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omplicated with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hospital infection. Methods SLE patients hospitalized from January 2011 to June 2012 were divided into infection group and non-infection group according to whether or not hospital infection occurred. The differences in disease activity index score, complement C3 level, seroiditis, albumin level, anemia degree, leukopenia rate, renal function, hormone and immunosuppressant u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among 64 patients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activity, 34 (53.13%) were infected and 21 (63.64%) were treated with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the 70 patients with hypo-C3, 44 (62.86%) were infected, 34 (65.38%) were seroiditis, 54 (56.84%) were hypoalbuminemia, 30 (63.83%) were moderate anemia, 27 (64.29%) were leukopenia, 20 (76.92%) were renal insufficiency, 30 (63.83%) were moderate anemia, 27 (64.29%) were leukopenia, and 20 (76.92%) were renal insufficiency. Among the 53 patients treated with hormone, 41 cases (77.36%) were infected,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nclusion hypoC3, seroiditis, hypoalbuminemia, moderate anemia, leukopenia, renal insufficiency, hormone use are the risk factors of SLE complicated with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activity of the disease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do not increase the risk of infectio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内科;
【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8A030201029)
【分类号】:R593.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晓静;陈楠;;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年02期
2 李志军;王涛;杨珂珂;谢长好;陈琳洁;李茂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3期
3 吕洪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景瑞;;红斑狼疮并发症护理[J];北方药学;2012年02期
2 梁继红;朱春玲;;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分析[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3 张小瑞;高朋;张胜富;;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40例临床分析[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年08期
4 陈钦;朱芸芸;钟瑜;徐再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感染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年05期
5 周竹;刘青;代薇;;狼疮性肾炎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措施[J];云南医药;2010年01期
6 席祖洋;郭春兰;;蜂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皮肤感染性溃疡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19期
7 吕洪华;;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12期
8 陈辉;房晶晶;陈丽梅;黄小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耐药性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年01期
9 刘红;刘丹;周科;邓代华;;红斑狼疮患者深部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3期
10 韩红;于学忠;李毅;徐盛勇;须晋;Joseph Walline;;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急诊就诊的主诉症状[J];协和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莫英曼;李龙;;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2例诊治经验教训[A];贵州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专题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董菲;1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原因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徐刚,刘美琳,余开梅;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3年04期
2 张晓;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2期
3 安媛,李茹,栗占国;C反应蛋白在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与合并感染中的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年05期
4 朱小平;周静芸;;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年09期
5 杨珂珂;李志军;陈琳洁;徐玉梅;张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158例临床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8年05期
6 杨珂珂;李志军;;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感染的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年02期
7 郭强,顾越英,陈晓翔,赵江峰,叶霜,杨程德,黄绍光;血清KL-6对狼疮性间质性肺炎与肺部感染的鉴别意义[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8 李志军;王涛;杨珂珂;谢长好;陈琳洁;李茂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3期
9 刘蓬蓬;宫丽莉;任立晟;王正强;何宏;韩春华;朱元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军;王涛;杨珂珂;谢长好;陈琳洁;李茂胜;;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年03期
2 韦日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3 吕慧娟;任鲜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对策[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4 王贞;薛原;;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心血管疾病[J];医学综述;2009年17期
5 蒋媛;赵岳;魏蔚;;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合并感染临床特点分析[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郭世春;吴蕊;黄昭暄;马莉;戴禄寿;;糖尿病医院感染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监测意义[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年02期
7 何晓烨;蔡映云;;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新医学;2007年04期
8 龙武彬;喻华;;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结核感染56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08期
9 秦小平;陈明岩;;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李建军;汤海莲;周柱亮;汪卫华;杨丹;;SLE患者血清Hcy水平变化及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昕;左亚沙;许燕卿;;系统性红斑狼疮68例医院感染临床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志军;陈琳洁;李茂胜;谢长好;杨珂珂;;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医院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李发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沈凌汛;夏菲;余立凯;刘巧红;黄安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并发无菌性骨坏死的调查分析[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杨锡孟;李艳芬;;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骨瘤1例[A];玉溪市第十二届内科学术年会讲义[C];2008年
6 黄卫华;;免疫吸附治疗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A];第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7 林冰;吴东海;王丽英;曹慧颍;张政新;刘艳秋;;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临床分析比较[A];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王玉华;吴庆军;郑文洁;曾小峰;唐福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奴卡菌病二例[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韩建文;杨森;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基因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雷小妹;李守新;;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结核病42例临床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主任医师 孙清廉;导致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文华;肥胖是引起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徐述湘;肥胖是糖尿病的高发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张莉莉;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日常调节[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5年
5 王勋彪;FDA批准阿托伐他汀钙新适应证[N];中国医药报;2005年
6 韩咏霞;糖尿病是胆石症的危险因素[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彦博;血必净注射液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3 程婉滢;FcγR-IIIA基因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4 李荣良;系统性红斑狼疮OAZ基因通路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林纤;iTRAQ多重标记技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孙崇玲;LL-37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少然;T辅助细胞亚群联合检测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情评估价值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范晔;中国汉族人群P2X7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9 汤媚妮;白芍总苷对系统性红斑狼疮CD4~+CD25~+调节性T细胞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姜忠信;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丽;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9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饶彦婷;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4 张晶;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补体H因子水平及其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5 祝琳;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6 李慧;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7 石玉;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弥散性肺泡出血病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8 朱青青;3种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9 吴玲艳;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及其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杜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血清IFN-γ、IL-10水平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3年
,本文编号:2505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50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