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沙门氏菌监测情况分析
本文选题:沙门氏菌 + 食源性疾病 ; 参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7年08期
【摘要】:目的研究2015和2016年河南省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沙门氏菌的感染情况、血清型分布、病因性食品来源和耐药趋势。方法从河南省15家哨点医院中,采集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人5 720份暴露食品信息,从粪便中分离到221株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分型、耐药性研究和相关的病因性食品溯源等研究,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 221株沙门氏菌血清学以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汤卜逊沙门氏菌为主导菌型,且广泛分布于46个血清型,菌型呈现多态性分布;可疑病因性食品的种类以乳与乳制品和肉与肉制品为主;在11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试验中,沙门氏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圬、氯霉素和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4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下降(P0.05),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敏感率下降(P0.01),只有对环丙沙星、萘啶酸和庆大霉素的敏感率下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肉与肉制品的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抗生素药物使用的管理力度,加强沙门氏菌疾病和耐药性的主动监测,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salmonella infection, distribution of serotype, food origin and drug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foodborne diseases in Henan Province in 2015 and 2016. Methods from 15 sentinel hospitals in Henan Province, 5 720 exposed foo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ase definition. 221 strains of salmonella were isolated from feces. The serotyping, drug resistance and related etiological food traceability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among 221 Salmonella strains, Salmonella enteritis, Salmonella typhimurium and Salmonella Thompsonii were the dominant serotypes, and we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46 serotypes. The main types of suspected etiological foods were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and meat and meat products. In drug sensitivity tests of 11 antibiotics, salmonella was resistant to cefoxitin, ceftiao masonry, The sensitivity of chloramphenicol and trimethoprim / sulfamethoxazole decreased to Ceftazidime, ampicillin, tetracycline and ampicillin / sulbactam. The sensitivity of nalidic acid and gentamycin was not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0.05). Conclusion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market supervision of meat and meat products,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antibiotic drug use, strengthen the active monitoring of Salmonella disease and drug resistance,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s.
【作者单位】: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No.162102310310)~~
【分类号】:R18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惠敏;食品安全性和食源性疾病[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1年04期
2 刘秀英;全球食源性疾病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年04期
3 罗茂凰;食品安全和食源性疾病[J];口岸卫生控制;2003年03期
4 敖志雄,林晶,金乐君,洪荣涛;一起由织纹螺引发的食源性疾病的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5 蒋月荣;营养上警惕食源性疾病[J];中国保安;2004年06期
6 王国红;抓好家宴业管理,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J];江苏卫生保健;2004年01期
7 罗建忠;新疆三种食源性疾病及其防治概况[J];地方病通报;2004年02期
8 杨建秀;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J];热带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9 屠宇平;美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报告[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10 于辉,孔令达,李雪;食源性疾病与人类健康[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4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智成;;试论食源性疾病报告、举报或投诉的登记受理[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廖兴广;;常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及进展[A];2009年卫生检验新技术学术研讨会会刊[C];2009年
3 焦新安;;食源性疾病:兽医公共卫生的新挑战[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公共卫生学分会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方泽珊;;预防和监督食源性疾病的方法学分析[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国雄;;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6 黄金林;潘志明;焦新安;;食源性人兽共患细菌病及其控制对策[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苏应雄;叶庆临;杨得华;;学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A];2007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资料汇编[C];2007年
8 侯为道;傅小鲁;;影响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及监测与控制进展[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黄裕庚;林玲;;食品安全与控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10 李泰然;;从2001年我国食物中毒发生报告看我国食源性疾病现状[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十八期):食品安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薇 魏公铭;食源性疾病——全球食品安全头号杀手[N];中国食品报;2012年
2 记者 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郭敏;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王乐;公众食品安全意识薄弱 我国食源性疾病高发[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吴永宁;吹响警惕“食源性疾病”的号角[N];中国医药报;2007年
6 王君平;密切关注地震灾区食源性疾病[N];中国社会报;2008年
7 吴一福;谈食源性疾病的危害[N];中国医药报;2001年
8 记者 吕静;食源性疾病实现四级网络直报[N];本溪日报;2010年
9 新华;食源性疾病正不断增长[N];江苏经济报;2002年
10 吴一福;食源性疾病——健康的最大威胁[N];西安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咏梅;食源性疾病分类系统的建立及成都市食源性疾病现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谷传玲;食源性疾病经济损失评价方法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3 吕静;卢湾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D];复旦大学;2012年
4 付竹霓;食源性疾病微生物的三模块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5 许皓;桐乡市社区人群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分析及对策探讨[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33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833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