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三期蓄水期间三峡坝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带毒状况的调查

发布时间:2019-08-27 16:19
【摘要】: 目的 为了解三峡坝区蓄水后自然环境的改变,尤其是鼠类栖息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当地居民及后靠移民的居住和生产环境的改变,及流行性出血热自然宿主鼠类的密度、种群分布和带毒情况,为三峡坝区人群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为当地的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随机选取坝区上游的两个村和坝区下游的两个村作为调查点,分别于2007年5月份和9月份对三峡坝区进行两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使用夹夜法监测鼠群的密度和种群分别情况,然后无菌解剖捕获的鼠只,取其肺组织样本和血样置液氮罐保存,带回实验室用直接免疫荧光法(FAT)检测鼠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鼠血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体。 结果 全年共放夹次2914夹夜,共捕鼠317只,总鼠密度为10.88%。其中五月份共布夹1445夹夜,共捕鼠145只,鼠密度为10.03%;九月份共布夹1469夹夜,共捕鼠172只,鼠密度为11.7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1,p=0.147)。全年室内、野外的鼠密度分别为16.70%和5.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79,p0.001)。全年三峡坝区上游的鼠密度为13.06%,坝区下游的鼠密度为10.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1,p0.05)。同去年相比,本年度鼠密度有明显增长。 坝区鼠群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坝区四个调查点所捕获的全部鼠只中,黄胸鼠为第一优势鼠种(28.39%),其次是小家鼠(21.77%)、黄毛鼠(18.30%)、黑线姬鼠(17.67%)和褐家鼠(10.73%)等。全年三峡坝区上游的优势鼠种为黄胸鼠(28.24%),其次是黑线姬鼠(26.47%)、小家鼠(20.00%)和黄毛鼠(14.71%)。相应地,坝区下游的优势鼠种仍然是黄胸鼠(28.57%),其次是小家鼠(23.81%)、黄毛鼠(22.45%)、褐家鼠(14.29%)。五月份和九月份坝区下游野外的鼠种组成相似性较低(相似性系数为0.50),这提示五月份和九月份坝区下游野外的鼠种构成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共检测鼠肺样本161份,鼠血滤纸样本184份。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样本,检出阳性15例,阳性率为9.32%;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血样本,检出阳性6例,阳性率为3.26%。在所有检测肺样中,带毒率最高的鼠种为小家鼠(13.79%),其次是黄毛鼠(12.00%)、黄胸鼠(8.51%)、黑线姬鼠(6.25%)。而在所有检测血样中,病毒感染率最高的鼠种为黄毛鼠(5.88%),其次是褐家鼠(4.00%)、黑线姬鼠(2.86%)。 结论 三峡坝区三期蓄水期间鼠密度有了较快的增长,同三峡工程建设过程的历年相比,增幅较大。鼠群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带毒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根据全年两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随着三峡坝区鼠群密度及其带毒率的升高,流行性出血热将对坝区人群的健康构成威胁。另外,库区水位的上升,人地矛盾的加剧,库区移民的居住密度也会增大,这无疑给流行性出血热在人群中的流行创造了条件。因此,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消灭并控制作为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性宿主的鼠群。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高危人群如青壮年农民的免疫接种,以期尽可能地消除三峡大坝的建设所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
【图文】:

地理位置,坝区,月份,太平溪


第一部分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一、调查点的选取本年度对三峡坝区共进行了两次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别是 2007 年的 5 月份和 9 月份,两次调查的地点相同。随机选取坝区上游茅坪镇的银杏沱村和太平溪镇的龙潭坪村,坝区下游乐天溪镇沙坪村和三斗坪镇石板村为两次调查的调查点,其具体的地理位置分布见图 1 所示。

太平溪,三斗坪,三峡大坝,地理位置


调查点的地理地貌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1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巩晓峰;王小云;;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铁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J];吉林医学;2011年23期

2 王国强;邓凌霄;狄静;;2004年~2010年溧阳市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11年04期

3 程莹;马玉芝;朴美善;;败血症误诊为流行性出血热1例[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4 侯佐东;李勇;;东丰县2008~2010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5 董金永;徐伟;张洪莲;;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窦性心动过缓[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9期

6 李三景;任娜;陈媛媛;上官新红;;流行性出血热5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年16期

7 李冠琼;;流行性出血热合并心肌损害25例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7期

8 麦肖兴;;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18期

9 王仓辉;;1例流行性出血热合并脑出血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年20期

10 曲立红;张振宇;;某市2005年至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房伟;刘振伦;刘红玉;;以四肢瘫痪为首发症状的流行性出血热2例报告[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管廷相;;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2003年预防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管廷相;;流行性出血热疫情分析[A];吉林省预防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开梅;庄晓婵;;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出血热2例[A];2008年广东省中医热病、急症、中西医结合急救、危重病、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8年

5 叶辉;范建民;;论流行性出血热引起急死的法医检验[A];第四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卷)[C];1991年

6 孙辉臣;贾太和;王晓旭;丁卫东;修驾明;王秀学;;流行性出血热病人肝脏改变的超微结构观察[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7 胡超云;;慈溪市流行性出血热的季节分布特征分析[A];浙江省第十九届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1年

8 吴静;吴玉玺;王侠;;流行性出血热误诊分析[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9 张云姣;刘志聪;;超声对流行性出血热肾脏声像图的体会[A];2005年浙江省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赵振培;李月娇;;流行性出血热(EHF)少尿期并发症观察与治疗[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台桂花;开发三峡水库资源要进行环评[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记者雷霞 见习记者秦勇;三峡水库管理呼吁立法[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记者 叶又红;旅游者腹泻和流行性出血热[N];文汇报;2000年

4 魏开敏;秋防出血热莫大意[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5 特约记者 望作信邋通讯员 胡富君;三峡水库首次开闸缓解湘江枯水[N];中国水运报;2008年

6 于峰;出血热易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9年

7 江苏 主任医师 唐勤 刘宁春;流行性出血热[N];家庭医生报;2009年

8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预防保健科教授 王华忠;防出血热 关键在早识别[N];健康报;2009年

9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教授 王华忠;防治出血热 重在早识别[N];大众卫生报;2009年

10 湖南省安化县人民医院 张鸣皋;腹痛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N];健康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广晶;三峡水库综合优化调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钟成华;三峡库区水体富营养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廖晓勇;三峡水库重庆消落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识别与健康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4 张晟;三峡库区水体中营养盐与浮游生物量分布特征[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黄川;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6年

6 杨钢;三峡水库水质污染及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潜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7 刘昭伟;三峡水库岸边水域水环境特性及承载能力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8 谢更新;水环境中的不确定性理论与方法研究——以三峡水库为例[D];湖南大学;2005年

9 冉祥滨;三峡水库营养盐分布特征与滞留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黄钰铃;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水华生消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盼;三期蓄水期间三峡坝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其带毒状况的调查[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许学鹏;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对嘉陵江下游及河口段水体富营养化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3 区铭亮;三峡水库调度下鄱阳湖水体中氮磷浓度变化特征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4 库夭梅;三峡水库渔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5 杨健;三峡水库澎溪河回水区浮游生物组成及水质评价[D];西南大学;2010年

6 陈璐豪;水位变化下三峡水库典型消落区N_2O排放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刘景红;三峡水库成库初期重庆段水体氮、磷的时空异质性[D];西南大学;2005年

8 喻菲;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重金属调查及评价[D];西南大学;2006年

9 刘明;腹痛为主的流行性出血热与外科急腹症的鉴别[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盛金萍;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藻类集群季节演替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29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529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