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
本文关键词: 医用臭氧 细菌 杀菌作用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研究医用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杀灭作用,为医用臭氧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实验菌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于无菌生理盐水中制备菌悬液,麦氏比浊法调整含菌量,以不同浓度医用臭氧在不同时间点分别作用于两种菌悬液,计算两种细菌的杀灭率。结果不同浓度医用臭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均有较高的杀灭率,浓度越高对细菌的杀灭率越高(F=5278.00,3293.26,5743.73,P0.05);同一医用臭氧浓度作用下,随着作用时间延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杀灭率均显著提高,作用时间大于或等于10min时,两种细菌的杀灭率均为100%。结论一定浓度下医用臭氧作用10min以上可有效杀灭体外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提示可在允许条件下,通过提高医用臭氧浓度及作用时间,增强杀菌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killing effect of medical ozone on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dical ozone. Mak's turbidimetric method was used to adjust the bacterial content, and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edical ozone acted on two kinds of bacteria suspensions at different time points. Results the killing r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was higher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edical ozone. The higher the concentration of ozone was, the higher the killing rate of bacteria was. The killing r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prolongation of the action time, and the killing rate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the action time was more than 10 min. Conclusion Medical ozone can effectively kill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Escherichia coli in vitro under a certain concentration of medical ozone for more than 10 minutes, suggesting that the concentration and time of medical ozone can be increased under the permitted conditions. Enhance bactericidal effect.
【作者单位】: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151051501000079)
【分类号】:R1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碧;新型隐球菌Alcian blue显示法[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2期
2 肖光夏,张雅萍,刘明政,王德旺;重度呼吸道蒸气烧伤实验研究之五——从肺组织细菌定量看肺部感染发生时间[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3 周善章,艾亿玲,彭高生;重度呼吸道蒸气烧伤实验研究之六——呼吸道烧伤犬早期的优势病原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80年04期
4 李瑞成;饮食与长寿[J];食品科学;1980年06期
5 吴信法;鲎血滴度[J];食品科学;1980年11期
6 阎桂华,甄永苏,余兰香,薛玉川,王诚德;小鼠实验性肾上行性大肠杆菌感染及治疗[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0年03期
7 焦瑞身;质体与次级代谢调控[J];中国抗生素杂志;1980年04期
8 龚旭龄;常用抗菌素的作用机理[J];重庆医学;1980年05期
9 潘碧珍 ,黄孝平;不能食用病死毒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肉品[J];中国食品;1980年07期
10 殷绥亚;防止组织培养中污染的技术措施[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198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昀;;分子系统学与古生物学结合推断真核生物的进化谱系[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唐永红;何永红;谭石慈;邢达;;植物在应激反应中的超微弱发光[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胡天惠;贝泠;钱忠明;沈恂;;嗜中性白细胞胞内微丝解聚程度与细胞膜表面甲酰基短肽受体表达的关系研究[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4 童雄;孙永贵;;微生物浸出难浸黄铜矿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程光胜;;前途无限的发酵工程[A];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6 梁继农;;生理性病害发生特点与田间诊断[A];江苏省植物病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徐方;康保华;王冬娜;;109例先天性畸形病因及临床分析[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8 司鸿章;;化脓性中耳炎中药外治法近况[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9 姜永丽;姜秀琴;刘仁和;;大佛喉露治疗咽喉炎的疗效观察[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10 曲云英;王运平;邱世翠;李波清;亢国英;陈金荣;刘希琴;刘同慎;付志强;;烧伤湿润膏机理实验研究之一[A];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于海霞;饮水机:你家定期清洗吗?[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郭明波/译;“喂喂我吧!”机器人也要吃![N];北京科技报;2000年
3 黄兴;环保型易分解塑料包装新材料受欢迎[N];中国包装报;2000年
4 张兴华;饮甘露·浴冷水·摩肌肤[N];中国电力报;2000年
5 ;熊猫集团推出冷触媒空调[N];中国电子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张泓冰;纳米家电向我们走来[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石太能;食物疗法的新发现[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木华;看清自来水的“体检”报告[N];中国改革报;2000年
9 黄筱声;TBHQ抗氧化剂在方便面中的功效[N];中国化工报;2000年
10 赵国英;熵,与全球环境恶化[N];中国环境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闵小波;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基础理论及工艺研究[D];中南大学;2000年
2 邱业先;红壤稻田脲酶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0年
3 殷士学;淹水土壤中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张春晖;中国优良酒类酒球菌(Oenococcus oeni)的分离筛选及苹果酸—乳酸发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5 陈卫良;抗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拮抗物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李笑梅;全口义齿上颌钛制腭托的临床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7 范雄林;结核分枝杆菌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学特性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纪宗玲;人era基因的表达分布及其功能的相关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9 周艳春;人CD7 cDNA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10 张克斌;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组学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晁龙军;冰核细菌发酵工艺的优化及其动力学的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2 欧z延,
本文编号:1518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518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