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流行病论文 >

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0 02:55
【摘要】: 目前,麻疹(measles)仍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公共卫生问题。90年代以后,麻疹疫情回升及人群流行特征的改变使人们对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及疫苗的保护效果产生了怀疑。为此,本课题对2005年上海麻疹疫情进行了病原学研究和血清学监测,通过母婴配对研究探索影响低月龄小儿发病的因素,从而为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免疫策略,制定预防麻疹的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上海地区麻疹流行特征研究 上海市麻疹控制工作一直成绩显著,1983-1985年,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07-2.05/10万,1986-1990年始终维持在1/10万,1991—2000年始终保持在0.5/10万以下,90年代,被卫生部划为“一类省份”,试行实施消除麻疹策略。因受外来人口发病影响,2001以后发病率回升,2001-2003年均突破1/10万,病例主要以20岁以上成人和8月龄以下小儿为主,<8月龄组发病率为53.58/10万。2005年麻疹爆发,本市人口发病率为8.12/10万,较1999~2004年平均发病率增长6.66倍,<8月龄组发病率高达186.33/10万,30—39岁发病率为30.85/10万,分别较1999-2004年增长2.48倍和12.28倍,15—19岁人群人群发病率为4.24/10万,较1999—2004年相比增长22.58倍。 上海市外来人口的发病率1994~2004年为2.14/10万~13.63/10万,各年龄组发病率均比本市人口高,病例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以及15~29岁来沪打工人员,2005年外来人口麻疹发病率为26.28/10万,与前6年平均发病率相比增长了2.47倍,其中15~39岁病例占46.45%。 第二部分:2005年麻疹爆发流行株基因型别鉴定与抗原性变异分析 1.分离野病毒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麻疹爆发流行株属于麻疹病毒H基因组H1基因型,与中国其他地区的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序列没有明显差异,属于同一个基因亚型(H1a),为中国本土麻疹优势流行株。中国麻疹疫苗株属于麻疹病毒A基因组A基因型。 2.H基因为麻疹病毒重要抗原基因,分析表明流行野毒株株与疫苗株相比,H基因核苷酸相差91bp-97bp(4.91%-5.23%),引起27-28个氨基酸突变。其中重要的受体结合位点第481位由酪氨酸(Y)→天冬酰胺酸(N)(核苷酸1441位由T→A),失去血凝活性。第240位的丝氨酸(S)突变成天冬酰胺(N)(核苷酸719位由G→A),致使HA蛋白的1个N型糖基化中和位点丢失。其他4个具有免疫学活性的N型糖基化中和位点没有发生变化。 3.H基因抗原中和位点变异对麻疹流行野毒株抗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麻疹疫苗血清(初免后1-2岁幼儿血清)中和麻疹疫苗株的抗体滴度是中和麻疹野毒株抗体滴度1.61倍(P<0.05),麻疹野毒株血清(麻疹病人恢复期血清)中和野毒株是中和疫苗株抗体滴度2.49倍(P<0.05)。高滴度的疫苗抗体对流行野毒株中和能力也高,目前流行的麻疹野毒株能够从较低的疫苗抗体<1:16水平下逃逸。急性期麻疹病人血清疫苗株中和抗体与野毒株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滴度为1:10.37和1:6.12。提示,麻疹野毒株的基因变异对其抗原性影响不大,较高滴度的疫苗抗体仍能完全中和野毒株,疫苗对野毒株的保护作用依然有效。近年麻疹疫情的回升可能与流行人群麻疹抗体水平低下有关。 第三部分:人群麻疹抗体水平监测 1、上海市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及平均水平在各年龄组间差异较大(P<0.05)。成人组中,40岁以上组抗体阳性率和中和抗体水平高,尤其60岁以上组,阳性率达100%;30-39组中和抗体水平最低,,阳性率为70%。20岁以下年龄组中,1-2岁组抗体水平最高,阳性率为96.7%,15-19岁组最低,阳性率为66.3%;而低月龄组<8月组小儿麻疹抗体的阳性率几乎为0。不同年龄组人群抗体的分布与该人群所处出生年代的麻疹感染状况有密切关系。麻疹的自然感染是导致4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水平高的重要原因,1-2岁组高抗体是疫苗初免接种的结果。低月龄组小儿抗体水平可能与母体抗体水平有关。 2、通过母婴配对的方法研究母婴抗体之间的关系表明,母婴之间抗体水平密切相关,母婴抗体的中和抗体水平滴度一致,相关系数为0.889(p<0.001)。提高母体中和抗体水平可以提高婴儿出生时中和抗体水平。对预防低月龄小儿麻疹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母体人群抗体水平低,是导致未及接种年龄小儿抗体消失的重要原因。 3、对疫苗抗体保护年限的探讨结果表明,初始免疫后,1-2岁儿童的麻疹疫苗抗体水平与麻疹野病毒抗体水平滴度都很高,分别为1:163.72和1:107.12,前者是后者的1.52倍(p<0.05),对控制该年龄组麻疹发病起到重要的作用,随年龄的推移,麻疹疫苗抗体及野毒株中和抗体水平逐年下降;15—19岁时,两者的抗体水平分别为1:41.20和1:28.11(p<0.05),大多数野毒株抗体已位于保护水平之下。初始强化免疫后,由于没有野病毒感染,自然感染屏障消失,疫苗抗体随年龄逐渐消失是导致15-19岁年龄组抗体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抗原差异的影响,疫苗免疫后的保护年限与70-80年代相比可能有所缩短。 4、中国其他地区的部分特殊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结果表明,浙江省孕妇人群及东北地区的新生儿脐带血麻疹抗体水平均较低,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分析认为,1965年以后,尤其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是目前我国的主要生育人口,母源抗体大多来源于疫苗接种和隐性感染,抗体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生育期时抗体水平低下,以至于新生儿出生时即表现抗体阴性或抗体水平低未能维持到接种月龄(8月龄)已经消失。这是疫苗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第四部分:麻疹预防决策研究 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上海地区人群抗体水平的特异性分布与不同历史时期麻疹预防控制的状况有关,由于计划免疫后,上海麻疹发病率一直得到显著控制,自然感染形成的免疫屏障消失,初免成功后,由于没有加强免疫,疫苗抗体随年龄逐步消退使成年人群抗体水平低下,而其中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低下是导致低月龄小儿发病的重要原因。因此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建议应当对现有免疫策略予以调整和改进:①加强育龄妇女的免疫,控制低月龄儿麻疹发病②针对各年龄组的抗体水平开展强化免疫和后续强化免疫很有必要,③各地区应该借鉴上海的经验,加强人群抗体水平的监测,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及时的修订和调整免疫程序。④野毒株的变异还在继续,密切关注对疫苗保护效果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内容。 综上所述,近年来,麻疹疫情回升及人群流行特征的改变与野病毒基因变异影响关系不大,重要原因是现有的免疫措施长期实施,对麻疹发病率显著控制的同时,没有及时加强免疫导致成年人口抗体水平逐渐降低的结果,而育龄人口的抗体水平低下是低月龄小儿麻疹发病的重要原因。各地区应积极开展麻疹的流行病学与实验室监测,根据提供的信息及时调整免疫程序,这是疫苗时代麻疹预防工作的重要内容。
【图文】:

麻疹病例,年龄构成,上海市


000年四8月~圈30岁一20QI年2002年2003年.5岁~皿40岁一团10岁~因50一60岁2004年2005年日15岁~1999一2005年上海市本市人口麻疹病例年龄构成比较

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外来人口,上海


口<8月日20岁一图1一42000年四8月~圈30岁一20QI年2002年2003年.5岁~皿40岁一团10岁~因50一60岁2004年2005年日15岁~1999一2005年上海市本市人口麻疹病例年龄构成比较100%9俄8低70%60%5俄4既30%20%一1以叭一一一蒸 蒸 蒸溯 溯… …蒸 蒸 蒸铡 铡… …剔 剔 剔酬 酬 .....玉益几 .JJJ】 】颐芯刁 刁 }}}醉日 日 lll盯犷毛 毛 {{{黔口 }}}}}蒸落 落 lllll…… … !}}}}}}}}}l}}}肠上U夕一 ...l一}}}旧门娜暇胆月 !!!llll阵沉乡尹石 石 .....:万岁 ~:::::::5岁~:‘ ‘ ‘石岁 ~:.....5岁,~:, , ,‘移叼禅脚必洲沙心湃湃 湃莺 莺 贾 贾 贾 贾贾称系i采系万 万 万 万 万 万 万 jjjjj::5岁 ~!!!! ;;;;;;;;;;;;;;;;;;;;;:5岁 ~.:::::::‘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186;R51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燕;严菊英;卢亦愚;史雯;茅海燕;周敏;余蓓蓓;;浙江省2005年麻疹病毒流行株基因特性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5期

2 黄勇;袁达康;杨华可;黎景全;李艳芬;;广东省东莞市1株麻疹野病毒核蛋白基因分析[J];疾病监测;2009年12期

3 胡钰;李凡;;2006年吉林省野生型麻疹病毒分离鉴定及核蛋白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8期

4 丁晓艳;陆培善;还锡平;陶红;马福宝;汪华;许松涛;许文波;;江苏省2007年麻疹野毒株基因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年06期

5 杨秀惠;何爱华;许江阳;陈雅红;张宏;陈前进;陈昌福;张红榕;周勇;;2002-2007年福建省麻疹野病毒的分离与基因特性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01期

6 刘健毅;傅燕;董红军;胡逢蛟;张姝;高红;焦素黎;陈科杰;;宁波市麻疹野毒株N基因片段研究[J];中国热带医学;2006年12期

7 陈传德;陈伟红;卓菲;刘卫民;;深圳地区麻疹病毒流行株血凝素蛋白H基因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7年04期

8 胡钰;刘国梁;李凡;;2006年长春市儿童野生型麻疹病毒基因序列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年10期

9 Paul Rota,许文波;麻疹的分子流行病学与监测[J];中国计划免疫;2002年03期

10 傅燕;董红军;高红;胡逢蛟;张姝;毛国华;刘健毅;焦素黎;;宁波市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序列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达康;;东莞市2008年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分析[A];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防治热点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宋战昀;韩文瑜;丁壮;;麻疹病毒细胞膜受体研究进展[A];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傅燕;董红军;高红;胡逢蛟;张姝;毛国华;刘健毅;焦素黎;;宁波市两株麻疹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序列分析[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4 李艳霞;董菊;穆耶赛尔;;运用PDCA程序阻断麻疹病毒在门诊的传播[A];全国医院感染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5 李凌云;齐义鹏;渡边伦子;上田重晴;;控制麻疹病毒血凝集性及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作用的重要功能位点[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6 卢亦愚;;麻疹病毒的基因变异与我省今年麻疹流行株的基因特性[A];2005年浙江省医学病毒学、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7 陈震霖;张景明;;陕西省麻疹发病与运气理论的相关性[A];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宋战昀;韩文瑜;丁壮;;麻疹病毒细胞膜受体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9 胡龙华;余方友;熊建球;胡晓彦;贾坤如;况九龙;桂炳东;;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寇宇;孙昼;于新芬;杨旭辉;李钧;谢立;潘劲草;;一起婴幼儿医院内获得性麻疹病毒和人类偏肺病毒感染的调查[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郑灵巧;消除麻疹三年冲刺怎样展开[N];健康报;2010年

2 慰鄂;防麻疹:开窗通风打疫苗[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王有国;麻疹病毒自述[N];家庭医生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耿兴敏;2010,中国打响消除麻疹攻坚战[N];中国妇女报;2010年

5 季壮壮;婴儿早春防麻疹[N];大众卫生报;2007年

6 季壮壮;小心早春婴儿麻疹[N];科技日报;2007年

7 记者 郑灵巧;麻疹监测网络捕获输入病毒[N];健康报;2009年

8 蔡fg东;让孩子远离麻疹病毒威胁[N];健康报;2006年

9 谭西顺;警惕麻疹兴风作浪[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市疾控中心 仲秋;麻疹的临床症状及预防[N];无锡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成国;基于生物信息学的麻疹病毒分子进化及肠道病毒鉴定分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俞雪莲;上海部分地区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致病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李淑华;计划免疫后麻疹流行特征与预防策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胡淳玲;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与受体的相互作用及麻疹病毒侵染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刘鑫;麻疹病毒通过受体SLAM对昆虫细胞的感染及其诱发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杨丽萍;山东地区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彩虹;特殊皮肤疣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分型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8 边疆;吉林省麻疹流行病学分析及麻疹野病毒的病原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芳;我国土拉弗氏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0 李红敏;广西女性性工作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流行概况及基因型别分布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敬彤;长春地区麻疹野毒株H基因与F基因变异情况及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马春燕;麻疹感染与糖代谢相互关系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3 范丽霞;青海省2000-2011年麻疹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4 谢天胜;浙江省一起麻疹爆发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观察[D];浙江大学;2010年

5 刘杨;麻疹病毒基因分型及血清学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以平;重庆市主城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7 刘淑霞;1963~2010年聊城市麻疹疫情变迁及原因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8 俞雪莲;新疆部分地区麻疹野病毒分离与基因型测定分析(2001~2002)[D];新疆医科大学;2003年

9 杨珊明;奉化市成人感染麻疹病毒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原因探讨[D];浙江大学;2011年

10 丁晓艳;江苏省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859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liuxingb/25859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6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