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辽宁省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8 02:02

  本文关键词:辽宁省50岁以上人群艾滋病疫情特点及流行因素分析 出处:《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艾滋病 中老年人 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辽宁省≥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及流行特征,为针对性地开展该人群的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1993-2014年≥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报告资料,对病例分布特点、传播途径构成及样本来源等进行分析。结果 1993-2014年辽宁省共报告≥50岁HIV/AIDS 1 502例,占全省总报告病例16.44%。沈阳、大连、鞍山报告数最多。以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6.02:1;年龄以50~64岁为主,占76.76%;婚姻状况以离异或丧偶为主,占49.13%;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4.18%;样本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检测,占70.11%;91.74%的病例经性传播感染。结论辽宁省≥50岁人群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应针对中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地防控措施,降低中老年人群艾滋病感染风险。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IV / AIDS in Liaoning Province, more than 50 peopl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eople to carry out AID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Methods the AIDS epidemic report data in people aged 50 or 1993-2014 years in Liaoning Provinc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ses and the dissemination way and sample source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1993-2014 in Liaoning province reported a total of more than 50 years old and 1502 cases of HIV/AIDS, accounting for the province's total 16.44% cases report. The number of reports in Shenyang, Dalian and Anshan is the most. Male dominated, male to female ratio 6.02:1, age 50~64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76.76%, marital status was divorced or widowed, accounted for 49.13%,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accounted for 64.18%, samples were mainly from medical institutions accounted for 70.11%, 91.74% of cases were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Conclusi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IDS epidemic in Liaoning province people aged 50 years or over quickly,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take 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risk of HIV infection in the elderly.
【作者单位】: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与性传播疾病防制所;
【分类号】:R512.91;R181.3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15~49岁人群是艾滋病感染的高危及主要人群,而并未将≥50岁人群看作艾滋病相关的重点人群,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该年龄组人群遭受艾滋病的威胁日益增加,从2006-2009年,我国每年报告的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HIV/AIDS)中,≥50岁年龄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从7.8%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国创,黄俭;新郑市艾滋病疫情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2期

2 goldenpanda;;爱滋病防治“线”场目击[J];电脑采购周刊;2001年47期

3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年01期

4 ;动员各方面力量遏制艾滋病蔓延[J];WTO经济导刊;2003年01期

5 王毅;曾光:现有措施不足以控制艾滋病流行[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3年22期

6 仇勇 ,崔鹏;中国防治艾滋病走向透明化[J];中国新时代;2004年10期

7 孟蕾,刘新凤,石林,余爱玲,王炳涛,郁华,张小清,赵煜君,席沧海;甘肃省艾滋病实验室的网络化建设及管理[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6期

8 俞梅华;湖州市1998-2004年艾滋病流行特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年05期

9 羊海涛;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措施[J];江苏卫生保健;2005年01期

10 石天明;孔灿;马国胜;;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锐;周知祥;魏平;;在献血者招募活动中防治艾滋病的宣传[A];中国输血协会第四届输血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尚云川;;四川藏区艾滋病防治对策研究[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3 曾毅;;宣传教育与干预是控制艾滋病流行的主要策略[A];中华预防医学会纪念卫生防疫体系建立50周年暨公共卫生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维宁;;保护女性健康,阻止性病、艾滋病的流行[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5 朱琪;;微生物杀灭剂用于预防艾滋病性传播的重要意义[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赵立庆;鲁建波;张应留;李孝安;李连学;李富荣;普学云;赵金仙;陈良;;公共娱乐场所高危女性STD/AIDS基线调查分析[A];玉溪市第三届性病、皮肤病学术交流会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薛惠娟;从自身做起防治艾滋病[N];河北日报;2003年

2 见习记者  李稹;我市召开防艾滋病性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N];杭州日报;2006年

3 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省安;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N];铜川日报;2006年

4 李如一;远离艾滋,全社会的责任[N];伊犁日报(汉);2006年

5 ;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6 李锦邋本报记者 李娜 李文瑶;健康生活 预防艾滋[N];吉林日报;2007年

7 云检;云南口岸艾滋病检出率夺得三连冠[N];中国国门时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余海蓉 通讯员 陈琳 蒋丽娟 党姣;深圳构筑全社会参与艾滋病防控体系[N];深圳特区报;2008年

9 潘从武;乌鲁木齐专家建议婚前强制“艾检”[N];中国社会报;2008年

10 李峰;我省部署今年艾滋病性病防控工作[N];青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南;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责任[D];中南大学;2010年

2 Walid Bin Hosain;中国与孟加拉国艾滋病预防策略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成刚;我国艾滋病防治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利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陈品一;基于艾滋病时空数据的防治效果综合评价模型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5 陈超然;青春期艾滋病孤儿污名应对与创伤后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卫;河南农村艾滋病防治模式与效果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杜建伟;海南省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高一飞;滇西某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沿线的艾滋病风险与人口流动[D];中山大学;2008年

9 张燕;中国西部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暴露前预防用药的知晓及使用意愿动机模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10 王俊杰;动力学模型在我国艾滋病五类高危人群传播规律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本文编号:1344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344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