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牙开(牙合)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本文关键词:前牙开(牙合)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方法治疗前牙开(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27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就诊的成人女性患者一例。患者:罗某某,女性,24岁,偏Ⅲ类骨面型,下颌轻度发育过度,均角,直面型,面中1/3正常,面下1/3稍长。左侧磨牙中性偏近中关系,右侧磨牙近中尖对尖关系,反(牙合),前牙开(牙合)约2mm,上前牙轻度唇倾。上颌牙列拥挤约3mm,下颌牙列拥挤约2mm,上颌牙弓发育较窄,上颌中线右偏约1mm,36烤瓷冠修复,27,47(牙合)面龋坏已经充填,下颌Spee曲线深约0.5mm,Bolton比(前牙):78.35%;Bolton比(全牙):92.0%。患者口腔卫生良好,牙周健康。曲面断层片显示:28,38,48可见,但牙冠形态较小,根短;38、48近中低位阻生,36根管治疗完善,全冠修复,下颌磨牙牙轴向近中倾斜,牙槽骨未见明显吸收;患者有吐舌不良习惯,舌体轻度变大,舌系带稍短,双侧颞下颌关节开口末轻度弹响,无压痛,开口度和开口型基本正常,髁突未见明显吸收。患者自述前牙咬不上,牙齿有轻微不齐,影响美观和功能,要求治疗。根据检查分析结果,本病例选择非手术治疗,拔除28,38,48后行全口固定矫治,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上下颌牙列,协调上下牙弓的宽度,矫治过程中配合摇椅弓远中直立磨牙,配合上颌磨牙粘结式(牙合)垫,配合颌间轻力垂直牵引,压低磨牙。(牙合)垫粘结后矫治四个月以后拆除(牙合)垫,开(牙合)纠正。咬合稳定以后拆除固定矫治器,佩戴活动透明压膜式保持器进行保持。针对治疗前后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患者总体矫治疗程为19个月。矫治结束后,患者上下颌牙列排齐,spee曲线平整,上下颌牙弓宽度协调,上下牙列中线对齐并且位于正中,牙弓拥挤已解除,个别牙的反(牙合)已解除,前牙建立了正常的覆(牙合)覆盖,磨牙建立了的中性咬合关系,牙齿未发生旋转和倾斜,下颌磨牙牙轴的近中倾斜改善。患者面型基本维持不变,颏唇沟形态更加协调,患者在前伸和侧方运动时无咬合干扰。患者吐舌习惯已纠正,双侧颞下颌关节弹响症状改善,无压痛,开口度和开口型基本正常,头影测量的结果显示:(1)上下颌切牙发生了轻度的内收,U1-NA°减小4.2°,L1-NB减小3.7°(2)MP-SN减小1.5°,患者下颌平面发生了逆时针的旋转(3)下颌磨牙远中直立。结论:开(牙合)畸形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错颌畸形,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咬合功能和外貌美观。针对开(牙合)畸形的治疗,矫治方法多种多样。单纯的正畸掩饰治疗已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开(牙合)治疗结束后的稳定性及复发也一直备受关注,其成功的关键主要在于去除致病因素,制定良好的设计方案以及患者术后的保持。
【关键词】:开牙合 非手术治疗 牙合垫 吐舌习惯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1
- 前言11-12
- 材料和方法12-17
- 1.病例来源12
- 2.临床资料12-14
- 2.1 病人基本情况12
- 2.2 临床检查12-13
- 2.3 模型分析13
- 2.4 影像学检查分析13-14
- 3.诊断14-15
- 4.存在问题15
- 5.矫治目标15
- 6.设计方案15-16
- 7.治疗过程16
- 8.正畸治疗过程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16-17
- 结果17-19
- 讨论19-26
-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1
- 综述 开(牙合)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方法31-41
- 参考文献37-41
- 附录41-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7-48
- 致谢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云,丁卫华,许建华;30例前牙再植疗效分析[J];甘肃科技;2000年02期
2 陆忆,丁玲,沈雅娟;前牙损伤300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年S1期
3 林久祥;曾祥龙;周向新;;前牙开(牙合)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85年02期
4 卢山;前牙断冠即刻再接70例临床分析[J];华夏医学;1998年01期
5 王晓明,叶晓玲,刘吉军;41例埋伏前牙的正畸治疗[J];黑龙江医学;1998年11期
6 阎英;前牙美容治疗中接诊艺术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8年06期
7 杜小平;快速矫正前牙深覆鉭[J];中国基层医学;1998年01期
8 陈林玲,彭适生,郑一鸣;前牙反鉭边缘病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9 罗洪 ,赵科 ,张峰;人工种植前牙52例临床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03年01期
10 杨志浩 ,蒙姝丽;前牙损伤62例[J];人民军医;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筱;;Ⅲ类牵引在前牙反鉭矫治初期的应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高秀秋;彭友俭;;改良2×4技术矫治前牙反鉭[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刘春年;吴诚怡;;联合应力结构与前牙重度缺损的修复(附30例临床报告)[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4 施长溪;陈吉华;;粘结修复治疗牙周病前牙飘移[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口腔修复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7年
5 陈林玲;;前牙反鉭患者诊断系统的初步建立[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其英;;348例前牙反鉭的预防性矫治[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7 林惠鸿;;前牙反鉭的矫治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8 周振江;霍斌;;青少年前牙意外损伤原因分析[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3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朱燕;段银钟;钱红;;前牙开鉭伴异常吞咽口周力的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孙新华;;对称性与补偿性拔牙在前牙反鉭治疗中的应用[A];中华口腔医学会成立大会暨第六次全国口腔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金斌;前牙缺损怎么修[N];健康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锦川;不同程度前牙外伤修复治疗的病例报告[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崔敏娟;成人前牙反(牙合)的正畸治疗[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3 化珍;前牙开(牙合)畸形的非手术治疗方法[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4 宋晓光;前牙美学区再次修复病例报告[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5 苏杰华;上颌前牙整体内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07年
6 黄志平;前牙微创种植修复研究进展[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7 吴刚;前牙反(牙合)对牙齿位置的影响及与牙齿形态的相关联系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8 徐静;乳牙末期、混合牙列初期前牙反(牙合)前方牵引矫治疗效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9 杨丽丽;应用微植体压低前牙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10 徐波;TSD对正畸疗效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726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26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