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纳米氧化锌颗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的作用及其机理

发布时间:2018-07-26 11:41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氧化锌颗粒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为船舶压舱水赤潮藻的杀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球藻培养计数法和生物测定方法,对纳米氧化锌颗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的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用浓度为0.5 mg/L纳米氧化锌颗粒作用48 h,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抑制率达到60%。悬液内加入0.5~5 mg/L纳米氧化锌颗粒,作用96 h,蛋白小球藻悬液内抗氧化歧化酶含量升高,叶绿素a和b及总含量均随着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纳米氧化锌颗粒对水中小球藻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藻细胞的除藻机理是通过改变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等生化组成,引起藻细胞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抑制藻类增长。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nanometer zinc oxide particles on Chlorella Proteinuca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killing red tide algae in ship ballast water. Methods the effect of zinc oxide nanoparticles on the inhibition of protein nuclear Chlorella vulgari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observed by the method of culture counting and bioassay of Chlorella vulgaris. Results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0.5 mg/L nano-zinc oxide particles was used for 48 h, the inhibition rate of Chlorella Proteinuclear Chlorella was up to 60%. The content of antioxidant dismutase in suspension of Chlorella vulgaris increased, and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a, b and total content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dosage. Conclusion Nano-zinc oxide particles can inhibit Chlorella microphylla in water, and its mechanism of algae removal is to inhibit algae growth by changing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hlorella globosa, such as chlorophyll, and causing the change of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 in algal cells.
【作者单位】: 厦门环宇卫生处理有限公司;
【分类号】:R18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杨浩;陈帆;熊焕昌;杨清双;李振华;梁君荣;邢小丽;高亚辉;;含氯消毒剂杀灭船舶压舱水中3种优势赤潮藻种的实验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6年06期

2 付军;闫海;王东升;杨敏;;聚铝及其加载粘土矿物高效絮凝沉降铜绿微囊藻的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6年01期

3 曹西华,俞志明;有机絮凝剂在赤潮治理中的应用展望[J];海洋科学;2001年05期

4 王蕾;石利利;蔡道基;;蓝藻水华优势藻高效防控铜制剂的筛选[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5 缪柳;洪俊明;林冰;;络合硫酸铜除藻剂应急治理水华对水质及鱼类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1年05期

6 李绍秀;夏文琴;赵德骏;袁秀丽;王志红;李冬梅;谢葆红;;二氧化氯杀灭小球藻[J];环境工程学报;2012年10期

7 张悦周;吴耀国;胡思海;谭英;;新型复合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8年03期

8 李灏;缪锦来;刘晓光;崔凤霞;李光友;;谷氨酸铜和表面活性剂协同灭除亚历山大藻的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6年03期

9 张纯敏;潘伟斌;陈岩贽;;溶藻细菌胞外活性物质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立红;基于化感作用的环境友好型抑藻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志兰;廖日红;吴晓辉;;植物抑藻作用及抑藻物质研究[J];北京水务;2011年02期

2 张卫明;廖日红;许志兰;王真;;5种天然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研究[J];北京水务;2011年05期

3 谢艳;李宗芸;冯琳;王秋香;曹慧;;藻类毒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12期

4 梅娟;郝佳瑞;余洪杰;严春杰;;蒙脱石/TiO_2复合材料清除蓝藻的实验研究[J];非金属矿;2009年05期

5 刘国锋;钟继承;张雷;范成新;任小龙;;有机改性粘土对铜绿微囊藻的絮凝去除[J];湖泊科学;2009年03期

6 张兴魁;王林;刘延学;张伟;茅云翔;;二溴海因对几种微藻杀灭效应的研究[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1年03期

7 江中央;郭沛涌;;陆生植物对藻类化感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1年12期

8 姜红波;;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贵州化工;2011年01期

9 申琼;王冰;杨宝灵;王塔娜;杨阳;姜长阳;张树彪;;表面活性剂对斜生栅藻的生态毒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战;鲁敏;;聚合硅酸硫酸铁钙混凝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钟云娜;陈群;潘伟斌;杨丽丽;;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严平川;汪庆华;朱耀祖;;m⑺自坪狻八背梢蚍治鲇肟刂拼胧┨教諿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王蕾;石利利;蔡道基;;利用络氨铜控制景观水体藻华[A];中国毒理学会环境与生态毒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标准与基准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李灏;赤潮藻亚历山大藻LC3培养及谷氨酸铜对其灭除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龚良玉;东海典型赤潮藻生长的生物、化学抑制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岳钦艳;阳离子型有机高分子水处理剂—聚环氧氯丙烷胺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杨晓新;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周立红;基于化感作用的环境友好型抑藻剂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何锋;利用嗜酸性硫杆菌的生物酸化作用处理洗毛废水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8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门君;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小球藻的毒性及QSAR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于风娟;两株高效溶赤潮异弯藻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溶藻活性物质的初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默;溶藻菌的溶藻物质分离与初步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金思;聚合氯化铝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的实验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李家;城市景观水体净化处理实验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0年

6 许映军;天然有机高分子改性絮凝剂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7 凌永泰;DADMAC-AM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在造纸白水中的絮凝作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全常春;异噻唑啉酮去除棕囊藻及其缓释药物制备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侯兴汉;胺化接枝聚丙烯酰胺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10 李鹏;PISC混凝剂对赤潮异弯藻的去除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缪锦来,石红旗,李光友,王波,韩丽;赤潮灾害的发展趋势、防治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3期

2 张琼,许兆义,李进;聚铁硅复合混凝剂制备方法的比较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万宏,张昀;降解稻草对蓝藻生长的抑制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熊大胜,席在星,邓应威;鱼腥草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周银环,黄海立;3种中草药对绿色巴夫藻生长及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J];水产科学;2003年04期

6 贾俊辉,沈生荣;茶水放置过程中茶叶品质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J];茶叶;2003年03期

7 杜杰;张诚;王婷;沙宇;;含硼聚硅酸硫酸铁锌复合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年06期

8 李金辉,杜朝军,刘锦茂;利用聚合氯化铝铁处理电镀废水的研究[J];材料保护;2004年09期

9 林郑和;;我国红茶品质化学的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6年03期

10 迪丽努尔·沙来,亢建志,穆冰;大蒜精油软胶囊的毒性及致突变性实验研究[J];地方病通报;2005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贺亮;铜在鲫鱼中的积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菁颖;梁新杰;张娓;仇越秀;马琦;丁瑞宇;;纳米根管封闭剂根尖封闭能力的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1期

2 郝鹏翔;任吉芳;;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收缩性及成膜厚度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9年13期

3 张楠;冀新江;郭长军;陈树国;;口腔修复用纳米复合磷酸锌水门汀粘接强度的实验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刘鹏鹏;关荣发;程歌;黄光荣;戴贤君;;纳米氧化锌对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的毒性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6期

5 黄林清;黄婧;张恩娟;曹健;余凤;;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紫外吸收特性考察[J];中国药业;2011年06期

6 郭义明;孙玉;盛野;王子忱;张恒彬;;纳米炉甘石凝胶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年01期

7 韩颖;赵铱民;谢超;;添加表面改性纳米氧化锌对颌面赝复硅橡胶机械性能影响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10期

8 刘子宏;王翔;王海芳;王天成;顾依群;闫蕾;杨胜韬;许君辉;赵晓红;杜仙梅;臧嘉捷;肖硕;贾光;;气管滴注纳米氧化锌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年04期

9 张华山;杨丹凤;杨辉;刘焕亮;张伟;林治卿;杨红莲;闫峻;袭著革;;纳米颗粒物对大鼠妊娠结局及其子代近期记忆的影响[J];卫生研究;2008年06期

10 马旖旎;徐维平;于小丽;汪菲;杨金敏;;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性能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继涛;罗磊;张淑贞;;植物对纳米氧化锌颗粒的吸收利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赵永红;任真;王玲玲;;改性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路用煤沥青中的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覃爱苗;;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覃爱苗;陈海念;唐平;吴建平;;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5 袁方利;尹春雷;黄淑兰;李晋林;;纳米氧化锌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利勇;丁士文;张绍岩;;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7 覃爱苗;蒋坤朋;余卫平;蒋丽;巫朝建;黄嵩;;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刘春光;李晋林;罗青松;;纳米氧化锌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应用[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振华;卢咏来;张立群;;新型增强导热橡胶复合材料的探索性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骆天荣;;纳米氧化锌的生产与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活性纳米氧化锌亮相[N];中国建材报;2004年

2 王靖;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张军民邋高鹏飞;纳米氧化锌在断奶子猪饲料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特约通讯员 张建设;稷山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工程开工[N];运城日报;2010年

5 海峡;纳米氧化锌赋予纺织品新内涵[N];中国纺织报;2003年

6 伍思成;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瓷产业[N];中国建材报;2004年

7 魏程;活性纳米氧化锌成为陶瓷产业新原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8 安富;纳米氧化锌实现工业化生产 首条六氟磷酸锂生产线开工[N];中国化工报;2000年

9 ;相关上市公司分析[N];证券时报;2000年

10 陈国方 陈顺日 吴单;强强联手谱新篇[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涂敏;亚硝酸盐对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损伤蛋白质的促进作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郭创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阻尼及水声吸声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王之盛;纳米氧化锌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4 赵士超;H_2O_2溶液反应法制备纳米氧化锌颗粒及表征[D];浙江大学;2006年

5 王昕;模板法低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7年

6 袁永锋;锌镍电池电极材料氧化锌纳米化与表面修饰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07年

7 杨志红;改性Cu/LDPE纳米复合材料的释放行为与生物相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长乐;纳米氧化锌的形貌控制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梁秀娟;外电场辅助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锌颗粒及其应用于润滑剂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翟晶;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艾大伟;纳米氧化锌对小鼠肠上皮细胞能量蛋白代谢的影响及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潇婷;纳米氧化锌对人肝肾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3 王爽;纳米氧化锌的形貌及性质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杨楠;纳米氧化锌合成及调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5 王广丽;纳米氧化锌的微观控制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丽亚;纳米氧化锌对不同可溶性染料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宁;纳米氧化锌对大鼠的心血管毒性作用[D];郑州大学;2012年

8 王俊;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9 翟小清;微波合成纳米氧化锌及其光催化性能[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10 邓伍;抗紫外纳米氧化锌—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45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145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e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