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城乡居民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现状调查
本文选题:城乡居民 + 慢性病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15期
【摘要】:目的了解广西城乡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现状,为制定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对3 599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水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人群超重率、肥胖率、中心性肥胖率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0.6%、5.7%、21.8%、27.9%、7.1%、5.0%、10.1%、46.2%、3.8%;人群现在每日吸烟率、危险饮酒率、有害饮酒率分别为22.8%、7.0%、5.6%。膳食结构不合理,禽畜肉类动物性食物摄入量偏高,其他食物仍较低;盐及烹调油人均每日摄入量分别为10.19克及42.27克。居民能保持经常锻炼的比例仅为9.7%。结论慢性病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应从控制体重、血压、血糖以及控烟、饮食和运动等干预入手,以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amo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Guangxi,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formulat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for health related behaviors. Methods by means of multi-stage stratified random cluster sampling, the prevalence level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nd their risk factors in 3 599 residents aged 18 and above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central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diabe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hypertriglyceridemia, low density lipoproteinemia, The prevalence rate of high an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emia was 20.6 and 5.70.27.97.1and 5.010.1and 46.23.8.The daily smoking rate, dangerous drinking rate and harmful drinking rate of the crowd were 22.87.0and 5.6. respectively. The intake of livestock meat and animal food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foods, and the daily intake of salt and cooking oil were 10.19 and 42.27 grams,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s who can maintain regular exercise is only 9.7.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poor lifestyle. The intervention of controlling body weight,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smoking control, diet and exercise should be taken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chronic diseases.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慢性病综合干预项目
【分类号】:R181.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斯崇文;我国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流行趋势[J];学会;1998年01期
2 苏云普,冯石献,贺丽君,陈建设;河南省疟疾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3 朱士新,傅纪胜,陆秋明,郑建中,程和健,吴吉庆,鲁迎峰,朱莉,张殿,赵坤元;昆山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1年01期
4 张会孝;强军;张瑞;;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及思考[J];旅行医学科学;2004年04期
5 陈荣华;李晓南;;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现状、远期影响和对策[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年06期
6 刘利英;张明清;卢晓红;;北京市怀柔区养殖人员布鲁杆菌病流行现状与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7年07期
7 肖义泽;;云南省慢性病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对策[J];卫生软科学;2007年02期
8 廖立菊;;奉新县2006—2008年性病流行状况及应对措施[J];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斯崇文;我国主要传染病的流行现状及流行趋势[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7年10期
10 林玉娣,缪小兰;无锡市城郊结合部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现状[J];江苏卫生保健;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保臣;薛廷伍;于涛;;狂犬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及其防控[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犬学分会第十二次全国养犬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莉娜;陈健尔;张涛;崔军;高巍;蔡翔;;宁波市居民慢性病流行状况调查分析[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罗廷荣;;广西狂犬病流行现状[A];2010全国狂犬病防控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王占东;;新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控制对策[A];全国铁路第五届疾病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仪;周晓农;;媒传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监测[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翠阁;徐玉珍;刘红颖;;凉山州猪囊虫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7 才学鹏;丁军涛;骆学农;景志忠;郑亚东;;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龚晓英;龚震宇;邹亚洲;钟建跃;;衢州市乙肝流行现状与分析[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九卷 预防分卷)[C];2006年
9 俞云松;;超级耐药细菌流行现状及治疗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方悦怡;骆雄才;吴军;黄少玉;林荣幸;张启明;阮彩文;;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新;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呈上升趋势[N];保健时报;2006年
2 嵇旭东;艾滋病疫苗问世还须过两关[N];大众卫生报;2006年
3 晓康;警惕动物源性疾病[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4 许晓岚邋王瑞芳;卫生厅部署手足口病防控工作[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5 记者 蒋炜宁;四种慢性病侵蚀宁波人健康[N];宁波日报;2005年
6 记者 王拥;我市组织干部观看艾滋病防治形势与任务报告会[N];安康日报;2006年
7 小唐;卫生部明后两年调查全国结核病耐药性[N];大众科技报;2006年
8 赵敏;安全套 保安全[N];健康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张渊;关注艾滋病,,让我们携手同行[N];酒泉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张俐俐;省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赴孝宣讲[N];孝感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建琼;湖北省主要出生缺陷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平;实施乙型肝炎疫苗免疫20年后中国东南部海岛地区乙肝血清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嫣平;上海市某社区伤害流行现状调查[D];复旦大学;2010年
2 巢国祥;扬州市食源性致病菌流行现状、耐药特性和关键控制点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张文娟;新疆塔河油田职工代谢综合征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4 彭时辉;城市社区2型糖尿病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及其饮食干预等效果的流行病学探索[D];南昌大学;2009年
5 郭亚伟;湖南浏阳市早产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6 江建梅;河南省某地HIV/AIDS的流行现状及其CD_4~+、CD_8~+T淋巴细胞水平的调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勤勤;江西农村围绝经期女性情绪障碍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赵云;济南市历城区麻疹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9 谢忠元;济南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外来妇女对其流行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万启军;苏州市18-55岁居民躯体亚健康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苏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727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872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