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空间研究
本文关键词: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空间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上颌尖牙 近中向埋伏阻生 同侧切牙 牙根吸收
【摘要】:[目的]通过对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颌近中向阻生尖牙的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BCT)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和测量,寻找发生同侧切牙牙根重度吸收的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从2012-2014年就诊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的487例上颌尖牙阻生患者中选取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并伴有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48例,获取CBCT三维数据,应用Mimic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将切牙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将吸收严重程度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按照上颌尖牙唇侧阻生和腭侧阻生的位置进行分组,同样将切牙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分析和比较两组间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1.在48例上颌尖牙近中向埋伏阻生并伴有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患者中,男性15人,占31.25%;女性33人,占68.75%。上颌近中向埋伏阻生伴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尖牙工56颗,同侧为安氏Ⅰ类、Ⅱ类和Ⅲ类咬合关系的分别有5颗,38颗和13颗。唇侧阻生27颗,腭侧阻生29颗。上颌阻生尖牙与正中矢状面所成的角度唇侧组为32.76±15.95度,腭侧组为52.84±17.36度,与咬合平面所成的角度在唇侧组为34.66±12.32度,腭侧组为53.26±16.89度。上颌阻生尖牙到正中矢状面的距离在唇侧组为4.79±3.74毫米,腭侧组为3.51±2.40毫米,到咬合平面的距离在唇侧组为12.34±2.99毫米,腭侧组为10.07±3.48毫米。2.在总体样本中,不同的安氏分类(χ2=11.971,P=0.018),覆(?)是否正常(χ2=10.722,P=0.005),以及牙囊是否增大(χ2=10.382,P=0.006)在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异。当上颌尖牙唇侧阻生时,不同的安氏分类(χ2=13.835,P=0.008),是否存在乳尖牙的滞留(χ2=7.778,P=0.020)以及吸收的中切牙和侧切牙在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上有统计学差异,中切牙发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χ2=6.914,P=0.032)。而腭侧阻生时,牙囊是否增大(χ2=9.413,P=0.009),覆(?)(χ2=9.836,P=0.007)覆盖(χ2=8.985,P=0.011)是否正常、以及上颌阻生尖牙到咬合平面的距离(χ2=8.598,P=0.014)在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中度吸收组牙尖到咬合平面的距离均值为12.81±2.30毫米,与轻度吸收组(P=0.008)及重度吸收组(P=0.0177)均有统计学差异。3.在伴发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颌阻生尖牙中,覆(?)和切牙牙根的重度吸收有关。正常覆(?)者发生重度吸收的风险是异常者的6倍。[结论]伴发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颌近中向阻生尖牙患者多为女性,安氏Ⅱ类。在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上颌阻生尖牙中,覆(?)切牙牙根的重度吸收有关。唇腭侧阻生位置不同的尖牙,其同侧切牙牙根发生重度吸收的临床特征不同。在唇侧阻生组中,安氏Ⅱ类,无乳尖牙滞留及中切牙者切牙牙根发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在腭侧阻生组中,覆(?)覆盖正常,牙囊无增大者切牙牙根发生重度吸收的比例高。
【关键词】:上颌尖牙 近中向埋伏阻生 同侧切牙 牙根吸收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前言5-7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一、上颌阻生尖牙的病因学说13-15
- 二、上颌阻生尖牙与切牙的牙根吸收15-19
- 参考文献19-24
- 第二章 实验24-46
- 2.1. 实验材料和方法24-29
- 2.2. 实验结果29-40
- 2.3. 讨论40-45
- 2.4 小结45-46
- 第三章 全文总结46-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家礼,邓小芳;正畸治疗中牙根发育对牙根吸收影响的探讨[J];广西医学;2004年06期
2 彭玲燕;鄢雪川;宿玉成;;牙根吸收的临床分类[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12期
3 方志欣;;正畸治疗与牙根吸收研究进展[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3期
4 王蕾;段银钟;;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7年07期
5 王晴竹;陈文静;;正畸治疗术后牙根吸收诊断方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08年07期
6 林凤燕;孔卫东;;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病因分析[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12期
7 王旭;张晓明;;正畸炎性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涂伶俐;;正畸过程中的牙根吸收及其生物力学特征[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07期
9 王文光;;不同牙根发育阶段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8期
10 姚国栋;江银华;;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J];口腔医学;2012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昱;;青少年上颌中切牙牙根吸收与正畸治疗移动方向关系的临床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李志强;王俊环;孙喜岩;;成年人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病例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3 李长霞;吴莉萍;朱双林;王大为;;正畸治疗中不同治疗时间对支抗牙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可燕;;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38例临床及病理分析[A];第一届全国口腔颌面部肿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姜若萍;张丁;傅民魁;;固定正畸前后牙根吸收的部分影响因素分析[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樊林峰;;CBCT在评价下颌第二磨牙牙根吸收中的应用价值[A];第10次全国口腔颌面医学影像学专题研讨会暨国家级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亚军;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正畸诱导的炎症性牙根吸收的影响及机制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2 张月兰;不同正畸力作用下大鼠行为反应与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不同浓度尼古丁对正畸源性根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王芳;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术前正畸后切牙牙根吸收的CB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3 李志敏;大鼠正畸相关性牙根吸收Micro-CT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郝静;伴发同侧切牙牙根吸收的近中向上颌阻生尖牙的三维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5 张子川;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自行修复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刘志峰;超声促进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7 王孟武;异常吞咽对牙根吸收及口呼吸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8 王智;固定矫治致切牙牙根吸收的相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9 王玉;氯化锂减小正畸性牙齿移动中牙根吸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永召;超声对大鼠正畸性牙根吸收的修复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4年
,本文编号:728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28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