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下颌第一恒磨牙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釉质 牙本质
【摘要】:龋齿、牙髓炎和根尖周炎是口腔临床上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和就诊率较口腔其它疾病高。依据第三次全国性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该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患龋率平均为70.35%,并且牙髓根尖周疾病占口腔内科门诊的就诊率高达60%。下颌第一恒磨牙是口腔内最先萌出的恒牙,有相关研究表明它是口腔中患龋率和接受治疗率最高的牙齿[1]。对于这些口腔临床常见的疾病,为保存患牙,充填术、根管治疗术是口腔常见疾病首选的治疗方法。一个成功的治疗是基于对牙齿解剖的了解,目前较多学者多限于研究牙根的根管数目、根管弯曲度、根管长度等根管解剖形态,但很少有学者通过研究牙冠硬组织的厚度,了解牙冠解剖形态,从而降低充填术导致意外穿髓和根管治疗导致髓底意外穿孔的概率。目前,牙体硬组织的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离体牙切片测量法、二维X线片的测量法、太赫磁波测量法、超声波测量法和螺旋CT测量法等[2-6],但这几种测量方法都存在过于复杂、欠准确等局限性。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主要用于头颌面部的CT,是目前口腔临床工作中最先进的三维影像学检查手段,具有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对牙体硬组织显像佳等优点,能够按1:1的比例重建三维影像,从而广泛的运用于口腔临床医学中[7-9]。随着锥形束CT在口腔临床运用的推广运用,近年来我们累积了大量患者全口牙列的锥形束CT影像学资料数据。这种无任何人为的破坏,并且可获得全口牙列数据,同时可定位定量测量的影像学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牙冠硬组织厚度的一种趋势。目的:1.采用锥形束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2.采用锥形束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3.采用锥形束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在不同牙位之间的差异。通过研究以上指标,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的解剖研究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为临床上指导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以及不同牙位的下颌第一恒磨牙龋病洞形的预备、牙体预备、开髓及探寻根管口过程中防止意外穿髓和髓底穿孔提供相关数据。方法:随机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3-2014年645例患者的下颌第一恒磨牙锥形束CT的原始影像资料,根据年龄分为7个年龄段:6-15岁,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6~岁,其中除了66~岁是45例,其余年龄段均为100例;根据性别分组:男性328位,女性317位;根据牙位分组:左边333颗,右边312颗。测量每颗牙齿髓顶牙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髓底厚度、中央窝到髓顶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结果:1.不同年龄段之间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髓顶牙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髓底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窝至髓室顶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性别之间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髓顶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髓底厚度、中央窝至髓顶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性别的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男性的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底厚度、中央窝至髓顶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显著高于女性。而男性的髓顶釉质厚度、髓室高度显著低于女性。3.不同牙位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髓顶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牙位之间髓底厚度、中央窝至髓顶距离、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则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左边的髓顶釉质厚度、髓室高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显著高于右边,而左边的髓顶牙本质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则显著低于右边。结论:1.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在髓顶牙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髓底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存在明显的增龄性变化。在中央窝至髓室顶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增龄性变化。2.下颌第一恒磨牙的髓顶牙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髓底厚度、中央窝至髓顶厚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的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在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的厚度无明显性别差异。3.下领第一恒磨牙的髓顶牙釉质厚度、髓顶牙本质厚度、髓室高度、近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远中髓角至远中牙面厚度存在明显的牙位差异。在髓底厚度、中央窝至髓顶距离、近中髓角至近中牙面厚度、远中髓角上方牙冠硬组织厚度无明显的牙位差异。
【关键词】:下颌第一恒磨牙 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釉质 牙本质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81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10
- ABSTRACT10-16
- 前言16-18
- 1 材料和方法18-22
- 1.1 临床资料的收集18
- 1.2 扫描设备及扫描方法18
- 1.3 图像的重建和测量18-21
- 1.4 一致性检验21
- 1.5 统计学分析21-22
- 2 结果22-32
- 2.1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22-30
- 2.2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后的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30-31
- 2.3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在不同牙位间的差异31-32
- 3 讨论32-37
- 3.1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增龄性变化33-34
- 3.2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性别差异34-35
- 3.3 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牙位差异35-37
- 全文总结37-39
- 参考文献39-43
- 文献综述43-51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大新;儿童第一恒磨牙拔除后重建咬合关系159例报告[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2年02期
2 侯秋萍;第一恒磨牙早期拔除2例[J];甘肃医药;1994年03期
3 沈素勤,林一南;1389名小学生第一恒磨牙的龋患调查[J];北京口腔医学;1997年04期
4 金巧霞;第一恒磨牙早期拔除的探讨(附51例)[J];浙江实用医学;1997年01期
5 李森,陈传俊,陆建华;牵引青少年第二恒磨牙近中移位替代早失的第一恒磨牙报告[J];安徽医学;1999年01期
6 黄子安;儿童第一恒磨牙拔除后第二恒磨牙前移的临床观察[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2期
7 王改玲,景向东;拔除第一恒磨牙的矫治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8 赵红兵;拔除第一恒磨牙后对第二恒磨牙前移的观察[J];成都医药;2002年05期
9 马树泽,田香;青少年第一恒磨牙拔除时机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3年03期
10 张厚兰,高聘金,闫岩;枣庄市城乡中小学生第一恒磨牙龋患状况调查[J];中国校医;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存晖;陈杰;刘新强;;拔除第一恒磨牙的临床矫治体会——附8例临床病例分析[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2 李先梅;;对120例第一恒磨牙龋病的发生率、病因及预防的探讨[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3 潘乙怀;;上颌第一恒磨牙近中颊根根管治疗临床体会[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顾永春;;X线投射角度对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诊断的影响[A];全国第八次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甘宝霞;孙丹阳;金学慧;;正畸减数第一恒磨牙的矫治体会[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6 甘晓榕;刘玉兰;孙克勤;王小琴;;第一恒磨牙龋病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7 尉信欣;黄优;;谈六龄齿对人体健康的影响[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8 梁睿贞;吴友农;;不同医师探寻离体上颌第一恒磨牙MB2根管口的可靠性评价[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梁睿贞;吴友农;胡明;;手术显微镜用于探寻上颌第一恒磨牙MB2根管口的诊断性试验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波;程敏;蔡家骏;;人胚第一恒磨牙釉质表面超微结构的研究[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萍;儿童换牙异常怎么办[N];中国消费者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永春;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变异的形态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于雪;唐山市7~9岁儿童第一恒磨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邓婕;采用锥形束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3 王鹏越;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病例的初步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11年
4 张菊菊;三种不同加力方式远移上颌第一恒磨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5 任嘉杰;拔除第一恒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俸莎;中国南宁人和老挝万象人上颌第一恒磨牙解剖形态的比较[D];广西医科大学;2014年
7 方冬冬;上颌第一恒磨牙近颊根根管系统解剖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白晓亮;下颌第一恒磨牙舌侧矫治的生物力学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9 胡启慧;第一恒磨牙不同方案正畸治疗后水平向的位置改变及影响因素[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46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46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