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江门市登革热疫点245名健康人群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本文选题:登革热 + 血清流行病学 ; 参考:《现代预防医学》2017年07期
【摘要】:目的了解登革热疫点健康人群感染状况,为预防及控制登革热提供依据。方法在江门市江海区礼乐街道2014年曾发生登革热疫情的4个疫点随机抽取245名身体健康、2周内无发热史且无登革热病史的本地居民,采集血清标本并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中抗登革病毒IgG抗体,与非疫点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进行对比。在疫点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登革热感染因素,并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登革热疫点健康人群抗登革病毒IgG抗体阳性率24.49%(60/245),非疫点抗体阳性率3.09%(13/421),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2.69,P0.001)。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趋势检验X~2=7.07,P0.05)。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登革热IgG抗体阳性率的因素有:蚊帐的使用,水生植物的种养和家中环境。结论登革热暴发疫点健康人群感染比例较高,需要针对高危因素预防和控制登革热的流行。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status of healthy population in dengue fever epidemic area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dengue fever. Methods 245 local residents who had no history of fever and had no history of dengue fever within 2 week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4 epidemic sites where dengue fever had occurred in Lile Street of Jiangmen City in 2014. Serum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detec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of dengue fever infection, and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dengue virus IgG antibody was 24.49% (60 / 245) and that of non-epidemic point antibody was 3.09% (13 / 421). The positive rate of antibody decreased with age (P 0.05). By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ositive rate of IgG antibody to dengue fever were: the use of mosquito nets, the breeding of aquatic plants and the home environment. Conclusion the prevalence of dengue fever is high in the healthy popul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prevalence of dengue fever according to the high risk factors.
【作者单位】: 江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金】:江门市科技局科研项目(江科[2015]77号)
【分类号】:R512.8;R1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建杰;胡利明;褚邵杰;胡向前;;登革热流行病学概况[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2 黄渭泉;;1978年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概述[J];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80年02期
3 潘祖安;;登革热[J];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81年01期
4 邵焰,江丽芳,叶嗣颖;登革热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年06期
5 陈艳,徐珊,吴护华,姚栩,杨建娜,黄晓霞,陈敏红;福州市2000年登革热监测分析[J];疾病监测;2001年09期
6 邹钦;;登革热防治的难点与误区及其对策[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07年02期
7 郭玉红;王君;刘起勇;殷文武;王茂武;;登革热传播媒介伊蚊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8年06期
8 康素萍;黄素兰;林新武;林清钟;;莆田市登革热疫情现状分析与口岸防控对策初探[J];旅行医学科学;2009年03期
9 陈嘉敏;陈文诗;梁诗雯;梁丽欣;陈玉琼;黄嘉欣;赵敏仪;林碧瑶;;澳门2001-2009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分析及干预[J];护理学报;2010年20期
10 郭汝宁;何剑峰;梁文佳;钟豪杰;杨芬;;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蒋丽亚;;卢湾区2001~2002年危害登革热传入危险程度现状监测[A];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伊斯兰堡记者 周戎;巴基斯坦研究抗击登革热[N];光明日报;2006年
2 刘国信;登革热,又到流行季[N];21世纪药店;2013年
3 记者 吴佶谊;夏季出游慎防登革热[N];信息时报;2003年
4 甘远洪 陈广泰;防登革热仍需灭蚊[N];健康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王彩丽;广东广西浙江等地注意防控登革热[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6 吴铮;世卫:亚洲登革热疫情可能再暴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7 本报记者 邓闪 通讯员 兰芝;珠海,让“登革热”走开[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戚立松邋崔科军;出国人员谨防感染登革热[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9 副主任医师 韩咏霞;夏初当防登革热[N];大众卫生报;2008年
10 记者 平凡;从根本上预防登革热[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沈纪川;媒介和气象因素对广州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2 赵玉娇;登革热流行病学调查及重症登革热病理机制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3 林立丰;新型登革热传播媒介监测诱蚊诱卵器开发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郑秀君;珠海市2007~2013年登革热患者临床特征与基因分型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6年
2 谢晖;云南中缅边境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流行状况调查[D];大理学院;2011年
3 谭俊;云南省边境地区西双版纳州关累口岸登革热流行的潜在风险因素调查[D];大理学院;2012年
4 李美青;伊蚊诱捕器效果指标和传统登革热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85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085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