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艾滋病人群的社会认同转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01:02
本文关键词:乡村艾滋病人群的社会认同转变研究
【摘要】:社会认同的成功建构对于个人融入社会生活,维护个人的本体性安全,防止本体性焦虑,确立生活和道德的方向感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但社会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社会认同是在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社会关系基础上的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如果发生变化,社会认同亦会随之发生变化,本文就基于此理论基础展开文章的研究内容。 社会关系只有在利益底线面前才会得以本质性的体现,乡村艾滋病事件的发生,使乡村社会关系在利益机制的作用下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本文以乡村艾滋病人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实证主义与建构主义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旨在探寻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认同在关系变迁下是如何发生转变,以及转变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以便在此基础上透视乡村农民的社会认同转变的实质。 文章第二部分梳理了有关社会认同的相关理论以及国内已有的乡村农民的社会认同研究,发现已有的对乡村农民社会认同的研究主要是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这两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已有研究的缺憾后提出本文选择乡村艾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认同转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村庄(制度)身份认同向艾滋病人身份转变、对集体认同程度由强变弱、传统文化认同向艾滋病群体亚文化认同转变以及“自己人”认同圈的变化等几个方面。 文章的第四部分探讨了乡村艾滋病人做出上述认同转变呈现出的具体特点。本文认为转变的基础是因为乡村社会关系日益利益化;其次,在做出转变的过程的中,有乡村艾滋病人化被动适应为主动选择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最后,做出认同转变的关键在于重获地位、正常生活的目标动力。但是,在转变社会认同的过程中,也会有发生认同偏离带来的不利影响。 文章最后一部分得出本文通过个案分析得出乡村农民认同转变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认同对象选择的工具化倾向、认同范围内卷化和层次变得简单、同时存在在对利益认同和村庄公共价值和规则认同之间的矛盾。针对上述认同转变给乡村农民和村庄秩序可能带来的问题,本文建议协调乡村利益关系,重塑乡村农民社会认同和再建符合乡村农民实际和需要的组织体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1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成兵,吴玉军;虚拟社会与当代认同危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吴玉锋;“双重弱势群体”:对爱滋病人及感染者生存状况的描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徐晓军;;病情与人情:乡村艾滋病人的双重压力与自杀风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杨海龙;楚燕洁;;失地农民社会认同问题比较研究——以长春三类失地农民调查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年09期
5 蔡志强;;认同、信任和宽容:危机治理的重要社会资本[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5期
6 秦广强;张娟娟;;艾滋病歧视、排斥及消解策略研究——基于艾滋病感染者所处社会环境类型的比较分析[J];青年探索;2008年03期
7 徐晓军;祝丽花;;“弱组织”状态下乡村集体行动的产生逻辑——以鄂东某村艾滋病人的集体行动为例[J];青年研究;2008年10期
8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9 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年05期
10 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J];社会学研究;2005年03期
,本文编号:1173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17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