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2001—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评价
本文选题:脊髓灰质炎 + 急性弛缓性麻痹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4年08期
【摘要】:目的分析潍坊市2001-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elysis,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监测系统运行情况。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潍坊市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规定的各项监测指标,评价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结果潍坊市2001-2012年共报告AFP病例314例。根据病毒学诊断标准,314例均为非脊髓灰质炎(脊灰)(Non-Polio,NP)AFP(NPAFP)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52/10万~2.40/10万之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09/10万。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76.11%。病例中服苗史≥3剂次285例,占90.76%。合格粪便样本采集率为93.63%。从37例AFP病例粪便样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分离率11.78%。结论潍坊市2001-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以市为单位,均达到WHO和卫生部要求。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保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Flaccid) in Weifang from 2001 to 2012, and to evaluate the operation of the surveillance system. Methods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FP cases in Weifang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y method, and the operation of the surveillance system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monitoring indexes stipulated by WHO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Results 314 cases of AFP were reported in Weifang from 2001 to 2012.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virological diagnosis, 314 cases were non-Polio (Non-Poliositis) cases. The reported incidence of AFP cases was between 152 / 100 000 and 240 / 100 thousand. The average annual reported incidence of AFP was 20.9% / 100 000, mainly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accounting for 76.11%. 285 cases (90.76%) were treated with more than 3 doses of vaccine. The collection rate of qualified fecal samples was 93.63. Non-Polio EnterovirusNPEV was isolated from fecal samples of 37 cases of AFP, and the isolation rate was 11.78%. Conclusion the indexes of AFP surveillance system in Weifang from 2001 to 2012 are all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WHO and Ministry of Health. In order to maintain poliomyelitis status, we should maintain high immunization coverage rate of polio vaccin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AFP case surveillance system.
【作者单位】: 潍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分类号】:R181.3;R5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秦彦;谢晓红;刘恩梅;;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病例的临床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年10期
2 丁华;黄利明;葛琼;;杭州市2001-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病例中非脊髓炎质炎肠道病毒感染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3 黄利明;高峰;许二萍;杨洛贤;朱冰;刘艳;张小平;;杭州市2001-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监测系统排除病例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年08期
4 林琳;田鑫;常新;王爽;刘桂艳;陈超;周剑惠;李大强;刘影;曹凤瑞;魏雷雷;;吉林省2001~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年04期
5 张志广;曹国强;王飞;张其雷;李阳;王孟杰;贾荣盛;吕茂军;;滨州市2001~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及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评价[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2年04期
6 刘敏;杨建萍;高燕红;刘景壹;李申生;;2名健康儿童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的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年11期
7 何俊;速存芬;钱晏飞;钱瑞雨;;曲靖市1995~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武环;;铁岭市2001-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年10期
2 吴瑞红;林志强;洪青山;萧剑雄;黄丽芳;;2012年福建省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3年11期
3 王中战;;北京市丰台区2003-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4 张彩虹;;2012年榆林市健康人群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和脊髓灰质炎抗体水平调查[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4年08期
5 崔振铎;;平顶山市2008~2012年异地报告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与就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礼璧,侯晓辉,朱晖,郑红,叶绪芳,徐闻,李杰;脊髓灰质炎疫苗重组株病毒在我国的循环及其致病性[J];中国计划免疫;2001年03期
2 段万瑞,王学文,赵建海,石西安,陈暹,张昕伟;青海省阻断输入性脊髓灰质炎野病毒传播免疫活动效果评价[J];中国计划免疫;2002年03期
3 温宁,曹雷,左树岩,尤雪丹,杨俊峰,梁晓峰;中国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3年06期
4 宋慧军,张振国,张晓晔,陈玫,郭_g;河北省1997~200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监测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4年06期
5 许文波,张勇,严冬梅,王东艳,赵蓉,叶绪芳,祝双利,李杰,安洪秋,张大勇,任刚,左树岩,温宁,刘铭,苏飞,刘桂艳,朱晖,唐牛良明,梁晓峰;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循环的发现和基因特点[J];中国计划免疫;2005年04期
6 梁晓峰;实现无脊髓灰质炎后中国免疫规划工作现况分析──为《中国计划免疫》杂志创刊10周年所作[J];中国计划免疫;2005年05期
7 张勇;严冬梅;赵蓉;刘桂艳;祝双利;李杰;王东艳;朱晖;安洪秋;许文波;;中国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病毒分离株中优势株的基因特征及形成原因浅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3期
8 李黎;温宁;李杰;张勇;;中国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年06期
9 李黎;温宁;夏伟;李杰;张勇;梁晓峰;;中国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7年06期
10 徐爱强;李仁鹏;李黎;宋艳艳;张丽;刘桂芳;宋立志;孟庆跃;;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脊灰)后期使用赛宾株-脊灰灭活疫苗替代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策略的前瞻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红英;;汕头市金平区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J];华南预防医学;2006年06期
2 覃志英,方刚,付清培,漆琪,秦明晖,张淑琼,曾义学,何惠,杨怡艳,骆英;四川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年04期
3 袁兆虎;颜卫丰;华荣珍;;镇江市1991年~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5年04期
4 何彬;兴安县1994~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5年07期
5 邓于,杨永钦;无锡市1994~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J];职业与健康;2005年12期
6 吴瑞红;林志强;张冬娟;周勇;;福建省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情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7 冯小娥;梁建华;王大虎;傅传喜;李志群;陈健;;广州市2004年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进展[J];医学动物防制;2006年02期
8 王荣;张青华;宋立;孙亚辉;;西安市2007年急性驰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08年23期
9 李坤凤;;高州市2000-2008年消灭脊髓灰质炎资料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年20期
10 陈轮;余永清;苏华瑜;何琼芬;;2004年湛江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分析[J];广西预防医学;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丽云;张兵;刘爱东;于冬梅;贾凤梅;张继国;苏畅;翟凤英;;2007年建立贫困地区0~5岁儿童营养健康监测系统结果分析[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李宝贵;李娟;王本秀;刘玉芬;牛利军;;优生监测系统管理初探[A];第五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0年
3 申桂云;林红;刘超;孙萌;王苗;;批量监测系统在压力蒸汽灭菌中的应用探讨[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周海滨;杨力;彭绩;刘小立;;2006—2007年深圳市急诊儿童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A];第八届粤港澳台预防医学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王瑞华;吴军;陈琼;郭光荣;王仲琪;陈健;;安顺地区1994-1999年AFP病例流行病学及监测系统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郝桂娥;顾文华;;PCD批量监测装置对压力蒸汽灭菌过程监测结果的评价[A];中华护理学会第5届全国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7 张顺祥;;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对健康监测带来的挑战[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8 郭盛淇;;生物制品事业在发展[A];预防医学学科发展蓝皮书(2006卷)[C];2006年
9 ;河南省医学重点学科《流行病学》[A];河南省预防医学会人兽共患病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邓颖;;我省妇幼卫生保健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A];全国妇产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乃池 王红 燕纪刚;脊髓灰质炎的危害及其预防[N];科技日报;2002年
2 实习记者 寿艳娣;吐市脊髓灰质炎免疫率过九成[N];吐鲁番报(汉);2007年
3 靖九江;脊髓灰质炎预防接种要因人而异[N];中国医药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徐敏;兵团启动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N];兵团日报(汉);2009年
5 记者孟霞;首府下月进行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N];伊犁日报(汉);2009年
6 记者 哈斯;我市已列入自治区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重点盟市之一[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1年
7 记者海映雯、通讯员张健;我州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N];昌吉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刘洪文 通讯员 赵亮 陈虹伶;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率达100%[N];阿克苏日报;2010年
9 记者 刘宏辉;坚韧不拔 坚持不懈 扎实推进各项工作[N];和田日报(汉);2011年
10 郑付生;我市积极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活动[N];驻马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薇荣;传染病预警指标体系及三种预测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起勇;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系统运行评估[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8年
2 缪凡;海岛出生缺陷患病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庄晓伟;信息理论在流行病学监测中应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肖达勇;中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监测系统评价[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李仁鹏;中国在消灭脊髓灰质炎后期使用Sabin-IPV替代OPV的策略分析及成本估算[D];山东大学;2007年
6 章(丰刀女);上海市长宁区重点传染性疾病症状监测系统建立及试点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7 蒋滔滔;儿童行为监测系统研究与运用[D];四川大学;2004年
8 朱大方;江苏省流感症状监测方法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9 纪峰;山东省实现无脊髓灰质炎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的应急处置[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漆琪;四川与云贵相邻地区加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的AFP监测与强化免疫的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91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1891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