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2:21

  本文关键词: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骨性Ⅲ类错(牙合) 鼻中隔软骨 CBCT 上颌骨 生长发育


【摘要】:目的:通过InvivoDental 5.1软件观察骨性Ⅲ类成人和青少年患者鼻中隔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特征,比较骨性Ⅰ、Ⅲ类鼻中隔的特征和差异。材料和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就医的92例(男性38例,女性54例)正畸患者的CBCT影像,并且临床资料完整、CBCT的采集方法一致;成人和青少年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0.40±2.79岁和13.02±0.75岁;根据Steiner分析法,中国人正常(牙合)SNA测量均值:82.8±4.0°,SNA78.8°则为上颌骨发育不足,SNA在78.8~86.8°之间视为上颌骨发育正常,分成两组,骨性Ⅲ类46例(男性18例,女性28例),骨性Ⅰ类46例(男性20例,女性26例)。纳入标准:面部无外伤史;无鼻部手术史;无先天性唇腭裂;鼻中隔无严重偏曲;无上颌正颌手术治疗史。采用美国KaVo公司的KaVo3DeXam计算机锥形束体层拍摄系统,患者坐位,头部直立,使FH平面与地平面相平行,头面部正中线与CBCT扫描设备的投照正中线相一致,固定自然头位,投照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CBCT影像,并在相同条件下对所有研究对象的CBCT影像进行扫描,通过三维分析软件InvivoDental5.1获得头颅三维影像,在三维方向寻找最清晰鼻中隔的正中矢状向断层图片,此时断层截取厚度为2.0mm,分别测量鼻中隔软骨面积、犁骨面积、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鼻中隔的总面积。为避免误差,必须由同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测量所有项目,两周后再次测量,这两次测量数据取平均值,而且面积截取时,点与点之间距离≤2mm。将所测得的数据结果输入SPSS20.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单样本Kolmogorov-Smirnov检验,鼻中隔软骨,犁骨,筛骨垂直板面积,以及总面积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Levene检验,所有数据符合方差齐性。两组数据分别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时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越显著。结果:1.性别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无论是青少年组还是成人组,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2.年龄比较,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大于青少年组(P0.01),但筛骨面积并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Ⅰ类和骨性Ⅲ类中,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都大于青少年组(P0.05),但是骨性Ⅰ类中筛板面积无统计学差异,骨性Ⅲ类中筛板面积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错(牙合)畸形比较,成人组中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小于骨性Ⅰ类(P0.05),筛骨垂直板面积骨性Ⅲ类大于骨性Ⅰ类(P0.05);而青少年组各部分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鼻中隔软骨性别差异:男性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女性;2.鼻中隔软骨的年龄差异:成人组鼻中隔软骨面积大于青少年组,生长发育期后鼻中隔软骨仍存在明显的发育趋势;3.骨性Ⅲ类和骨性Ⅰ类鼻中隔软骨的比较: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面积小于骨性Ⅰ类,生长发育期骨性Ⅲ类鼻中隔软骨发育不如骨性Ⅰ类。提示:对于生长发育期或发育期之后的骨性Ⅲ类患者,如果伴有鼻相关疾病,可能会加重上颌骨发育不足。
【关键词】:骨性Ⅲ类错(牙合) 鼻中隔软骨 CBCT 上颌骨 生长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83.5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2
  • 前言12-13
  • 材料与方法13-15
  • 一、研究对象13-14
  • 二、测量方法14
  • 三、测量项目14-15
  • 四、统计分析方法15
  • 结果15-18
  • 一、鼻中隔软骨面积男性与女性比较15-16
  • 二、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与青少年组比较16-17
  • 三、鼻中隔软骨面积成人组和青少年组中骨性Ⅲ类与骨性Ⅰ类比较17-18
  • 讨论18-21
  • 一、骨性Ⅲ类上颌骨发育不足的病因以及治疗18
  • 二、CBCT的研究进展18-19
  • 三、鼻中隔软骨对上颌骨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19-20
  • 四、鼻中隔软骨对面中部的影响以及鼻通气对面中发育的重要性20
  • 五、本实验不足20-21
  • 结论21-22
  • 典型病例22-35
  • 参考文献35-39
  • 综述39-48
  • 参考文献44-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48-49
  • 致谢49-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树恺;余辉;郑彬;;成年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CT研究[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2期

2 陶庆玲;;多发性梗塞性痴呆的CT研究[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0年11期

3 肖壮伟,林顺发,庄伟端;28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与CT研究[J];广东医学;2000年07期

4 唐春香;张龙江;卢光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CT研究与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3期

5 邱小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与CT研究[J];桂林医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6 余晓龙,,谢利水,曲国正,林益光,程毓华,杨柏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与CT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1996年02期

7 陈金英,王林森;膝关节慢性滑膜炎的CT研究[J];天津医药;2002年10期

8 丁承宗,王建国,刘斌;Ⅱ型糖尿病脑缺血性病变的CT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年02期

9 褚瑞华,徐春福,高丽娟,左胜前,刘布克;假性腰椎间盘膨出的CT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3年04期

10 彭光明,蔡祖龙,陈巨坤;孤立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雄斌;徐继生;马淑英;;1995年10月24日日食效应的电离层CT研究[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曹国洪;许乙凯;许顺良;张敏鸣;吴元魁;段刚;;白血病并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与CT研究[A];2007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陈昕;;应用锥形束CT研究鼻咽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A];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六届二次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疗专业委员会二届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于晓红;刘群;;急性脑出血氙-CT研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变化及药物干预[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丁卫华;李爱国;崔中兴;雷曼;秦俊绒;;混凝土动力损伤CT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3年)[C];2013年

6 王亚宁;时高峰;杜煜;;肾上腺结节的能谱CT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唐俊军;吴元佐;;正常成人甲状腺的CT研究及临床意义[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8 严志汉;虞志康;许崇永;程建敏;;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价的CT研究进展[A];2005年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张雪哲;王武;卢延;黄振国;洪闻;尚燕宁;任安;;SARS胸部表现和并发症的CT研究[A];华北五省市区及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防治SAR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唐俊军;吴元佐;;正常成人甲状腺的CT研究及临床意义[A];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CMIT-2004)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罗德红;鼻咽癌的CT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2 张宁;内窥频域光学相干CT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刘跃跃;肺段解剖的CT研究及其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D];苏州大学;2015年

2 杨晓凯;汉族与维吾尔族男性胸腰段椎弓根应用解剖的CT研究及其临床意义[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3 张玉婷;胰腺原发肿瘤的能谱CT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秦福兵;磨玻璃密度肺结节的CT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5 唐天琪;骨性Ⅲ类错(牙合)鼻中隔特征的锥形束CT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6 梁久平;腮腺肿块的常规与灌注CT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杨雄明;鼻腔的CT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于淼淼;无症状人群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双源CT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2年

9 刘彦文;混凝土力学行为的CT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87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7887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b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