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牙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25 03:23

  本文关键词: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牙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楔状缺损 三维有限元 全冠


【摘要】: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下颌第一前磨牙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CT扫描下颌第一前磨牙后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深型楔状缺损,建立根管治疗后楔状缺损处未做任何处理的模型作为对照组,同时按照根管治疗后修复方法的不同建立4个实验组模型:树脂充填(A)组、树脂充填后桩修复(B)组、树脂充填后冠修复(C)组、树脂充填后桩冠修复(D)组;根据桩的材料将B、D组分为4个亚组:纤维桩(B1、D1)组、金钯桩(B2、D2)组、纯钛桩(B3、D3)组和钴铬桩(B4、D4)组。分别以100 N、30°斜向力加载于模型的颊尖顶偏颊面,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分析模型中各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结果 1)对照组模型剩余牙体组织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与缺损尖端处牙本质的相同。2)A、B、C、D组模型的剩余牙体组织、缺损尖端处牙本质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全冠修复的C组的最大主应力和Von Mises应力峰值与D组近似;根管内放置桩的B、D两组中,纤维桩修复的桩—牙本质界面处牙本质应力峰值明显小于铸造桩组(P0.05)。3)A组模型颊尖位移值与对照组相似(P0.05),但大于B、C、D组(P0.05)。结论深型楔状缺损患牙根管治疗后应行全冠修复;在根管内放置桩并不是必须的,若放置桩,应选择与牙本质弹性模量接近的纤维桩。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山东省口腔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科;
【关键词】楔状缺损 三维有限元 全冠
【分类号】:R783.3
【正文快照】: 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口腔科,济南250012楔状缺损改变患牙剩余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应力集中于缺损尖端处牙本质,增加了牙折的风险[1]。临床上深型楔状缺损患牙根管治疗后除了直接充填外,还可采用桩/桩冠修复。有限元分析研究[2-3]表明:根管治疗后深型楔状缺损患牙采用纤维桩和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晴f3;王冬梅;钟群;陈栋;;纤维桩复合树脂修复重度楔状缺损前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30期

2 冯丹丹;祁冬;林雪芬;丁婷婷;汲平;;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模拟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后抗折特性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3 王文亚;傅波;罗华;崔风林;万乾炳;;不同桩核冠修复上颌中切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及应力分析[J];医用生物力学;2014年01期

4 杨文丽;林雪峰;李相如;刘耀鹏;;人工楔状缺损牙颈部硬组织应力分布的有限元接触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2年04期

5 胡建;章非敏;戴宁;李泷杲;顾卫平;马骏驰;;不同厚度上颌中切牙全瓷冠应力分布的有限元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4期

6 朱静;汪黎明;李国强;严柏镛;龚璐璐;丁祖泉;梁展涛;;不同材料充填修复下颌第一前磨牙楔状缺损的应力分析[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7年04期

7 夏荣明,吴小斌;不同深度楔状缺损的应力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玲;徐学群;;3种充填材料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年06期

2 姚蔚;陈维毅;李冰;赵彬;王为;;咬合接触对桩核冠修复后牙体及牙周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7年04期

3 赵凌;杨丽媛;刘翠玲;高旭;;不同修复方法对深型楔状缺损牙应力分布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7年01期

4 邱维炎;;不同牙体预备方法对重度楔状缺损牙体桩核冠修复后抗折特性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6年29期

5 郑灏;查霖;黄健;赵宏惠;吴煜农;安宁;唐子春;;软组织修形电刀在楔状缺损修复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观察[J];口腔医学;2016年09期

6 傅云婷;杜瑞钿;耿发云;李红文;许培武;姜晶;;CAD/CAM氧化锆全瓷与IPS e.max Press铸瓷固定局部义齿修复的临床对比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6年09期

7 孙丽萍;刘文华;王瑞永;;纤维桩联合复合树脂修复穿髓型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6年07期

8 刘佳;邵文俭;周慧;曹欢;;不同龋坏的充填方法在预防继发龋方面的研究进展[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年01期

9 马雅静;李冰;;桩核冠修复的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年01期

10 肖艳;崔云;廖先e,

本文编号:7347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347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