矿物质的骨刺激新骨生长[J];国外医学情报;1985年01期
2 马振国,周树夏,刘宝林;部分脱矿异体骨移植的实验[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3 李黎;;氟化物在预防正畸脱矿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4年16期
4 顾淑萍,刘正,宋培智;乳杆菌和变链菌的产酸脱矿实验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1年03期
5 李业荣;王大为;;两种局部用氟对预防正畸牙脱矿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2006年06期
6 李业荣;王大为;;两种局部用氟对预防正畸牙脱矿的临床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6年03期
7 姚礼红;;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脱矿的临床应用[J];航空航天医药;2009年10期
8 李万顺;;口腔综合防治措施在正畸防脱矿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35期
9 亓坤;邹敏;刘蒸;;唾液傅立叶红外检测在青少年正畸牙面脱矿的初步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9年02期
10 罗丽娅;黎红;梁继超;雷晓旭;张慧;彭生诚;梁成文;;离体人氟斑牙脱矿与再矿化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岩;尹伟;李雪;范旭;胡德渝;;干燥方法对定量光导荧光系统分析早期脱矿病损的影响[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冠华;李燕妮;姚晖;孟卓;连小丽;梁雨;张林朴;万木森;代晓华;石博雅;;OCT检出人离体牙根部早期脱矿的实验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徐延勇;姚晖;李燕妮;孟卓;连小丽;梁雨;代晓华;万木森;张林朴;石博雅;靳淑凤;;利用OCT图像灰度值定量研究牛恒牙早期人工脱矿[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燕妮;姚晖;王冠华;连小丽;代晓华;张林朴;;脱矿牛牙釉质OCT反射率与矿质损失量的相关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徐延勇;姚晖;李燕妮;连小丽;王冠华;;OCT与原子吸收光谱法定量牛恒牙早期脱矿的相关性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林朴;姚晖;李燕妮;孟卓;连小丽;姚晓天;王冠华;刘铁根;代晓华;梁雨;万木森;;充填体底壁人工酸蚀脱矿模型的OCT扫描成像观察[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马振国;部分脱矿异体骨移植的系列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2 刘燕;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的引导组织再矿化机制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燕;脱矿牙本质-树脂混合层的引导组织再矿化机制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周春华;CPP-ACP对釉质早期脱矿与再矿化作用的基础和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婷;3~5岁乳牙龋流调及多乐氟抗碳酸饮料脱矿的体外研究[D];佳木斯大学;2015年
2 栗亚楠;ICON渗透树脂对正畸后脱矿和着色釉质表面的疗效观察[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3 刘向群;Flariesse保护漆对脱矿牙釉质再矿化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4 郭志娟;Opalescence美白系统对正畸后脱矿着色牙齿美白及再矿化的治疗效果[D];河北医科大学;2016年
5 徐伟成;渗透疗法治疗脱矿牙齿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罡;CPPs影响人牙脱矿及再矿化作用的体外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7 鲍玮玮;护牙素和氟化物预防正畸牙面脱矿的体外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8 陈怡;纳米尺寸无定形磷酸钙修复脱矿牙本质对其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3年
9 张兆德;表面封闭法预防粘接托槽牙面脱矿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10 蔡晨星;婴幼儿龋危险因素初探及釉质脱矿与再矿化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9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19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