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本文选题:食物中毒 + 流行病学分析 ; 参考:《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4年03期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2年北京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2年北京市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收集到的所有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2年北京市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85起,发病1 268人,死亡1人。食物中毒发病高峰集中在7~9月,报告事件数量最多的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1.18%(35/85),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要致病微生物;报告发病人数最多的是植物性食物中毒,占42.19%(535/1 268),主要为扁豆中毒。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为食物中毒的高发场所,分别占40.00%(34/85)和30.59%(26/85)。结论北京市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应以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等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和扁豆中毒为主,防控重点场所为集体食堂和餐饮服务单位,针对重点人群开展食品安全的健康教育,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ood poisoning events in Beijing from 2010 to 2012,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food poisoning. Methods all food poisoning events collected by Beijing Foodborne Disease report system from 2010 to 2012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Results from 2010 to 2012, 85 cases of food poisoning were reported in Beijing, with 1 268 cases and 1 death. The peak incidence of food poisoning was from July to September. The largest number of reported incidents was microbial food poisoning, accounting for 41.18% of 35 / 85%.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was the main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and the most reported cases were plant food poisoning. Accounting for 42.19% 535 / 1268%, mainly lentils poisoning. The canteens and catering service units are the places with high incidence of food poisoning, accounting for 40.004 / 85 / 85) and 30.5959 / 85 / 8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y of food poisoning in Beijing should be to reduce microbial food poisoning such as Vibrio parahaemolyticus and lentil poisoning. The ma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lace is collective canteen and catering service unit. Health education on food safety should be carried out for key popula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ood poisoning.
【作者单位】: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分类号】:R181.3;R155.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金连梅;李群;;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09年06期
2 张昕;王子军;冉陆;;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0年05期
3 丁小磊;;2002-2012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特征分析及预防措施探讨[J];江苏预防医学;2013年04期
4 吕宇;刘祖阳;兰真;许毅;林黎;吴婷;;四川省2010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文垒;张沛;;有毒动植物食物的中毒现状及预防措施[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2 谢伟;周建孟;曹红宇;黄丹;;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年03期
3 潘柳波;王舟;黄薇;张锦周;;2006-2008年深圳市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年05期
4 于传宁;汪思顺;周亚娟;刘怡娅;朱姝;;2004—2011年贵州省食源性疾病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2012年06期
5 高飞;尹冀源;苏华;王晓平;吴群红;;黑龙江省2004-2012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年04期
6 林金丽;徐灼均;李少梅;林小葵;李玉萍;;64例食物中毒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年20期
7 何景阳;;2005—2009年河南省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8 赵艳荣;王臻;刘碧瑶;曾蓓蓓;陈慧萍;蒋庭魁;;2006-2011年浙江省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和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4期
9 刘碧瑶;徐旭卿;王臻;陈慧萍;赵艳荣;蒋庭魁;;2005-2010年浙江省网络直报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2年05期
10 陈翠珍;;我国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研究概况[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Analysis on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hinese Food Enterprises[A];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蒋政纲;海安县人群安全食用河豚鱼的KAP调查[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锦泓;湖南省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金连梅;李群;;2004-2007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09年06期
2 张昕;王子军;冉陆;;2008年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食物中毒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0年05期
3 谭兆营;金辉;;江苏省2006—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2年05期
4 陈坤才;毛新武;景钦隆;刘建平;李海麟;;广州市2008年食物中毒监测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9年11期
5 程景民;卢祖洵;;2000~2004年我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婷婷;;2002-2011年全国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7 陈君石;食品安全——中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年08期
8 谢伟;周建孟;;2007—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分析及防控对策[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秀桂,蒋震羚,吕素玲,王红,车光,陆武韬;广西部分地区食源性疾病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广西预防医学;2003年04期
2 吴蜀豫 ,冉陆;WHO食源性疾病与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监测培训班纪要[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3年02期
3 林f清,吴晶文;目前食品污染问题与防制探讨[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4 唐振柱;李秀桂;黄林;蒋震羚;吕素玲;黄兆勇;方志峰;杨娟;王红;车光;;2002~2004年广西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5 沈月华;吴晓芳;程平庆;;湖州市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6年01期
6 骆海朋;陈倩;;应用PCR方法对生鸡肉中分离到的空肠弯曲菌进行鉴定[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年02期
7 邵玉兰;何德辉;杨素君;麦婉湘;;2006年贵港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01期
8 周建平;;襄樊市肉食品大肠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9 张鸿斌;左翠瑛;;湖北省黄石市6类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年04期
10 余红;封会茹;赵伟;董晓根;;北京市丰台区公共餐饮业直接入口食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艳;陈倩;张正;;北京2008年奥运会相关餐饮业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分析[A];北京市营养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膳食与健康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志勇;高东微;易敏英;王志强;凌莉;;我国华南地区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分布规律研究[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小春;陈慧燕;章乐怡;李毅;王良怀;洪程基;吴跃进;;温州地区食源性致病菌污染调查[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王素英;申江;;微生物污染及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A];第3届中国食品冷藏链新设备、新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孙力军;王雅玲;陈宏;;芽孢杆菌抗菌肽应用于海产品安全控制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策略[A];“食品加工与安全”学术研讨会暨2010年广东省食品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陈卫国;汪垂章;张建民;金莞尔;王文英;于丽莉;杨瑞军;叶承华;;2002-2004年衢州市食源性致病菌监测[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7 林升清;;福建省食品卫生学科发展报告[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8 李郁;魏建忠;王桂军;;李斯特菌与食品安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严卫星;李凤琴;;食品卫生学[A];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10 刘桂华;刘红晶;于颖欣;吕忠江;金泰山;王鹏;黄鑫;赵玉洁;;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方法研究[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8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李玉洁;我市完成上半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N];张掖日报;2011年
2 魏小刚;我国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取得新突破[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记者 梁晓 通讯员 高世博 卢yN舟;我市完成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检验[N];郑州日报;2011年
4 记者 张淑会 实习生 马虹;农田到餐桌将实施全程监测[N];河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胡应翔;贯彻新法 严格把关[N];中国食品报;2011年
6 记者 胡晓云;食品中57种化学物质受到监测[N];健康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郑俊彦;购买食品切勿“以貌取人”[N];东莞日报;2008年
8 陈琼;吉林将建食品污染监测网络[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9 胡杨;小心食品中的抗生素[N];光明日报;2001年
10 WHO驻华代表处 Lee博士;国际食源性疾病现状与对策[N];健康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余水静;食源性致病菌特异性靶点发掘系统及数据库的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孙智勇;食源性致病菌高通量悬浮芯片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2年
3 邱驰;影响食品安全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与风险分析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8年
4 毛雪丹;2003-2008年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疾病负担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5 巢国祥;副溶血性弧菌传播特征、O3:K6流行克隆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多位点序列种群遗传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鲁曦;低剂量抗生素刺激条件下耐药基因水平传播的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春霞;应用红外光谱法区分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2 李毅;温州地区食品中五种主要致病菌的调查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旭;三种食源性致病菌的LAMP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4 孙鸿燕;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吉林大学;2011年
5 苏裕心;几种食源性致病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雅莉;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2年
7 范宏英;水体污染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PCR分子检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聂萌;通用芯片技术检测和鉴定食源致病菌方法的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9 高爽;运用寡核苷酸芯片鉴定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技术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巢国祥;扬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现状、耐药特性和关键控制点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7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837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