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粤东地区蚊虫及其天敌台湾小划蝽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5 09:14

  本文选题:蚊科 切入点:台湾小划蝽 出处:《汕头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 广东省是蚊媒性疾病高发区,掌握蚊虫区系资料,对于蚊媒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目前粤东地区蚊虫区系资料少而陈旧,可参考的记载不确切,记录不规范,为掌握蚊虫基本情况,对粤东地区蚊种进行调查,调查中发现一种蚊幼虫天敌,经鉴定为台湾小划蝽(Micronecta formosana Matsumura),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蝎蝽下目(Nepomorpha)、划蝽科(Corixidae)、小划蝽属(Micronecta)的昆虫。GenBank数据库检索没有关于台湾小划蝽基因序列的信息,而且划蝽科的进化地位以及蝎蝽下目各科之间的进化关系仍有争议。 本研究主要对广东省粤东地区蚊虫种类及分布进行调查,同时探索台湾小划蝽作为新的蚊虫生物防治物种的应用潜力、台湾小划蝽及其所属的划蝽科的进化地位、蝎蝽下目各科之间的进化关系。 蚊虫传播疾病能力与唾液腺密切相关,不同蚊种传播疾病能力不同,蚊虫唾液为蚊传播疾病之病原体载体。本研究以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作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蚊虫传播疾病与唾液腺蛋白之间的关系。 实验方法 (1)本研究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期间,于广东省粤东地区8个采集中心,进行14次野外采集蚊幼虫和蛹,幼虫和蛹带回实验室饲养,成蚊制备针插标本、雄蚊尾器和四龄幼虫制备玻片标本,主要根据四龄幼虫和成蚊进行蚊种鉴定。 (2)实验室观察台湾小划蝽其对韦氏库蚊(Culex. wilfedi Edwards)、乳点伊蚊(Aedes.macfarlanei Colless)和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Skuse)不同蚊龄幼虫捕食偏好和捕食能力。同时于实验室内观察台湾小划蝽在河水、河水稀释液和孳生地水等不同水体中的生存能力。 (3)PCR扩增台湾小划蝽核糖体基因(18S rDNA和28S rDNA),利用MAGE 4.0对台湾小划蝽和NCBI上可利用的蝎蝽下目11个科的43个物种和2个外群物种(Mesovelia furcata Mulsant and Rey和Saldula saltatoria Linnaeus),依据28S rRNA序列特征构建分子进化树。 (4)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成蚊唾液腺蛋白种间差别和性别差别进行差异蛋白分析。 结果 (1)本调查共发现10种蚊虫:致倦库蚊(Cx.pipiens quinque fasciatus Say)、类迷走库蚊( Cx.torrentium Martini )、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 Giles )、白胸库蚊(Cx.pallidothorax Theobald)、薛氏库蚊(Cx.shebbearei Barraud)、韦氏库蚊、白纹伊蚊、乳点伊蚊、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 Coquillett)和褐尾路蚊(Lutzia fuscanus Wiedemann)。其中白纹伊蚊采集频率最高为11/14,其次为骚扰阿蚊7/14和褐尾路蚊6/14。 (2)台湾小划蝽捕食习性特异,通常轮番攻击或多只围捕蚊幼虫,24 h捕食观察:台湾小划蝽对韦氏库蚊捕食能力强于对乳点伊蚊的捕食能力(P0.017)。但是,对韦氏库蚊捕食能力与对白纹伊蚊的捕食能力无差异、对白纹伊蚊的捕食能力与对乳点伊蚊的捕食能力也无差异(P0.017);对1~2龄蚊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对3~4龄幼虫和蛹的捕食能力(分别为P0.003和P0.017),对3~4龄蚊幼虫的捕食能力和对蛹的捕食能力无差异。台湾小划蝽在10-4、10-3、10-2、10-1河水稀释液与孳生地水中生存能力无差别(P0.05),在河水原液与与孳生地水中生存能力有差别(P0.05)。 (3)PCR扩增台湾小划蝽1段18S rDNA和2段28S rDNA核糖体序列,GenBank序列号分别为:HM038007、HM038008和HM038009。分子进化分析显示台湾小划蝽与Diaprepocoris barycephalus Kirkaldy同源性最高(92.8%)。划蝽科与盖蝽科和潜蝽科为姊妹群关系。蝎蝽下目下11个科可归为6个总科,其中划蝽科归为划蝽总科、盖蝽科和潜蝽科归为潜蝽总科、鞘喙蝽科和仰蝽科归为仰蝽总科、涉水蝽科和蚤蝽科归为涉水蝽总科、蜍蝽科和蟾蝽科归为蜍蝽总科、负蝽科和蝎蝽科归为蝎蝽总科。 (4)唾液腺蛋白分析: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白纹伊蚊成蚊有8个唾液腺蛋白是雌蚊特有的,其中3个蛋白也存在于骚扰阿蚊中雌蚊唾液腺,其余5个唾液腺蛋白只存在于白纹伊蚊雌蚊唾液腺。 结论 (1)本调查对粤东地区蚊虫的种类和分布增加了新的资料,并发现3种广东省未记录蚊种。调查显示:白纹伊蚊、骚扰阿蚊和褐尾路蚊为汕头地区的居民区优势蚊种。采集到的重要传播疾病媒介有白纹伊蚊(登革热与基孔肯亚媒介等)、致倦库蚊(淋巴丝虫病和日本脑炎)、三带喙库蚊(日本脑炎)和骚扰阿蚊(犬恶丝虫病),这提示我们要加大对粤东地区以上蚊媒疾病的预防和监测力度。 (2)野外和实验室观察均证明:台湾小划蝽对不同种和不同龄期蚊虫均有捕食能力,在而且在不同水体中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对蚊虫生物防治具有一定价值。 (3)划蝽科与盖蝽科和潜蝽科为姊妹群关系。蝎蝽下目中争议较多的四个科:涉水蝽科、盖蝽科、鞘喙蝽科和蚤蝽科。本研究支持涉水蝽科仍属于蝎蝽下目,蚤蝽科属于蚤蝽总科,盖蝽科和潜蝽科属于潜蝽总科,鞘喙蝽科与仰蝽科归为仰蝽总科。 (4)推测仅存在于白纹伊蚊雌蚊唾液腺的5个特异蛋白可能在登革热、基孔肯亚病等伊蚊传播疾病中发挥作用。存在于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中雌蚊唾液腺的3个蛋白可能是雌蚊吸血的分子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汕头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18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林,施华芳,刘丽华,俞永新,自登云,李兆祥,张天寿,崔五全,王志伟,国正鸣,李新年,甲利;从云南省蝙蝠中分离基孔肯雅病毒及血清抗体调查[J];病毒学报;1989年01期

2 李蕾,梁国栋,李富胜,周国林,付士红,何海怀,金奇,侯云德;XJ-160病毒为辛德毕斯病毒新亚型[J];病毒学报;2000年02期

3 李晓宇,宋宏,付士红,王环宇,俞永新,董关木,陶三菊,陈端,Ichiro Kurane,梁国栋;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J];病毒学报;2004年03期

4 翟友刚;王焕琴;付士红;梁国栋;;我国分离的盖塔病毒衣壳蛋白基因和3′非翻译区分子特征研究[J];病毒学报;2007年04期

5 张海林,自登云,龚正达;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地方病通报;1999年03期

6 陈新泽;;汕头地区历年疟疾流行特点分析[J];广东医学;1996年03期

7 吴培标;刘少群;杨少逵;王小英;许奕涛;;潮州市2008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J];华南预防医学;2009年06期

8 黄平和,陈邦仕,邓丽;揭阳市登革热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附52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4年03期

9 陈振光,黄祥瑞,林荷,张茂银,马传和,杜峻华,钟建平;福建省首次发现辛德毕斯病毒感染[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金立群,骆建民,许世锷,苏龙;汕头市鉜石风景区及其周边地区蚊虫种类及生境调查(Diptera:Culicidae)[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15696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5696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